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德军元帅指挥70万军队战胜560万苏军,战后被西方奉为座上宾
作者:刘耀升
二战的德国军队里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其中不乏隆美尔古德里安这一类名将,这些人都因为其出色的能力而被历史记住。然而有一位德军将领却是特别的突出,它不仅是在二战中德军最有才华与战功的将领之一,即使是在战后还被西方奉为座上宾请教战争时的战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陆军元帅三大名将之首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是当之无愧的二战德军第一名将,战争中后期德军的很多将领都期待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或者最起码东线总司令,由此可见曼施坦因的名望。
许多苏军将领都把曼施坦因视为最难对付的对手,朱可夫在谈到库尔斯克战役时说:“从分析敌人的行动可以感到,敌军是由比较有主动作战精神的有经验的将领指挥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这个敌军集团的首领是曼施坦因元帅。
在二战时期,曼施坦因是大名鼎鼎的德军闪击法国的镰刀收割计划的制定者,通过这个计划,德军在两周内决定性的击败法国。随后,他在苏联的刻赤半岛和哈尔科夫等地立下了赫赫的战功,而西方在战后,更是聘请他为名誉参谋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对他在1943~1944年期间的机动防御作战特别在意,甚至把他聘请为顾问老师级别的人物,加以请教。结合当年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来看,西方如此尊崇曼施坦因并把他列为座上宾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二战的战功和才华,更是西方当时防御苏联的实际需要。
西方在冷战时面临的情况和德国军队于1943年之后的情况特别相似,那就是一个在数量上远比自己庞大的苏联军队正虎视眈眈,两边都拥有漫长的陆地边境。而在当年苏联的庞大装甲洪流和大纵深作战理论之下,西方的防御看起来是脆弱不堪的。而德国军队在1943年到1945年也是这样的情况,少量在数量质量上占据优势的德国军队,不得不面临无论在人员装备还是火力上都远比自己强大的苏联巨人。然而曼施坦因在1943年到1944年的防御,可以说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防御战的经典例子。
在一年多的防御里面,他的南方集团军群,面对实力远胜自己的苏联军团进攻,仅仅是不断的弯曲防线和后撤,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大的集团被包围消灭的情况。在1943年2月至3月的哈尔科夫反击战里,他用党卫军装甲军为主力,结合两个残破不堪的集团军,成功的粉碎了两个苏联势头正盛的方面军的进攻。在以少胜多的情况下,战胜了苏军。对于这场战役,世界公认的是曼施坦因以70万人击败了苏军120万人。不过,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始终认为哈尔科夫战役自己指挥德军的战果是1:8,以70万德军战胜了560万苏军。
在1943年年末他在日托米尔地区对苏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击,遏制了看起来不可阻挡的苏联攻势,而在1944年3月份,他更是使得德国第一装甲集群在两个强大的苏联装甲军团之间成功突围,避免被歼。而他在长达一年的防御战中能保持防线完整,而且能把损失降低在一个可控的水平的关键,就是采用了机动防御作战的战术。
希特勒则固执的命令德军不可后撤一步,结果导致大量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德军的有生力量受到严重打击。例如1944年中央集团军群的遭遇,该集团军群完全遵照希特勒的“阵地战”硬性防御的作战思想,即使在侧翼被突破的情况也绝不撤退,结果有20多个师被苏军歼灭,损失了50万人,整个集团军群都垮掉了。
曼施坦因的指挥风格是最大限度地强调突然、机动和攻势。他的成功战例都是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段、以出其不意的行动实施打击,进而战胜强大的对手。在1943年的东线战场,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依靠装甲部队的大胆灵活的机动防御战术,挡住了苏军坦克洪流的攻势,让苏军头破血流。在进行机动作战时,苏军的伤亡和武器损失远远高于德军,甚至可以达到几十比一的差距。
所谓的机动防御作战,其实就是不打阵地战,在运动战中依靠较为优异的机动能力,决定性的击败对手,本质是避过敌军进攻锋芒,在敌军战线拉长后对薄弱的侧翼进行反击,这正是他能够在哈尔科夫和日托米尔地区以少胜多的关键。
而西方在冷战时期,其部队的兵员素质,还是对苏军存在优势的,而且就机械化的水平来看,北约军队尤其是美军,更是要胜过苏联一筹。正是由于冷战时期的西方和二战时期的德军在面对苏联进攻时处于相同境况,西方才会把曼施坦因之为机动作战的大师,作为自己的座上宾。
当然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无论是怎么样的策略和战术都是难以挽回局面的。正如即使曼施坦因统率南方集团军群,也不可避免被强大的苏军一路推后。在冷战时期的西方,实际上也并不能阻挡强大的苏联装甲军团的进攻。正如西方自己所言,即使使用战术核武器进行打击,也只能暂时延缓苏联军队的攻势速度,因为苏联的装甲洪流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结合,实在是当年的西方缺少能力来进行抵抗的。从这点意义上说,西方不断的宣扬曼施坦因机动作战的战果,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给前线的士兵打气。告诉他们仍然有希望,可以采用机动作战防御,击败远比自己强大的苏联军队,但是实际上,位于前线的北约部队,是绝对无法在苏联装甲洪流的进攻之下所生存的。
相关文章
-
[多图]巴丹死亡行军:日军残酷虐杀四万美军战俘不手软
-
瓦良格号进入地中海时,为何没有走苏伊士运河,却绕过整个非洲?
-
中国航海博物馆:“泰兴”号沉船出水文物特展开幕
-
萨达姆部下为何叛变?沙漠挖出乱葬坑,18万人惨遭屠杀,罪行累累
-
以人名而命名的亚洲国家,曾经的富裕程度在亚洲第二
-
拉登要地位有地位,要财富有财富,为何成为了头号恐怖分子
-
瓷器中的“真贵族”看看这些天价元明清官窑瓷器
-
花木兰女扮男装12载,为何没被发现?看完这几个案例,或许就懂了
-
[多图]中国军力全球第四太空导弹技术超欧洲
-
沙特媒体是如何报道卡舒吉失踪案的?
-
争夺利利卑: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最艰巨阶段
-
1917年老照片:山东青壮男子赴欧支援前线,谱写一战悲歌
-
爱因斯坦本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竟因这一原因使奖项迟到了7年
-
弹丸小国文莱,为何如此富裕呢?
-
关于以色列的12个事实,绝对让你大涨见识
-
渤海湾开发60年,为何千亿方天然气田最近才现身?
-
苏联计算机研发为何先赢后输
-
匈奴使用细菌战?汉武帝征战匈奴为何失利?
-
[图文]空军上校戴旭:朝鲜战争是个代价高昂的“零”
-
一个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抗战中缅印战场,今天他说“那是我一生的荣耀”
-
冲绳岛战役老照片:10万日军只存活7千人,看看这些惨烈镜头
-
100秒了解六中全会
-
红色土地上耀眼的“白色战袍”
-
唐黄檗禅师与黄檗宗及对日禅宗文化之影响(二)
-
美国秘密武器被打掉是因为克格勃出手?专家:这个谣言缺乏常识
-
看懂《海上钢琴师》开头,你就明白美帝立国之本所在
-
同样是起义将领,曾泽生为何被授予中将,彭老总都向他鞠躬
-
二战中,英美为何不等到苏德两败俱伤,再发起诺曼底登陆行动
-
美国东部的百慕大群岛,属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