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解密明清太医院: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是御医

为延续前两册精彩内容,本书将视野集中于对明清最高权力斗争有巨大影响之皇室宗亲,及密切影响宫廷政治生活之宫女太监,详解其成败关键与命运走向,并透过对御药御膳之解析、国宝文物之品鉴,真实再现一个纵横捭阖、饮食男女、金帛珠玉里的宫廷世界。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大门前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因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的金鸡纳霜(奎宁)而病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初四日,法国驻华公使馆多德福医生曾为光绪帝诊病开药。但是,太医院始终是以中医中药为主。

御医职掌主要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其侍直,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廷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扈从,皇帝出巡,御医或奉旨点用,或按班轮值,都给夫马、车辆装载药材,还给账房需用等物。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医奉旨前往。还给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所以,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都是御医。

解密明清太医院: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是御医

考选迁转太医院的御医,来自全国各地,从民间医生以及举人、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挑选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量才录用。如康熙年间,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曾任太医院吏目一职,其子凤鸣承袭父业,雍正年间同仁堂供奉御药房的宫廷药材,前后八代,一百八十八年。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才。经历六个寒暑,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录用为医士或医生。他们的晋升,六年考试一次,成绩合格,没有差错,一次升补。考试受八股文影响,如一次考题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还看重书法。太医开药方,要字迹端好。这项人事录用和晋升制度的优长是:第一,将考选、迁转限制在院内,调出、调入均少,利于人才队伍稳定;第二,御医、吏目、医士等采取考试方式选拔,择优录用,利于业务水平提升。

薪资待遇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