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落的天堂:二战期间流行一夜情的巴黎
后方安宁的世界也因战争而坍塌。战争利刃不仅切断了传统两性关系的纽带,还对情感交流和性行为的初衷、内容及影响进行彻底的颠覆,有的行为变得更为神秘、隐蔽,有的甚至走向了传统意义的反面-;-;互相利用与侵害。
在战争硝烟未弥漫到的大后方,在留守女性占大多数的场所里,生活还在继续,情感与欲望并没有消失。战争利刃不仅切断了传统两性关系的纽带,还对情感交流和性行为进行彻底的颠覆。
性感女郎带领士兵走上战场
战争在欧洲爆发时,在已婚或已经历爱情生活的青壮年男性群体当中毫无例外地弥漫着消极情绪。1939年二战前夕在法国的全民军事总动员,当时的媒体报道称:"(走上前线的士兵们)毫无保家卫国的热情,厌战情绪笼罩下,人们议论纷纷。各国的征兵海报内容基本一致,身材、面貌姣好的女人号召男人去参军,或者张开双臂拥抱英雄们。
法国总结了第一次大战动员的经验,采用大量富有性挑逗作用的宣传画激励士兵,比如军方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印发一种以红磨坊歌舞女郎为主体形象的征兵告示:穿贴身超短裙,戴蕾丝手套与发套,胸部半裸的金发女郎绽放着诱惑的笑容。意为当兵可以获得性感的金发女郎的欢心。
然而,军方在对战争前景和战士生活进行无限夸张的同时,却对士兵产生精神危机的可能性置若罔闻,使前线战士渐渐体味到被欺骗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斗力。
1939年10月,年方23岁,身处预备役部队的居斯塔夫•佛切尔这样记录道:"1917年第一次大战的时候,我还是个完全不谙世事的婴儿,而逃不脱命运魔咒的我竟亲眼见证了第二次大战的爆发,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女人喜欢我,我希望成为士兵的我能够吸引更多女孩的目光。"而当我们继续翻阅他的回忆录时,却发现事实并没有他想象当中的美好:"青年时光,本应无忧无虑,而在这儿(前线),一切都如此不同,我似乎一下老了十年……来自四面八方的兄弟们都讨论着他们的女人,而我只能和一个来自昂热的老鳏夫讨论小山鸠,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话题,就是打猎……妈妈在信中问我是否快乐,我却不敢告诉她这里的真实生活。"
返乡日的短暂甜蜜
对于走上战场上的士兵们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重归家庭的怀抱。在战争未结束之前,只有返乡假期能暂时满足士兵们的愿望。
欧洲地区的战士们绝大部分都享有军方安排的返乡假期。在1915年一战期间,法国国会甚至破天荒地将本年度的圣诞节-;-;12月25日、26日定为全法士兵返乡日。在家庭重聚的短暂时光中,他们不仅能在家人的怀抱里重温中断已久的夫妻生活,甚至还因此"制造"了许多两战时代特有的"返乡日宝宝"。对于未婚的青年男性,返乡假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在家乡结识女友的机会,还促成了一段段"速配"姻缘。尽管当时的战况已是一日不如一日,但大兵们的冲动和女孩们的热情仍然造就了一大批"战地新娘"。
在军方将订婚夫妇与已婚夫妇同等对待的法令出台后,大量有婚约在身的战士得以享有与已婚战士同样的休假时间,他们抓紧这一两天的时光,携着未婚妻去首饰店挑选戒指,随即赶往教堂举行婚礼。他们的亲友们事先就已做好准备,早早地约好了神父,备好了晚宴,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在新婚第二天,新郎就必须重返前线,从此生死难卜。
暗房里的情感秘密
自从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露峥嵘后,军用飞机成为各国重要作战力量。为了躲避空袭,同盟国大力推行在城市中心地带深挖防空洞、广建水泥掩体。大战伊始建立的防空掩体主要是用来掩护远程大炮,和作为政府和军方高层人员的紧急避难所。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以保护普通市民免受轰炸,人们发明了一种几乎全封闭式的掩体建筑-;-;暗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狂轰滥炸期间,防空警报和全民疏散成为了后方生活的家常便饭。酒窖、地下室、地铁站、暗房等等都成为了人们躲避伤害的临时"天堂",狭小的空间内瞬间聚集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人们在恐惧中安静地等待轰炸结束、互相倾诉悲惨遭遇、安抚伤员,为了暂时忘却战争的痛苦,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试图寻找着值得倾心的异性,以情爱和性爱的快乐掩盖恐惧、孤独。暗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萌发另类两性关系的良田。
法国矿工桑德拉斯在日记里写道:"1918年2月3日,法德边境煤矿基地阿尔萨斯,这个高达摄氏40度的地下掩体是20年前的一条煤车通道,我们在这里已经度过了23个小时,所剩无几的面包和水都优先供应给孕妇和孩子,连我73岁的老父亲都只能坐在一边挨饿,那群情绪激动的年轻人则一边打牌一边咒骂,我不喜欢与他们为伍,只好无聊地坐在拐角的阴暗处。过了不知多长时间,我已睡意朦胧,此时一个胖女人突然挨到了我身边,那是熏肉店老板的女儿-;-;26岁的老姑娘塞西尔。黑暗中,她吻了我,说自己很害怕,还把头放在我的膝盖上,我想起了可怜的卡特琳娜(作者之妻,因难产而死),我抱住她,把她拖进旁边一个低矮的煤洞中……
3月5日(轰炸暂时结束),我已说服了父亲,准备向塞西尔提出我们的婚事,但我跑遍了整个镇子都没找到她,从掩体里疏散之后,她便失去了音信……在年轻人聚集的"马蹄"酒吧我看到了她,她坐在一个肥胖的德军下士的大腿上,圆脸通红,还端着一只满满的酒杯……我不敢对父亲说塞西尔的荒唐事。当残缺不齐的记忆偶尔让他想起来的时候,我便说:塞西尔已经死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
在暂且摆脱轰炸的城市安宁期内,留守后方的人们都毫无例外地贪恋起生活中的物质享受,酒精、女人、赌博成为人们排遣忧郁的渠道。
城市里,男人们可以把偶然在街上邂逅的女伴带回家、旅店或者是暗房,"一夜情"一时间成为城中佳话。欢场女子在装饰豪华的歌舞厅、俱乐部搜寻着她们的猎物。至今仍被视为巴黎红灯区的蒙马特尔高地在大战期间便是一处著名的烟花之地,每晚均有浓妆艳抹的各国女子身着盛装,坐在大厅中等待男客光顾,通常在跳完几只舞,数杯红酒下肚之后,男人们就会直接被带到楼上富丽堂皇的卧室,而有足够能力享受这种价格不菲的性服务的男人,也非高级军官、逃亡贵族或外国富商莫属。
在巴黎沦陷后,德军进驻市中心,原先主要为本国嫖客服务的烟花女子们纷纷沦为德国士兵的玩物。在维希傀儡政权的保护下,德军在卖淫场所公然使用性暴力的行为,也完全失去了控制。娼妓事业和性交易在全国泛滥,即使在最偏僻的乡下酒馆,患有严重性饥渴的平民大兵们也能拥有各色各样的艳遇。
人们性行为已突破了性交易的层面,男女双方的身份也是错综复杂、神秘莫测。对方如果来自乡下,则可能是投靠亲人无门而卖身的落难女子,也可能是某沦陷区高级官员的家人,如果来自敌国,既可以是军事间谍,也可以是逃亡人员。性行为双方的身份往往难以区分清楚,从而加大了政府整治的难度。
为防止后方日益严重的性病流行通过休假士兵的身体传染到前线军中而削减战斗力,也为打击色诱军方人员、肉体换军情等间谍罪行,政府不得不将性问题列为战时国家要务之一,除了颁布相应的社会治安条款规范卖淫活动、将性服务工作者登记造册并定期体检之外,政府开始操纵舆论向后方女性灌输家庭观念,宣扬守贞意识,表彰牺牲精神,也针对前线将士加强休假期间军事纪律,教育士兵们控制冲动、洁身自好。在一战期间的一封法国政府致全体国民的公开信中称:"肩负祖国未来的战士们,请动员你们所有的力量保护自己……全力抵抗那来自街头的诱惑,它会使你们染上与战争同样危险的疾病……引诱你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让你们毫无价值、毫无光彩地死去。"
和平年代的续篇
战争的结束在给战胜国国民带来胜利凯旋的狂喜之时,也使战败国国民普遍感觉到一种夹杂着辛酸的深深宽慰。各地都弥漫着葬礼的哀伤和失踪的流言,人们为和平的回归和未来无拘无束的情爱生活而欢呼雀跃的同时,还有阴郁的葬礼、寡妇的绝望、孤儿的凄凉和爱侣杳无音信的痛苦。
虽然战争遗留的伤痛大多无法治愈,但百业重振依然是战后生活的大势所趋。法国政府再一次下达全民动员令,鼓励家庭多生育子女以弥补战争中流失的人口。全国各地的夫妇们很快便恢复了乐观的信念,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国家的号召,从而带来了史上著名的战后婴儿潮。
战争机器无所不能,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架构的两性关系也不可幸免地遭到歪曲和破坏。但只要人们的生命存在一天,就无法割断人性中最原始、最本质的两性情感纽带,也正因这一纯朴的天然联系,让人们无论处于多么艰难的时局、多么痛苦的境遇,也无法放弃对激情和愉悦的渴望,通过肉体及灵魂的渠道,追求着幸福和满足。
相关文章
-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里告诉你原因
-
消失的民主德国:发展水平很高,被誉为“社会主义的橱窗”
-
[图文]历任日本天皇大多未能善终
-
哥萨克骑兵所向披靡,为何在日俄战争中十一万人会八千日军全歼?
-
运气也是一种实力?为何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而德国却不行?
-
明朝初期,广东设省时有十三府一州,各为哪里?
-
部编八下第2课抗美援朝
-
2天票房破8亿,真实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战役,远比电影要惨烈得多
-
台湾女间谍许佳滢:37岁妇女,通过金钱和情感渗透21岁大陆的学生
-
为什么多数散户炒股都亏钱,原因在哪里?
-
两个字要百万英镑你会买吗?俄国就为两个字向英国支付了百万英镑
-
宛溪河二期改造应再现“宣城历史文化底蕴”
-
这场战争被誉为英国波澜壮阔的史诗,其实就是一群村长的械斗
-
山东兖州农民挖沙,挖出长7.5米重1.5吨的巨剑,今成国家一级文物
-
刘擎:人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
-
库兹明:83岁前苏联老头诱杀数十纳粹士兵,成年纪最大的苏联英雄
-
二战伤亡最大的战役,伏尔加格勒保卫战
-
冲绳岛战役老照片:10万日军只存活7千人,看看这些惨烈镜头
-
二战时期,炮楼在中国战场上随处可见,为何欧洲战场却没有?
-
二战中不到两个月就缴械投降,却成为盟军中“重要”的反击力量?
-
《佐罗》饰演者阿兰德龙如今年迈多病决心要安乐死
-
历史上的今天|不列颠空战爆发
-
几月生的肖马,一生自由,无灾无难,真正有福人
-
湖南为什么这样红丨长沙红,是红色热土的“红”,红红火火的“红”!
-
20万外国人到中国避难,如今不但不想回国,为何还想赖着不走?
-
苏军冲锋时高喊的“乌拉”真是“冲啊”?事实上并非如此
-
科摩罗群岛早就独立,为何法国还占据一个岛?
-
洪石: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述评
-
五十年代起兵戎相见的越南南北,北越美女获得一级抗战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