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书院:从官署到学堂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朝
书院最初为读书的书楼。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于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藏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性质为官署。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玄宗下诏改东都洛阳“乾元殿”之名为“丽正殿”(又名丽正修书院、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再下诏改“丽正殿”为“集贤殿”(又名集贤殿书院、集贤书院)。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不仅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这就为民间或私家藏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唐中叶之后,各地民间或私人创建的书舍、书屋、书楼、书堂、书院之类的设施涌现。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中国最早的书院丽正书院
唐代的书院有多少所?《全唐诗》共提及民间书院14所,另据《唐代民间书院研究》和《唐代官府书院研究》统计,唐代书院见于地方志的有40所。加上官府书院,去掉重复,唐代共有57所书院,其中48所书院可以确定地址。这些书院的分布成点状,散布于今日全国12个省、区、市。唐代书院普遍不具有学校的性质。学者研究发现,被信史明确记载的有讲学事迹的唐代书院仅三所。一是江西皇尞书院——“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二是福建松州书院——“唐陈珦与处士讲学处”(同治《福建通志》卷六十四);三是江西东佳书堂(亦称陈氏书堂、义门书院)——“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入学。”(同治《九江府志》卷二十二)。我国教育史学术界现在普遍认为,虽然可以说作为“士子肄业之所”的书院教育至唐末已具雏形,但是规模甚小而且不甚稳定。清代文人袁枚在其《随园笔记》中谓:“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这句话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认为书院之名起源于唐代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二是明确指出后代书院的核心功能是教学,即所谓的“士子肄业之所也”,而丽正书院、集贤书院则不具备这一功能。现在来看,袁枚的这一论述符合历史事实。书院真正具有学校性质,是在唐末和五代基本形成的。在战乱纷纷的五代,与北方相比,南方相对稳定,因而所建书院更多。
宋朝书院演变成教育机构
宋初一统海内。随着战乱渐平,民生安定,文风日起,读书士子纷纷要求读书就学,朝廷也需要大批治术人才。宋初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石鼓、嵩阳、应天府、茅山等书院都是因教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的。
嵩阳书院
经此一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获得社会认同。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随着晏殊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北宋范仲淹在其《南京书院题名记》中写道:“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及至南宋,作为一种正式学校教育制度的书院,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创立。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明确指出:“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朱文公文集》)。这段文字是说,五代至北宋(宋初),由于官学未兴,读书士子无处就学读书,于是大批学者自创书院讲学,满足了读书士子就学读书的愿望和要求,并且得到官府褒奖。
明代书院进入成熟推广期
书院的数量在明代出现大增。据统计,明代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远超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总和,分布在今天全国25个省、区、市,其中新建1699所。总体来看,明朝书院分为两类:一是重授课与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它们多被朝廷禁毁,如著名的东林书院。明代书院的分布总体上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读书种子已经撒向神州边陲和发达省份的穷野之地,这标志着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推广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以王守仁和湛若水为代表的思想家以书院为阵地发动思想解放运动。更值得注意的是,书院在永乐(1403—1424)年间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逐渐形成几乎与李朝相始终的朝鲜书院制度。
朱熹亲自讲学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间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而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的岳麓书院,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趋完备。
梁祝就读的书院仍在杭州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中一段情节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就在柳荫下义结金兰,而后又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求学期间,两人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结下了很深的情谊。那么,“梁祝”就读的万松书院真的存在吗?万松书院确实存在。它位于杭州西湖南缘,曾是明清时期杭州四大书院之一、浙江最高学府。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如今的万松书院,2007年被评为西湖十景之一。
相关文章
-
苏秦:布下十年惊天骗局,只为报知遇之恩,这个纵横家不简单
-
清宫档案为何对顺治的死因只字未提历史解密
-
蚩尤政权及其首任帝
-
三十六计图文版,带你了解每一计的真正含义
-
被大妈当面缸的万历五彩九龙纹大缸,鉴宝以560万的价格遭抢购
-
历代中原王朝都兴建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源于太宗的自傲情结
-
中国制造的“芯”病虽投入巨资为何反而加重?太浮躁!
-
昭君出塞后,过得怎样?嫁祖孙三代,自杀身亡
-
建国元勋100人珍贵照片集
-
江南青团:艾草如何从药材变成食材?
-
梁山上最没用的三个好汉,前面两个死得很惨,最后一个却当了大官
-
带你一起探索古四大美女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
慈安死亡之谜:慈禧丑事败露为自保毒死慈安?
-
【党史百年·天天读】10月25日
-
她1952年被评定为8级干部,后却43年一级未升,背后原因令人动容
-
重庆为何被称为英雄之城?因为有一座改变世界历史的合川钓鱼城
-
对于曹操的威胁,孙权的态度是什么,诸葛亮之语究竟有多大作用
-
俄罗斯历史上能把任何一个党员干部干掉的机关
-
邢福来:走进统万城考古
-
三国最聪明的人排行榜 司马懿智慧可以和诸葛亮相争
-
【新书介绍】杭州南高峰塔
-
雨水丨如果唐朝过春节,他们的“难忘今宵”一定是琵琶曲
-
好读|稻草人传奇
-
古代服务“全乎”的旅舍业:都有哪些服务功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
隋朝宣华夫人同侍父子两代帝王之谜:宣华夫人是谁
-
佛门“扫地僧”,绝世本领哪里来?
-
宣城与南京的历史渊源(上)
-
我国历史上3本“奇书”,流传上千年,其中一本被称“诅咒之书”
-
柳公权是什么朝代的人 他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