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洞察力,读再多历史也没用
人活着就要选择,
有选择就会有风险。
譬如你
1644年到北京投靠李自成;
1798年认和珅做干爹;
1904年放弃留学去参加科举;
1911年选择入宫当了太监;
1916年投奔袁世凯;
2008年卖掉了北京三环的房子;
……
你就知道肠子悔青是什么滋味了。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是个人都怕选错人生方向。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会犯错?因为对于时代没有洞察力。
什么是洞察力?《三国演义》里开篇第一句,14个字就把书讲完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再读下去,无论故事如何精彩生动,战场上的厮杀、大臣们的妙计、时势的艰辛,英雄的满襟泪,都没有越出这个框架。
这就是洞察力。一眼就能望穿,一言就能论断。
现代中国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培养洞察力。所有学科都强调死记硬背,就算课堂上讲到原因和规律也是划定好的套路,有一套标准答案在等你。而我们成年人的人生里,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越是要洞察力,就越没有既定答案,应试教育没法教这些。
真正的精英教育才不会去关心标准答案。精英需要的是洞察世界,制定规则。培养洞察力,就是让你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想想看,历代的大儒是怎么培养皇帝的?他们会让皇帝学什么。
1000多年前,大学问家司马光将一辈子的心血用在一本书上,他开宗明义,这本书是编给要统御四方的帝王看的,不是给学术圈的学者们看的,更不是给一辈子翻身无望的小市民看的。要学管理天下这样的本事,只能去读历史,所以才有了《资治通鉴》。
历史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案例库。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当帝王,但通过学习历史,就能知道一个社会顶端的人,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从军打仗,但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明白怎样去用规则来组织一群人共同奋斗;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法跨入“精英阶层”,但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懂得如何把下一代培养成精英。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什么?
能看得懂影响历史变迁的关键时刻
能分辨决定历史走向的趋势
能发现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这才是从历史中应该学习的真本领
杨早老师一直很反对把历史讲得晦涩难懂,本来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主要的是读懂历史,而不是记住历史。在《杨早·简说中国史——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这门课中,他从中国历史中提取了26个关键问题,将用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以及活泼的讲课风格,带你畅游三千年中国史,逐一解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种种原因。
杨早老师说,这套课不单要给青少年讲几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更希望通过“问题导向”的讲述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大局观”“洞察力”,这才是受用终身的智慧。
相关文章
-
此人第一次与胡琏对战,两个回合后,就砸掉了胡琏的老虎团!
-
越王勾践剑为何2500年不腐?专家研究52年,终于发现原因
-
让许多人鲜少知晓,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9个奇怪的工作
-
哥哥是大将,弟弟是元帅,但没有人喜欢他们哥俩儿
-
曹操的深谋远虑:论渭南之战中一代枭雄曹操
-
[图文]法最美舞女约瑟芬·贝克是二战间谍 海明威称她最漂亮
-
古代印度人上厕所后,不用卫生纸,他们是如何保持身体清洁的
-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怀念袁先生
-
《大将军罗马》全局变量汇总
-
越南解密档案公开当年武元甲大将颁布出兵占领南沙群岛的军事密令
-
袁世凯之后中国还有皇帝,50岁老汉在深山称帝,后宫数量达55个
-
拥有1300万军队的苏联,对德战争胜利后却没有立即对日宣战
-
特雷比亚河之战:罗马与迦太基的宿命之战
-
江苏省一县级市,人口超80万,名字和秦始皇有关!
-
[图文]金门“军乐园”战地妓院抚慰官兵40年 培养军、妓共同语言
-
比核航母还要大,这艘战列舰满载排水量47000吨,只可惜生不逢时
-
1937年四川大饥荒饿殍载道的上色彩照倒毙的孩子爬满苍蝇
-
加拿大:市长为何无人愿当
-
[图文]石友曾三次背叛冯玉祥 终成河畔孤鬼
-
东北历史(61):长春黑老大梁旭东的“夏宫”,为啥还闲置着?
-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中国核司令”程开甲说起这件事竟掩面痛哭
-
加州死亡人数曾经最多的一次火灾,洛杉矶最大公园遭遇荼毒
-
走进红色盐城(84):文达村
-
在战场上,为何不能朝天90度开枪?当年伊拉克血的教训让人后怕
-
老照片1962年的南斯拉夫古城杜布罗夫尼克现在属于克罗地亚
-
这个国家最先带头欺负中国,甚至叫嚣每隔十年就要抽打我们一次
-
看看二战时德国和美英的较量,才知道苏联真不是德国的对手
-
越南战争到了最后时刻:北越50万军队挑战南越90万大军
-
5小时大会战,3万人灰飞烟灭!这场经典战争,为何称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