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打仗时,背上为啥要背个“母衣”?
日本武士打仗时,背上为啥要背个“母衣”?
熟悉日本古代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日本这个国家,从古至今都会有一些很搞笑的事情,虽然有一颗想要征服世界的心,但是却一次次被教训收拾,从宋元时期到明朝再到抗日战争,日本人最后成为了战败者,为自己的耻辱历史增添了许多的笑料。
在武士盛行的日本古代,一些很有特色的东西往往就会出现,让身为外人的我们看了之后一脸懵逼,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操作?
就拿和服来说,日本女人的和服会被一个枕头,有些不明就里的人会说这是日本女人为了方便自己的男人那啥,所以才背了一个枕头在身上,并且用日本人的姓氏比如田中、高桥、河野、松下、小泉等等来笑话日本人在某些方面的开放。当然这样的恶笑话并不能够解释日本女性和服的本质,其实日本女人和服后面的“枕头”是一个腰带结,主要的作用是美观束腰。
除了日本女人的衣服在这方面有着比较独特的审美之外,在日本的武士身上也有一种类似的装束。那就是“母衣”,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那些精锐的武士:母衣众。
最初的母衣是一种防御性的装备,是为了防止从后方和侧翼来流矢,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由于古时候日本因为地域狭小的关系,人口数量一直很有限,很多战斗都是村寨级别的,并不像中国的大军团作战。所以在个人装备方面比较追求个性化,同时更注重防御性。
最初的母衣是是骑士的长披风,这样的装束在快马疾奔的时候很有看头,对于一些箭矢的防御效果很是不错,但是由于披风太长的话,对于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太过于累赘了,于是到了后来,有人设计出新一代的战衣,将竹笼子(母衣骨、母衣串)背在身上,再披上披风,这就是母衣,这样的衣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背了个龟壳在背上一样,不过确实也很有防御效果。
不过这样的装束一般也只有精锐武士或者长官才能够拥有,作为普通士兵是没有资格去弄这些玩意儿的。但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会因为太过于照耀而招到对方的集中火力,所以,越到后来,这样的装备反而大大地增加了伤亡。
特别是在进入战国之后,火器逐渐普及开来,母衣这样的防御装备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作为精锐武士的象征,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在日本的一些武士祭活动上面,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装束。
日本人为什么会热衷于这样的装备呢?并且为其取了一个很温馨的名字:母衣。这其实就跟日本人的情感有关了。日本人认为母衣很女人怀孕时的胞衣(胎盘),穿上这个装备的人就像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安全。
至于最终的防御效果怎么样,或许只有那些使用过的人才知道了,不是吗?
参考资料:《本朝军器考》、《信长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巅峰时期的罗马军团:根本不会害怕阿提拉与他的匈人大军!
-
老照片记录,1914年的日德青岛战役
-
这个二战遭日本侵略的国家,为何给一个日本兵立雕像?
-
20万解放军拉网搜索,一个连四面包围将敌人堵在山洞消灭
-
重刷《叛逆者》发现,从林楠笙这一耳光,就看得出敌人必败
-
我的曾祖父是从湖北来宁国的
-
印度历史课本中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
不惧美国制裁,坚持购买俄制苏35战斗机,印尼做英雄就得有准备
-
中国未参加一战却参加了伦敦胜利大阅兵,气势压倒日本
-
【海报】“九一八”事变90周年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种族大屠杀,没一起都屠杀超百万人遇害
-
蒙古帝国使臣为何死亡率非常高?学者分析后发现:原因只有两个字
-
穿越历史的河流——格隆走马美国新年随笔
-
史上最出名的“摸金校尉”,打开古墓后空手而归,却留下千古奇书
-
德国战败之时的老照片:苏美士兵会师柏林,地堡中自杀的纳粹分子
-
激活“群星”闪耀的历史记忆,纪录片《中国》第二季12月27日回归
-
画江湖之不良人:大结局老李内力尽失?玩刀子,若森可没怕过谁
-
冷战时期,苏联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援助印度
-
“中国蛙王”:吹爆测量仪,100米潜泳只吸3口气!泳联被逼改规则
-
日销上万盒,一口就上瘾!麦乐板栗鸭究竟为何火爆?
-
日本在二战中也曾入侵印度,为什么刚打了一仗就灰溜溜撤军
-
德国进攻苏联前,苏联军事力量情况剖析
-
二战德国有大量毒气弹,为何不在战场上用?科学家说了这个话
-
《封神传奇》连李连杰都给他当配角,也逃不掉“烂片”称号
-
《叛逆者》纪中原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叛逆者》纪中原结局是什么?
-
这两个国家国名只差一个字,但是人均收入却相差60倍
-
国共“八六”海战台军作战计划漏洞
-
蒋介石2次拒绝接收琉球群岛 事后大为后悔
-
琉球国被清朝失掉百年后,为何琉球人还每年都举行大清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