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在经济危机中用直升机撒钱的行为,是什么经济学原理?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三个重要观点: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而不是消费;第二,改善恶化的经济状况,需要储蓄,而不是消费;第三,经济不景气时,需要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
一、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而不是消费
所谓经济,就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现实生活中,资源稀缺是常态,人类的需求永远也满足不了。通过生产,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才能极大满足人类的需求。所以,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一味地刺激消费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管一个国家最后变得多么强大,这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有多么复杂,这个基本原理是不会改变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凯恩斯主义者却认为,是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于是他们提倡,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改变不了真正的需求,只是让人们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
比如,空气,一直都在那儿,不是谁生产出来的。结果有一天有个人开始卖空气,你还花了100万来买。这时候,GDP 增长了100万。但实际有什么意义吗?你没有创造价值,经济也没有真正增长。只有生产才能使消费有价值。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东西可以消费了。
二、改善恶化的经济状况,应该是储蓄,而不是消费
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可以使生产扩大,所以经济状况不好时,应该是储蓄而不是消费。一定的储蓄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增加贷款,扩大生产,还有助于应对意外风险。而一味地花钱只是营造虚假的繁荣,背后还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上个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储蓄,这就为其他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还有助于防范意外风险。但是,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却严重低估了储蓄的重要性,他们很多人把储蓄看作是一种累赘。特别是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把钱存起来就抑制了消费,妨碍了经济循环,不利于发展。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鼓励人们花钱、抑制存钱。于是,美国人形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结果总是入不敷出。
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会把钱借给那些健康的企业和项目,来扩大生产,实现增值。从社会整体角度看,这些健康贷款的收益弥补了那些失败贷款的损失。所以说,把一美元存起来比花出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要更有利。
三、当经济不景气时,需要的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发行的货币量远远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由此可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并不是通货膨胀本身。
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减少需求,价格下降,这个过程有助于淘汰一些不必要的产能,当物价降到一定水平,人们就会再次消费。所以,当经济不景气时,我们需要的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
从18世纪末一直到1913年,长达15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物价一直都在稳步下降,但美国却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几个阶段。原因就是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价格下降。比如,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是通过不断提高生产率、不断降低价格,让原来奢侈的汽车价格降低,普通消费者也能买得起,福特由此发了大财。而福特汽车公司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是当时行业里最高的。
上述的三个重要观点,就是作者站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立场上提出的,通过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呼吁让市场自我调节,减少政府干预。
那么,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到底谁对谁错,哪个学派更好?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客观地分析,每个经济学派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且各有利弊,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
相关文章
-
南明最大胜仗:李定国诱敌深入,斩杀努尔哈赤之孙,天下震动
-
德国为什么会出现统一问题?第三帝国又是怎么回事?
-
从黑龙江的“曹园”到河北的“袁府”,为何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
珍藏!一组老照片,带你看西藏民航54年发展变迁
-
揭秘成都掏耳朵的前世今生:从“小妾”到“二奶”
-
[多图]全世界最后一辆装甲列车 直到2005年才退役拆毁
-
彩色老照片:被德军侵占时期,看看镜头下的巴黎,法女不知亡国恨
-
老照片:德军欢笑饮美酒,百姓战俘吃树皮
-
第三帝国时期的彩色老照片:希特勒得势时的疯狂,让整个欧洲颤抖
-
如果日本不先攻打中国,而是先攻打美国就有胜算吗?输得更惨!
-
济南华山“崇正桥”挂牌了!串联历史文化区和华阳宫
-
欧洲最害怕的国家,也是欧洲的救星,两次世界大战都救了欧洲
-
钻石公主号游轮谁的责任?为什么?
-
中国老兵向日本打官司索赔,得5亿元赔款后,他为啥一分不要?
-
明明入侵科威特会惹恼世界,为何萨达姆还要一意孤行发动战争
-
虚张声势:越南黎朝的扩张与明朝朝贡体系崩溃
-
对越反击战中我军进攻高地主峰伤亡有多惨烈?越军炮弹是最大杀手
-
大汶口:“鸟负日连山”的刻画符号,为何说像极了太昊族徽?
-
[图文]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一瞬 让人们琢磨不定
-
郑和航海三件宝:导航、瓷器、老婆婆
-
揭秘二战英国“象人”吉尔斯·马克雷尔:用象群拯救数百名难民
-
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从何而来?
-
伯撒迦利亚之战:塞琉古帝国对犹太马卡比起义者的压倒性胜利
-
日本女兵被中国农民扒光衣服 真相令人震惊
-
《泰坦尼克号》背后的故事
-
古代中国,为啥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国土?土地太贫瘠了!
-
希特勒最后握手的德国少年兵,后来怎样了?
-
国家概况:马来西亚的事实和历史
-
作为殖民大国:为何法国至今还保留着最多的海外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