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脚相加为何不抢先“开枪”,看完后半句话,中国人恍然大悟
“第一枪”被赋予很多重含义,但不管是当代还是最早的战争中都存在一个“第一枪由谁开”的问题。就算拳脚相加致人死亡也不能率先开枪,这是从古到今的规矩也是中国人的大智慧。其实这个“第一枪”也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最早的时候它代表的意义和现在截然不同。英国和法国还因此而闹过不少笑话,至今说起来都感觉很是搞笑。
在18世纪的时候英国和法国爆发战争,当时热武器已经出现但还停留在前装燧发阶段,基本开战就是双方站成面对面的两排人,互相开枪射击有点像排队枪毙。英国和法国都盛行“绅士风度”,认为弱者应该先开枪。所以在一场战争中,英国和法国将领开始相互谦让“第一枪”的优先权,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尊贵和强大实力。双方一来一回谦让老半天之后,英国盛情难却率先开枪,法军瞬间死亡500多人。
在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开始发现因为武器的精准度不高,所以后开枪的反而占便宜,距离拉近想打歪都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武器制造精度的提高,等到西部牛仔时期的时候,人们又开始重新捡起“绅士风度”。不过不同的双方谁先开枪谁就是胆小鬼,说明这个人害怕对方。之后也出现过一些变化,但“第一枪”的习惯基本保持不变。直到大型战争开始出现,一战、二战的爆发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开好“第一枪”。
中国对于“第一枪”也不一样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绝不开第一枪”,其实后面还有一句“绝不让对方开第二枪”。中国古代一直有“师出有名”的说法,意思就是出兵打仗要理直气壮,这样士兵才能爆发出最强的战斗本能。理亏的底气不足,怎么可能拼得过敌人。而绝不让对方开第二枪,这代表的是我方已经仁至义尽而且师出有名,反击不管多凶残都占理。
不开第一枪是对和平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不让对方开第二枪是对安全的保证是对底线的坚守。所以不开第一枪不是怯懦也不是不敢,反而是在等待一个合情合理的时机。古人的智慧吾辈不及百分之一,很多事情看似敌强我弱,实则可能是暗渡陈仓。最后鹿死谁手,拼的是谋略胆识,并非夜郎自大就能笑到最后,你们说对吗?
相关文章
-
党史百年天天读
-
[图文]纳粹德国军队的后方资源紧张
-
乌干达总统外访后国内发生巨变,带1500名死士回来,结局怎样?
-
“交际花女间谍”,临死前两任情人都不救她,死后却牵扯出大冤案
-
一代才女李清照,为何被十岁女童驳得哑口无言?
-
十九世纪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贵族们,国政之余也有搞笑时候
-
难怪日本二战时期能够在亚洲兴风作浪,放到欧洲几乎寸步难行
-
[图文]二战期间日本学界曾用“和寇”一词代替“倭寇”
-
美军不长记性,每次都中塔利班同样的计策,损失惨重
-
[多图]世界最昂贵的十大军用飞机排行榜
-
《天龙》中,慕容复最后去了哪?原来他死在这,段誉来告诉你
-
台湾女间谍许佳滢:37岁妇女,通过金钱和情感渗透21岁大陆的学生
-
麦克阿瑟真的死于梅毒吗?
-
日本投降后,这个日本人很不服气,看了《论持久战》他被彻底折服
-
二战后意大利为何没有像德国和日本那样被托管
-
苏联的二号人物,生前做事太绝,斯大林去世后,他竟惨遭迫害
-
美国急了!一个记者险些毁掉千亿军收大单,特朗普搬出王牌
-
山东人闯关东,到达目的地后,一开始如何维持生计?
-
《亮剑》李云龙曾被3个女人救过命,尤其是第3个最让人佩服!
-
宣城育韩四功绩
-
二战五大未解之谜 24车皮的纳粹财宝藏在哪了
-
二战时法国有300多万强悍的精锐正规军,为何30多天就全国沦陷
-
西南剿匪时,两支解放军小分队陷在这家黑店,只有两人逃生
-
塔利班追着美军打,这剧情和中国网民想象的不一样
-
看看苏联对德国的掠夺,才知道二战后苏联为何恢复那么快
-
【文化大名】大运河大名遗址
-
三星堆与山海经中祭祀吻合?发现哪些北纬30度古文明相似之处?
-
欧洲最害怕的国家,也是欧洲的救星,两次世界大战都救了欧洲
-
小刀会起义:一场发生在上海的反清复明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