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刘禅解读诸葛亮及《出师表》

  

  我是蜀国皇帝刘禅,我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发表我自己的看法,先说诸葛亮其人,至今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看清他的真面目,古往今来,很多人把他诸葛亮的《出师表》看作是他忠心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象征,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唐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不明真相的人都把诸葛亮视作完美贤相的化身。其实,诸葛亮并非完美,他的一生除了进行导致国力空虚,违背国情不且实际的北伐外,实在看不出有何亮点。他的北伐,既不忠君(我刘禅虽表面支持,内心一直反对,不过无可奈何),也不爱国(穷兵黩武,借匡扶汉室之名,挑起战争,导致国力空虚,民不聊生,整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无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我刘禅很清楚,当时的国情。我们蜀国是三国中综合国力最弱的国家,当时的人口是蜀国人口90万,兵力10万人,吴国吴国人口230万,兵力23万,魏国人口443万,兵力80万。面积对比,魏国占54%,吴国27%,蜀国18%。综合国力是天下魏七吴二蜀一,从综合国力对比看他诸葛亮的北伐毫无胜算,只能是隔山打牛,,白白消耗士卒的性命而已。诸葛亮七出祁山寸土未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我明白他是用举国之力,成全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虚名。
  
  蜀国的兵力倾国共有10万人左右,而他诸葛亮北伐每次最多领兵5万人左右,他诸葛亮军事才能平平,缺乏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并且手无缚鸡之力,每次作战都要有大量兵力保护他的人身安全。魏国总兵力近九十万,兵员充足。他诸葛亮的北伐从未出师我就断定必败无疑。俗话“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的胜负其实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冷兵器时代,军队占有数量的绝对优势才可以组织进攻,以弱小的蜀国,总人口只有90万,人口只有魏国的20%,兵力只有魏国的11%。他诸葛亮所谓北伐除了失败之外,别无选择。穷兵黩武,导致国力空虚,如果他诸葛亮不去世,寿命再延续20年,继续进行老而无功注定失败的北伐,蜀国或许灭亡更快。三国中蜀汉灭亡最快,这是他诸葛亮不考虑国情,穷兵黩武,导致积贫积弱埋下的祸根。他诸葛亮去世后,我刘禅取消了不顾百姓死活,劳民伤财的北伐,我蜀汉政权又延续了30多年。
  
  我深知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苦心经营了二十年,才敢于向吴国发起进攻,最后一举。
  
  正是有了文景之治的“串钱的绳子烂了,散钱无计其数。”充盈的国库,雄厚的国力,汉武帝才敢于向匈奴发起进攻。
  
  大明王朝有了张居正改革积聚的数千万两白银,才戚继光彻底根除倭寇之患,崇祯年间,正是国库空虚,朝廷连20万两赏银都拿不出,士兵自带干粮上城御敌,最后导致城破国灭。
  
  无论从任何方面,我蜀国都不具备消灭魏国的实力,其正确做法是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鼓励生育,修养生息,放弃毫无意义的北伐,训练军队,利用蜀道天险,搞好防御,实际成熟,再寻机北伐。
  
  再看看被历代文人墨客一致褒扬的这篇诸葛亮出师表,完全是长辈训斥晚辈的口气,没有一点做臣子的谦虚。不像是一篇请示领导的申请书,更像是一篇威胁恐吓书。现在我刘禅谈谈读了诸葛亮《出师表》后的感受。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谁造成了益州疲敝?是我这个对你诸葛亮惟命是从的傀儡刘禅吗?不是,是你专权独断的诸葛亮,对外象输红了眼的赌徒似的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国力空虚,民不聊生。才导致国家濒临灭亡境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看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是时刻监视我后主刘禅吧,整个宫廷全被你诸葛亮控制了,“欲报之于陛下也”是假,欲报之于你诸葛亮是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反对你穷兵黩武就是“塞忠谏之路”支持你所谓的对外徒劳无意的战争就是“开张圣听”。。”。咱俩谁“塞忠谏之路”了呢,我对你言听计从,如果你是“忠谏”,我可没有“塞”你的“忠谏之路”吧,你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孤行进行劳而无功的北伐,否定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战略奇谋,弄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缺兵少将的局面,不正是你这位临表涕零的把握朝纲独揽朝政的诸葛亮“塞忠谏之路”造成的吗?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丞相府平起平坐,看来我必须听你丞相府的,否则就是我有偏私,就是法令政令不统一。不是皇帝的话是“金科玉律”吗?看来只有你诸葛亮的话才是“平明之理”我说的话不管用,我被你架空了。
  
  “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费祎董允,向宠这些人都是忠于你诸葛亮的,都是你的铁杆亲信,向宠这位御林军统帅也是对你言听计从,你是警告我刘禅不要不识时务,否则会被即可费掉,我名为皇帝,实为被软禁的囚徒,周围全是你诸葛亮的人,名为保护,实是监视,我是任你宰割的鱼肉。你放心,我会韬光养晦,甘心做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你放心去进行你的北伐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在你看来,我刘禅就是亲小人(黄皓。我刘禅唯一的亲信,你诸葛亮的死对头)远贤臣(所有忠于你诸葛亮的人),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听你诸葛亮的人,我如果不信任他们,桓、灵的昏君帽子就扣在我的头上,你诸葛亮就可遵照先主遗诏取代我,因为先帝说你诸葛亮才高十倍于我,我只有一切听你的话,才可保全自己,我不听你的就会随时被取而代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你是顾命大臣,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为难之间,你跟随先帝时候,一穷二白,没有寸土,二十多年,你筹谋划策,打下了这江山,我家的天下是你打下的,你让我要记住是你的功劳。你太不谦虚了,太善于表扬与自我表扬了,先帝去世后,你专权这么多年,北伐屡战屡败,寸土未得,你的能力呢,你的本事呢?真是吹牛不脸红。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你要匡扶汉室,是假,要兵权是真。作为丞相却要身兼天下兵马大元帅,你很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你报答先帝是假,借北伐控制兵权是真,北伐讨贼是假,沽名钓誉是真,你要真报答先帝的话,就该遵守君臣之道,对我不要这样专横跋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我刘禅把家底全给你了,你七出祁山,寸土未得,屡战屡败,你的成绩在哪儿,一丁点也没有,谁敢治你的罪?你失街亭,为何只贬三级,为何把马谡当替罪羊杀了,为何不辞去相位?不自杀谢罪?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你快远离,越远越好。快走,我看见烦着呢?你太危险,听说你死了,你以为我真的哭晕了,不是我乐晕了。我终于不再在你的阴影里了。
  
  你诸葛亮以为离开你,我蜀汉就玩完,“死了张屠户,就吃混毛猪?”,离开了你地球照样转。我从不把名声看的比成千上万百姓的生命更重要,后来我投降了,我个人留下“乐不思蜀”的笑谈,可我牺牲自己的名节,保全了成都几十万百姓的福祉。你诸葛亮呢,用累累白骨成全了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公谁私,留给后人评判。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