农历十月初一曾是新年第一天
农历十月初一 曾是新年第一天
唐代《捣练图》(局部)
《诗经·豳风·七月》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夜晚到来之前,能够看见名为“火”的星宿从西方逐渐落下。这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农历九月就可以开始缝制过冬衣裳。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得以添衣,这就是“授衣节”,也是“寒衣节”的由来。
实际上,在汉武帝刘彻确立《太初历》之前的秦汉,一直以农历十月初一作为新年第一天。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推行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这种历法直到秦朝被汉所灭后,仍旧得到推行,直到汉武帝统一历法,才确立以农历一月作为正月。
孟姜女为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
虽说“寒衣节”的习俗在当代已经式微,但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与寒衣节却紧密相关。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征集数十万民夫,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与书生万喜良拜堂成亲的当日,新郎被衙役绑走,充作修缮长城的苦力。自万喜良走后,孟姜女日日盼,夜夜盼,却再也没有等到丈夫的消息。
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了,因为担心丈夫没有御寒的冬衣,孟姜女连夜赶制了寒衣,辞别家人,踏上了千里迢迢送冬衣的路程。经过多日的风餐露宿,孟姜女终于到达长城脚下,却被告知丈夫因为无法承担过重的劳役,早已辞世。孟姜女日日夜夜于长城脚下痛哭,在她的哭声中,高大的城墙轰然倒下,露出了埋在墙里的万喜良的尸骨。
孟姜女决意前往长城送衣,就是源自“寒衣节”的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冬季后的第一天,古时就有授衣、祭祀等习俗,提醒人们寒冬就要到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亲人,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为祖先、亡故亲人烧寄过冬寒衣的祭祀习俗。
古代人为戍守边关的家人捣衣
杜甫的《捣衣》中“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的都是为戍守边关的家人捣衣。为何是捣衣呢?因为古时平民百姓只穿得起麻布,需要将其捶打柔软,穿在身上才舒适。现在这种麻布仍旧存在,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夏布就是这种麻布。
唐宋时期,北方生活的人们要在寒衣节这一天正式生火炉御寒,民间也会有互相赠送烧火用的炭等习俗。现在我国北方的供暖时间,大致也是寒衣节前后。
在上海也有“炉节”的说法。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因为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就要吃更多的热食了。所以上海人会在这天开炉做烧饼,头一炉的烧饼用来祭祀祖先,后来的烧饼会送给亲友和邻居,有时候大家也会围炉而坐,喝茶吃饼。
农历十月拉开了冬季的序幕,这一天,古人会以新收的稻米、谷物制作吃食,祭奠祖先,谓之“荐新”。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相关文章
-
川籍老红军、洪学智将军夫人张文逝世享年103岁
-
刘裕的却月阵和慕容恪的连环马:一个击败一强敌,一个擒杀一战神
-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印刷工匠毕昇(从小孩身上获灵感)
-
将军不想暗杀敌军高官,手下:他和你一样厉害,将军:动手
-
咸丰帝是历代帝王中命运最惨的一位
-
程万军:好好先生汪广洋怎也难逃一死
-
俗语:“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啥?
-
唐容颜妆,女性审美的解放,带你回顾不同时期的唐代妆容
-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穿青人为什么不算?这里告诉你原因
-
芈月一生有多少个男人?都是真爱吗?
-
戴季英:被毛泽东“永不启用”的开国元勋
-
解放军班长空手夺机枪,许世友司令员盛赞对越反击战英雄
-
学党史|党史百年天天学11月21日
-
汉墓找到不腐之尸,墓主是个西域美男子,展出时却吓坏游客
-
东皇太一与屈原有关系?屈原为什么比李白,杜甫更加有影响力?
-
在古代欠钱不还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
此二人都身负重伤,跟红军走的成为开国中将,留下养伤的变成了贫民
-
“宁住缺角屋,不住破脑房”是什么意思?老祖宗的智慧,有啥道理
-
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那么人鱼膏是什么
-
古代人这种处理战场上尸体的方法:有的残忍到让人看了饭都吃不下
-
苏秦:布下十年惊天骗局,只为报知遇之恩,这个纵横家不简单
-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是如何做好社会治安管理的?说出来别不信
-
他是彭老总手下一大将,一战带走红5军一半兵力,后竟下落不明!
-
党史百年天天读·7月31日
-
蒙古学者说,明成祖朱棣实际是元顺帝的儿子,这个记载正确吗
-
学党史|《红色档案》以人民为中心: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
这样去念佛,即使堕于恶道也能往生西方
-
他曾获得2次一等功,8次二等功23次三等功,部队以他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