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戴钢盔,二战德军精益求精,美军却为何“仪容不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向法国某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在混乱且子弹横飞的交战之中,一个在厨房任职的法国小兵,出于求生的本能拿起一旁的菜锅盖在头上。
当战斗结束,法国援军击退德军时,在死人堆里找到了还有喘息之气的那位头顶菜锅的法国小兵,当时他所有的战友都阵亡,只有他因菜锅护住了头,没有受到致命伤而活了下来。
后来法国将军亚德里安在视察前线之时,听闻了这个传奇经历,出于救更多下属的心理,将军以此为灵感,指示后勤部的战友,设计出了便携式的“头顶菜锅”——亚德里安港钢盔。
而后佩戴“钢盔”的法国士兵,在战斗中的伤亡大大减少,很多士兵因为头盔的保护,纵使被命中头部,也会出现只是轻微擦伤的情况。
所以当一战结束之后,“钢盔”在各国军队总结经验教训中,被推上了有效较少伤亡利器的标签,是士兵在战场上活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
也正是因为这是“救命稻草”,在规模和武器杀伤力比一战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作为投放兵力最多的2个国家,美国、德国毫不意外都给士兵们列装了“钢盔”。
其中美国的是M1917A1钢盔、M1钢盔,德国的则是M35钢盔。M1917A1钢盔是英军在一战前后配备的“M1915型钢盔”改进版。由于美国在一战结束后奉行“孤立”政策,不参与其他大洲的争斗,在军备研发上并没有快速的跟进。
因而当二战的炮火声响彻地球之时,美军依旧装备着大量英国制式装备,其中M1917A1钢盔即为典型代表。
但由于该头盔设计用途是阵地战,往往只能防御正面的子弹射击,所以在二战几乎不打大规模阵地战的大环境下,很快就被美国人自己研发的M1钢盔替代。
由于M1钢盔添加了防御整个大脑的“钢材”,重量被迫有了显著的提升。结果一上战场就被士兵所埋怨——戴起来太闷热。
但是在M1钢盔确实能够挡子弹的“好处”下,士兵“无奈”的选择了咬牙也要用。然而随着美军开始在夏天以及热带地区作战,士兵因太热私下选择了不系上护鄂。
与此同时考虑到,当时的战场主力兵器依旧是步枪,500米开外击中头盔之后,依旧会有非常大的冲击力,系了护鄂,很可能出现子弹没有击中大脑内部,冲击波反而把头的颈子折断了,进而造成士兵死亡的尴尬。
所以美国军方高层默认了士兵的行为,毕竟钢盔跟着子弹飞,比带着士兵的头飞要安全很多。因而也就有了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美国大兵不系护鄂带来的“仪容不整”感。
至于德国人为什么会在战争中严格的佩戴钢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德国军队来源于普鲁士军队,普鲁士军队的前身是教皇的条顿骑士团,具有浓厚宗教气氛,而宗教气氛的核心衬托点就是整齐庄严的服装。
与此同时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的领袖希特勒是美术出身,认为仪容仪表代表了精气神,而不系护鄂致使钢盔左斜右歪,对于军容来说无疑是一个大污点。
所以德国士兵在钢盔这事上精益求精,一定要佩戴完整。无疑是2个要点,第一个是传统的骑士团精神的要求,第二个则为“领导爱这口”。
相关文章
-
1937年的南京,有中国小男孩戴着日本旗,一个美国人的做法让人心暖
-
张震内幕:解放初准备3亿美元攻打台湾
-
英雄贺子珍的后代如何?孙辈低调做慈善,身价都已过亿
-
老照片90年代初的海参崴动荡不安的俄罗斯
-
里耶秦简在湘西出土后,经过研究,破解了许多历史之谜
-
[图文]日本兵口述当年恐怖奸杀罪孽
-
[图文]一组从未公开的希特勒照片拍卖出3万英镑
-
报复?黑鹰坠落25周年之际,美军袭击索马里干掉大批恐怖分子
-
俄罗斯里海舰队是海军还是湖军?
-
日本唯一的皇族首相,辞职后想为中国死去的将士扫墓
-
战后中国放弃对日索赔,日本人怎么看?估计听了中国人都会后悔
-
解放军同外国的首度交锋,轰击英舰紫石英号
-
二战前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为何视而不见?
-
照片上的这个中国士兵是谁?上了美国杂志封面,美国记者告诉你
-
俄国尼古拉耶夫斯克原是吉林将军辖地,叫庙街
-
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为什么库尔德人那么多?
-
粤语究竟算不算一门外语
-
几乎不会打仗凭啥坐在五大元帅最中间?斯大林想搞他都无从下手
-
自由无价:1836年的阿拉莫之役
-
揭秘全球六大最著名的吸血鬼
-
[图文]新中国首次授衔中唯一的外国将军:洪水将军是位传奇人物
-
相隔75年,二战老兵与法国初恋重逢:我爱了你整整75年
-
佩刀杀手:世界上最小的蚊蚋喷气式战斗机
-
江苏挖出一具红色棺材,距今700年光亮如新,照过X光后专家沉思了
-
早期军阀战争如过家家 对战双方家眷一起打牌
-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嫡传后裔,又有统一的雄心,为何败亡于后金
-
比利时为何讲荷兰语和法语,没有比利时语?
-
[图文]躲避南斯拉夫游击队滥杀 德国士兵主动投向战俘营
-
青海出土“九层妖楼”,拔地而起33米,考古专家进去不久慌忙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