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生命之轮:六道轮回的正见

  

  佛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前世,只要看看你现在所处的状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只要看看你的当下所做得行为。
  
  生命一切均在细微的轮回之中,人类看不到比这些细微的世界,于是否认存在的真相。法,就是告知一切存在的真相,人们活在一直无明相,就会一直活在无意识相,同样会进入六道轮回的真相之中。因为人们无法洞见生命实相,总是在业行中轮回不生不息。心念创造外在一切存在的真相,你无法与心念在一起,去觉知它,去修正它。那么,恶念就会创造机会带引你走向罪孽之道。一念造就万象不同,一念引导生命蜕变,人类所有的一切都是活在起心动念中。科学见证人类的大脑每一秒钟有4亿比特信息经过,而在态下人们只有到2000比特的信息量,比如美丽、可怕、吃什么、去哪里玩、某人可恶、电话等等混在的信息。还有大量的信息是在清醒状态中被经过而无法意识到,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念之间善恶所在,一念之间好坏共存所在,无所谓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而这些信息正是让人类走向往生轮回的积累,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业行。
  
  六道是什么?佛教正见六道即: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和三恶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生命就在这六道中不生不息的轮回转世,这好似无法被今天的人类理解和接受,因为人类只是一个渺小的人而已,头脑中我执充盈,无法接受这样的佛教因果论是真实,但是谁又能见证一定不存在呢?于是,科学开始出现一丝丝的足迹,不断的在见证2600年前释迦牟尼佛的大彻大悟之道,他从人修到佛,这只是一个用实证见证了人类可以修到这一切法相,如果你相信佛陀的话语,也走进这样的修行之道。然而,修行真的能让六道轮回得以远离三恶道吗?三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我们经常身边发生一些不能被解释的事实,所以人们愿意相信奇迹,也期待奇迹。而三千世界也存在意识进化的可能,除非你去实证自己,否则人们的我执是无法轻易的相信为善入上三道,为恶入下三道。在人们的身边上一代总是教导我们做好人、做好事、说好话,意思就是修正其身、修真其言、修好其业,一切业行来自于无明执念,如果人们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负起责任,生命就会在上三道轮回。
  
  六道轮回从佛教的生命轮盘中看到与西方哲学体系类似,我从古到今,一直以来还没有发现有多少学问比佛陀对于人类不同意识轮回阐述的更深刻。而今天的科学也在见证佛学的洞见,比如量子力学、时空论、宇宙论等,早已在实践佛教的智慧。佛陀说,外在一切存在都是梦幻泡影,而量子论、相对论就给出这一说法,生命一切都是内在的投射,外在是我们内在的呈现,于是这一发现还是在万法至高之下,暂时还无法见证六道轮回之说,因为轮回论更加细微到无意识、无存在、无我境界。但是,人们不能理解当今科学家发现的蝴蝶效应理论、波动理论等,这些告诉人们起心动念就会导致一个更大的变动发生。那么,同样在人类意识领域任何善念就会引导人类未知的转世,恶念也会引导走向下三界的转世,一念之间人们活在自己躯体之外的世界里,那就是灵魂的世界。六道轮回是在灵魂的空间里游走而发生。
  
  意识之外的空间被模糊的称为灵魂空间,或是更高维度空间。不管如何称呼躯体之外的世界叫什么?而生命就是如此的真实,当你百年之后,肉身即会尘归尘、土归土,而意识体就会进入另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是肉眼观察到,却可以用心链接到。于是,人类带走的也是生前的一切意识印记,包括善念、恶念。带着善念走的,也许会立即投胎转世为人、为神,带着恶念走的,也许会立即投胎转世为恶鬼、进入地狱苦难之门。人类是有意识印记的存在,在生前所做得一切都是会得到传递,如同孔子做的就会流传百世是一样的。
  
  人类的业行是走向轮回之道的动力,而一切业行都是来自于先前意识的积累,在无明中被积累了生命的因,于是在未知的世道里得出一个果报。这就符合因果论,而人类的业行在无明中不断积累是因为贪嗔痴的三毒所为,一切都是因为这个贪念、愚痴、嗔恨所致,这三毒是牵引人们的意识走向,于是轮回的因就这样开始种下,未来的果也因为这三毒种下的因而得到报应。贪念,就是人们执着于想要的,无尽的贪婪,就会开始掠夺、抢占、侵害等,那么,人心一切疾苦来源于贪念是真相,一切灾难来源贪念的驱使,砍伐、破坏、毁灭、猎杀、宰杀禽畜类。这一切不是身体的需要,而是生命欲望的无尽贪婪。嗔恨,是对生命的抱怨、仇视、损害等,是一种主观伤害性的念头,对不满足于自己的人事物产生仇恨心理。愚痴,是一种无知、无明所在,人们的愚痴就会开始无尽的我执,开始遁入自己以为的认知中不可自拔,世事纷争就开始于这样不自知的自我里。贪嗔痴三毒是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业行的动力,如果人们不去清除这些业行根源,就会被轮回转世在六道中的下三道。一个人充满贪嗔痴三毒,就会无尽的活在由此带出来的痛苦里,那么,问题就会大量的滋养生命轮回之道。(轮回转盘后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