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勃列日涅夫三重吻”:经典之吻被搬上柏林墙!
俄罗斯人是一个比较注重礼仪的民族。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亲友久别重逢或互相告别时,不论在家里或大庭广众之下,俄罗斯人则有拥抱接吻的习惯。
男人之间一般只拥抱,或者同时还挨一下(左右脸各一次)脸颊。妇女之间常常显得更亲热些,互相接吻。非亲属的男女之间接吻比较慎重,如果关系一般,男子顶多只轻吻女子脸颊。只有在复活节那天,在教堂内外,人们可以跟碰到的任何人接吻,年轻的男子当然也可与姑娘们接吻。
虽然接吻是俄罗斯人的传统礼节,但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前,这种传统并没有正式进入政治生活,只是偶有发生。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米高扬至其家中,向其传达关于待遇问题的决定,告别时,赫鲁晓夫把他送出了门外,当时并无接吻的习惯,但两人除了紧紧拥抱外,还情不自禁地把嘴亲在了一起。
国际政治生活中,这种地方性的礼节更多是被握手和拥抱代替。然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这种许多人并不能完全接受的礼节开始被发扬光大了。这位苏联领导人极其喜欢这种礼节,为了表现他个人外交魅力,他强行把这种礼节带到了国际舞台。
勃列日涅夫会见外国领导人时,接吻成了一种必要的仪式。他的这种吻又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三重吻,即先亲两颊,然后再亲吻嘴唇。勃列日涅夫“三重吻”如此著名,以至于那个时代的普通中国人误以为接吻是国际场合商标准的外交礼仪。
不过,被其强吻的各国政要,心里大多是痛苦的。
1979年10月4日,勃列日涅夫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在庆祝民主德国建国30周年庆典上激烈拥吻
由莫斯科艺术家迪米特里·弗鲁贝尔创作的“兄弟之吻”,描绘的是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亲吻东德战友埃里希·昂纳克,是柏林墙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1968年,勃列日涅夫亲吻捷克总统卢德维克·斯沃博达
勃列日涅夫亲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安东宁·诺沃提尼。
勃列日涅夫亲吻捷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曾在其自传中回忆被勃列日涅夫强吻的惨痛经历:
“勃列日涅夫以俄罗斯典型的、并不总是受欢迎的男子接吻习惯而闻名。……1963年12月来布拉迪斯拉发,我到机场欢迎他时,他拥抱和吻我就没有来由。我们在这以前从未见过面。五年之后,又是在公开场合,在糟得多的情况下,他又试图这么做。”
有了1963年的那次惨痛经历后,杜布切克在1968年的那次会面就从容的多了,他用一束鲜花做挡箭牌,成功的避免了再一次被强吻。
俄裔美国石油巨头阿莫德·哈默,也对“勃列日涅夫之吻”相当反感。他在自传中写道:
“我曾经被数以千计的俄国男人吻过,尽管这样的经历还是没有为好,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吻我的面颊。而勃列日涅夫则不同,他表示特殊尊敬的方式是使劲地亲吻你的嘴唇。”
对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他们可能一生之中只被勃列日涅夫强吻一两次,但是苏联政治局的高官们可就命苦了,他们不但要接受勃列日涅夫的善意,还要上行下效,将这种仪式发扬光大。
安德罗波夫就很讨厌接吻仪式。在一次与外蒙古领导人泽登巴尔的接吻后,安德罗波夫患上了重感冒,这让他此后都痛恨这种礼节。
契尔年科的身体一直就不太好,因此,这种接吻礼节他也不喜欢,毕竟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唾液传染的,对于契尔年科而言,勃列日涅夫喜欢的这种重口味礼节是致命的。
1979年,勃列日涅夫与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谢拉夫热吻
苏联政治局的委员们虽然在公开场合都模仿和赞扬勃列日涅夫的接吻礼节,但是私下里却常常取笑这种做法。1979年6月,勃列日涅夫与美国总统卡特会晤签署削减武器条约,出席签字仪式的葛罗米柯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就在下面说悄悄话,讨论“他们会不会热烈接吻”。
据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是第一个接受勃列日涅夫亲吻的西方领导人
1973年,美国代表团访苏,勃列日涅夫的热吻让美国女子安妮-哈尔曼世界闻名。
据说,勃列日涅夫与铁托的吻很剧烈,以致于铁托的嘴唇都破了。
勃列日涅夫亲吻铁托夫人。
勃列日涅夫也想亲吻卡斯特罗,但卡斯特罗巧妙的利用雪茄躲过了。
据说,英迪拉·甘地得到了勃列日涅夫的热吻。1971年,勃列日涅夫也想亲吻撒切尔,但被铁娘子巧妙躲过了。
1968年阿拉法特首次访苏,也遭遇了勃列日涅夫的热吻。
苏联的核武器很可怕,但对许多人来说,勃列日涅夫的“三重吻”也很可怕,只不过苏联很强大,勃列日涅夫的权势很大,不好直接违背其意志罢了。
相关文章
-
中国最早的琥珀,距今4800年,曾被称为“江珠”【琥珀博物馆】
-
章永乐:将中美争议类比于“英德之争”是恰当的吗?
-
【祝福祖国守护平安】咸宁:祖国平安有我守护!
-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抗洪精神述评
-
日本军费开支世界第五,海上自卫队亚洲第一,军事实力到底怎么样?
-
奉佛教为国教的泰国,为什么色情业相当的发达?
-
悬殊巨大的多首都国家,有三首都却日益没落,此国四首都反倒繁荣
-
让坦克和装甲车辆单打独斗?除非你想死的更快
-
胆大还是胆小:楚国既自己为王为何还要进贡包茅
-
斯大林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成功拖垮罗斯福,苏联赢得最大胜利
-
飞行器的老祖宗:明朝奇人造飞车,借助齿轮原理翱翔天际
-
中世纪骑士:从精英大头兵升级为贵族阶层
-
当年翁瑞午是如何“插足”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
-
铁证如山!俄空军基地遭到美无人机袭击,全部被防空导弹拦截!
-
古人有没有发现过恐龙化石呢?
-
专家云集!就为了平潭这个重要遗产的环太平洋之旅……
-
从王士性到徐霞客:明代文人为何对科学考察游情有独钟?
-
巴黎圣母院身上,有法兰西的每一道伤痕
-
历史上的今天|一纸协定维和朝韩66年
-
《封神传奇》连李连杰都给他当配角,也逃不掉“烂片”称号
-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本可以突围,一个小兵改变了一切
-
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赚钱牟利,这样的“老焊工”请多一点
-
战败时的日本人有啥吃的?这些恶心的食物名单,你闻所未闻
-
他的桃子一箱六个竟然卖到了近千元
-
《水浒传》里“李俊海外称王”靠谱吗?明朝有两个人做到了
-
此国用日本旗,说日语写日文,堪称日本的翻版,却不敢跟中国建交
-
全民医保前生: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的公共福利
-
同样出现南北两个国家的凉州和尼德兰,为何中西方结局完全相反
-
最后在大陆落网的国民党将军:周恩来亲下指示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