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锅造饭成为历史,炊事班将被淘汰?我军未来到底怎么吃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里,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固有的炊事兵编制。即使在战场上,军队也有专门的炊事班为士兵埋锅造饭提供饮食。然而时代在进步,随着未来战场形势的变化,未来我军炊事兵即将成为历史。
在新世纪,我军的“埋锅造饭”与过去也有不同,这个东西叫做连用给养单元,有一个焖饭锅,一个炒菜锅,折叠式的支架,燃料是坦克柴油,收起来放两个玻璃钢大箱子,体积不到一立方米。给养单元全套一共两箱,有专用的轻量化的铲子勺子2个生盆3个熟盆,调料盒什么的零碎东西在另一个箱子中,训练有素的炊事班在40分钟内可以做两菜一汤一主食,供应全连伙食。
这是去年举行“”东方-2018“”战略大演习的俄军野战伙食厨房,制式的烧油加压大铁锅,里面是俄式的传统炖菜,肉汤卷心菜之类的。此外在另一个帐篷里还有烤面包机,这个炊事单位能够一次供应一个营的伙食。俄军厨师的工作服看上去很讲究,黑色的厨师帽,白色制服,粉色围裙。俄军是世界上唯一设置炊事兵专业的军队,由专门的野战厨师学院培养专业伙食保障军官和专业厨师准尉。
据观察者网2月13日刊文报道,在未来中国军队野战热餐快餐化已经成为趋势,未来解放军野战保障能力会逐渐提高。军报头版刊文披露空降兵某旅作为全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单位的针对性训练细节,炊事兵在战场上“埋锅造饭”的重担卸下来后,战斗员和炊事员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快餐半成品送至战场后,战斗员同样也将参与制作、加热、分发、清扫,专职炊事员此后也不会只负责生火做饭。
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猜想,那就是在不久的未来,解放军的炊事兵制度将会成为历史。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野战炊事兵模式,占用了太多的人员编制,让战斗人员加入做饭的事情成为普遍现象。如果像以前一样炊事装备直接加工生鲜食品当场制作的话,不但会占用人力,同时还会产生极大的运输负担。哪怕是规模不大的部队出动,需要运输的食材轻轻松松可以装满一大车,如果在战时,这样的运输压力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而且,完全有可能出现运输食材的装备被敌人摧毁,从而造成摧毁一辆车全连没饭吃的局面。
采取人人造饭人人都是炊事兵的政策,让士兵自己使用自热食品替代原来的生鲜现做可以极大地提高部队的灵活性,可以削减不必要的炊事兵编制,增加战斗部队比例。预加工的集体口粮和单兵自热食品方便快捷的特点是原来的模式没法比的,只需要加点水一热就能轻轻松松做好饭菜,省时省力方便随时部队机动。理论上,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让士兵吃上饭菜,再过几分钟就能结束用餐,这在兵贵神速的战场上是极为重要的。
野战食品品质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促使原因。在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食品是著名的炒面和盐巴,这样的搭配虽然极为方便快捷但是缺乏营养还难吃。在十几年前,解放军就有了自己的牛肉罐头,雪菜肉丝面等经典军用食品。如今,这份菜单在不断增加,例如17式单兵自热口粮的出现展示了解放军更好的后勤保障能力。事实上放眼国外,美军俄军等都有自己的野战口粮。美军的MRE用铝粉加水来热饭菜,俄军则用酒精简易加热装置,都能很快地完成造饭。而美军的MRE有十几种菜单,俄军也有5种以上的各种口味可选,士兵吃起来绝对不会觉得很差,营养也能保障。解放军正是吸取这些外部的优秀经验,才发展了自己的新野战口粮。
我们过去很多新闻都经常出现部队在野外吃西红柿鸡蛋面条和吃方便面的情况。这一方面是野战单兵口粮口味较差,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野战口粮由各部队自行采购,算在伙食费里,部队很难买得起。从2015年全军军用食品统一调配改革以后,单兵口粮免费供应,才解决了部队吃野战口粮问题。
此外,很多人认为野战食品就是指单兵自热食品,其实是误区,野战伙食保障是分级别的,不光是单兵自热食品袋。其实单兵自热食品只用于几天内短期临时食用,只是军队野战食品的一小部分。很多媒体一提到野战伙食,也只是说野战炊车,压缩干粮和单兵自热食品,仿佛没了这三样,解放军就没法在野外吃饭了。 其实,最适合长期食用、最现代化的野战伙食是集体野战口粮,也就是浅盘食品,美军现在作战就吃这玩意,而且常年吃,比单兵自热食品省钱,口感好,效率更高。
可以预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军将取消炊事兵制度。正是所谓的“人人都是炊事员,人人都是战斗员”。
相关文章
-
二十世纪初的青岛,耀武扬威的德军,此间正打俾斯麦之战
-
麦克阿瑟解码:为什么在朝鲜战争末期要与中国叫板?
-
安徽,为什么看起来像16个省?
-
他是志愿军特等功臣,却回家当清洁工,军长特地登报找他
-
中国曾成功改造千名日本战犯 重犯无一被判死刑
-
佩刀杀手:世界上最小的蚊蚋喷气式战斗机
-
霍元甲暴打英国大力士真相揭开专家:对方是杂技员,根本没交手
-
钢盔那么重要,为何抗战时中国士兵大部分都没有佩戴
-
进化论在中国着陆
-
它是蒙古人后裔最多国家,人数高达3000万,并非蒙古,也不是中国
-
选举产生官员是反民主的,在过去两千多年里曾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
白皮书:宗教极端主义不是伊斯兰教
-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为何要率先退还部分赔款
-
《1950他们正年轻》:对热血青春的深情回望
-
南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中国最古老的运河,就是著名的灵渠
-
看看苏联对德国的掠夺,才知道二战后苏联为何恢复那么快
-
[图文]“炸药”+“地道”威力惊人 也是更血腥的战术
-
历史上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
老照片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女影星看有你认识的不
-
总是藏着掖着!既然与卡拉斯科达成协议可不归队,俱乐部为何不说
-
犹太人到底干了什么:遭欧洲人不待见,二战时甚至遭赶尽杀绝
-
乌克兰又出来卖!前苏联的家底快被败光,这个大宝贝却无国敢接手
-
“临终关怀”千年纪 | 只有认识死亡,才真正知道如何活!
-
二战末期,英美对德国的德累斯顿城市大规模轰炸是否具有军事价值
-
珠海航展的飞机列表流出,歼20不见其踪,攻击2无人机将亮相
-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 奥运会期间战争之谜
-
发掘和鼓励历史写作者,第一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启动
-
为救养子向欧阳锋下跪,完颜洪烈视杨康如亲子,却被其一言寒了心
-
我姓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