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风云:被长安居民视之为“神”的刘晏,为啥会被奸臣害死?
中唐风云:被长安居民视之为“神”的刘晏,为啥会被奸臣害死?
古代工商业不发达,可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还是工商业这一块,而盐务这块则是工商业里的大头。祖先吃盐不容易,不像我们今天几块钱随便到超市和商店买一包就了事,那时候的盐既是必需品,也是稀缺品,不得不买,又很难买。所以,官府经常把持这一块,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刘晏之前,一个名叫第五琦的高官开始推行食盐政府专卖制。官产、官运、官销,以筹措军费。但官商一体弊端太大,什么都统,当然产生垄断,垄断产生暴利和腐败。政府收不到钱,老百姓嘴巴里吃不到盐,大家都怨。食盐完全官营,国家为此设置了庞大的盐务机构,豢养了大量的盐务人员。造成贪污腐败、开支巨大、食盐价格居高不下等弊端,收支相抵,国家实际收上来的盐税并不多,而且官盐运输所产生的徭役还由产盐区人民负担。
刘晏掌握盐政后,首先废除了绝对的国家食盐专卖制度,推行一种官商混合制度。他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即食盐由老百姓生产,但不得私卖,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自由运往各地自行销售。这样,产、运、销三环节全部由私人进行,国家只从购销的差价中获得税收。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对食盐的“过境税”,食盐的生产和流通蓬勃发展起来了。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刘晏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应对盐荒。他还在淮北产盐区设立十三个巡院,在其它地区设立十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由于他真正控制了盐务,当长安有一次盐价腾贵时,刘晏奉命急调外盐以济长安市场,从扬州调盐入京,仅用了四十天,被长安居民视之为“神”。他的聪明之处在于:坚持政府办盐务的基本原则,这个可以向朝廷交代;但又避免专卖制度的弊端,这个可以向百姓交代。在新的盐务体制下,盐的收购权仍然掌握在官方手里,从食盐生产专业户那里收购盐,然后运输和销售就转给盐商,任他们去操作,“任其所之”,最后由官方收钱收税。
刘晏让人感动的地方是,虽然实行盐务的市场机制,但是他仍然注意公平原则,不只是官府一个劲地吃咸,而让老百姓吃淡。他在距离产盐地遥远的地区建立储备盐制度,为了防范盐价太贵而影响到老百姓的菜碗,他就在盐价腾贵的时候,将储备盐降价出售。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政府收取了盐利,老百姓也能吃到盐。
据大唐政府统计局统计:刘晏刚接任的时候,盐务收入为一年四十万缗,到他执政末年,盐务收入增长了十四倍,达到每年六百多万缗,超过唐朝所有税收的一半。宫廷费用、军费、官员工资,都仰仗盐利所给。刘晏的盐政对后世影响甚巨。他创设的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都采用,直至明清,虽有部分变动,但实质上一直是这个办法。
刘晏担任宰相主持中央财政工作以后,在全国撒网,通过各地的网点收集各地方的经济信息,建立经济预警制度。刘晏所设网点叫“知院官”,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知院官的职责不是收税,而是收集经济信息,上报中央,上报频率为每旬或者每月一次,不只是上报数据而且还上报天气信息。哪个地方下雨多少天了,哪个地方多少天没下雨了,今年此处下雪多少,彼处降雨多少;眼看着某地方的麦子要丰收了,某地方的豆子恐怕要减产,都要一一上报。知院官直接对中央负责,数据也是独立的一套。因为,知院官不是地方官,数据与政绩不挂钩,这样倒是能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以免报上去的数据水淋淋的,尽是市场上的注水肉。
由于刘晏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
刘晏推行的常平法,调节物价,以保障供给。常平法为西汉首创,是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就是国家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防止市场大起大落,以保障民生。
刘晏在各道设巡院官、准确掌握地方经济信息的前提下,对此法继承并发展:在丰收地区及时高价收购粮食,防止谷贱伤农;把在丰地收购的粮食及时运往灾区低价出售;同时,把灾区的土特产运往丰收地区,国家赚取差价。这样,既没有增加国家财政开支,也达到了救灾目的,还使灾区人民得到了实惠。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给。”
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刘晏主持财政工作之初,天下户口二百万户,国家财政收入四百万缗(一缗相当于十串铜钱,一串铜钱相当于一千文钱);到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即刘晏死前的一年,全国人口增长一半到三百万户,国家财政收入则增长两倍多,到一千三百多万缗。先养肥纳税人,你先肥,我后肥,这个道理值得深思。
刘晏一生服务于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位皇帝,处于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为国理财方面。《资治通鉴》说他:“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他为人勤快,肯发奋,所有政事,不管急事还是缓事,都规定在一天之内办完。史书说:“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所在宿重兵,其费不资,皆倚办于晏,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解人民于倒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上朝时骑在马上,心里还在筹算账目,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卷,常常是秉烛夜分。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
但是,功高犯忌,廉洁遭妒,正直的人常常被冤屈而死,刘晏没有逃脱这一制度痈疽造成的灾难。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即位。
唐德宗是一位性情急躁、猜忌无情、轻举妄动,刚愎自用的人。他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刘晏以前曾与杨炎一起在吏部共过事,两人矛盾极深。在元载获罪后,他奉命进行审讯,乘机将杨炎赶出了中央。君位更迭,杨炎东山再起。杨炎发现唐代宗杀元载,刘晏曾参与密议,为替元载报仇,更为自己出气,便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挟刘晏之私仇,进谗言,极尽挑拨之能事,将刘晏贬出京师,并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构陷刘晏造反,使昏庸的唐德宗完全听信了杨炎等人谗言,于建中元年年七月下诏,赐刘晏自尽,其属流放江南。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理财,功勋卓著的大经济改革家刘晏,就这样含冤死去,享年六十五岁。在抄家时,发现堂堂一个宰相大人,家中竟只有两车书,几百斤麦子而已。
在大唐由盛转衰的时期,一个理财大臣,两袖清风,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天下人对他的死的态度就是:“冤之”。刘晏无罪被杀,大家都为他呼冤。后唐德宗迫于情势,在刘晏死后仅一年零三个月,便下令处死了杨炎。
刘晏得到了历史的公断,人民刻石以传。《旧唐书》、《新唐书》、《东明县志》均有记载。
(本篇完)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古人拿到银子都要咬一口?不会吃进细菌吗
-
中国摄影家眼中的越南,美不胜收的秀美风光、历史古迹和当代城市
-
党史百年天天读·11月10日
-
扼杀苏州河:惨遭明朝国策圈禁的中世纪上海
-
都说二战时英国已经衰落,为何德意日三国都不敢小视
-
晚清的炮台绵延不绝,为何守不住国门?
-
日本战败细节:鬼子列队集体学习如何切腹自尽,场面悲壮
-
战俘营总管杜德将军
-
真子公主为爱再冲动,纪子妃大跌眼镜,牵肠挂肚却束手无策
-
1930年代甘肃天水,赶集日子很热闹,小孩拿着骆驼骨上写可兰经
-
宋朝正统性竟不如辽!惹得朱元璋弃之不用 奉蒙元为正宗!
-
[多图]1939年,尼赫鲁冒着战火访华发表演讲
-
他在神农架苦寻野人27年,三婚三离,如今被人怀疑动机不纯
-
[图文]阎锡山部“太原五百完人”神话真相披露
-
一封向蒙古大军挑衅的信,让这个500年的帝国灰飞烟灭
-
沿着大运河看山东|因运而生因战而名,寻访台儿庄的红色记忆
-
萨达姆如何设巧计“钓”出美国“斩首行动”的内奸?
-
天下无敌?常胜五师团?也就韩国人不要脸,敢这样吹牛
-
他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始作俑者,后因权力凌驾于天皇之上而被暗杀
-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何能和美国硬杠
-
地形地貌魔幻的重庆保存了这些“全球限量”物种!
-
牛跪拜(四)——蛮横克扣工钱,转世畜生跪拜
-
历史上以少取胜的三大战役 火攻竟起决定作用
-
中国最大轰炸机高原起降,最大航程约8000公里,载弹量9吨
-
王近山初入朝鲜战场,轻敌损失七千人,彭德怀怒骂:打仗不能蛮干
-
战争结束40年后,中国抗日老兵访日,却被日本人奉为英雄,为啥?
-
委内瑞拉被西班牙统治三百年,是如何自立的?
-
你方唱罢我登场,川系军阀都有哪些人
-
沦为千古笑谈的宋襄公 泓水之战中的“贵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