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万军:废相,祖皇帝下了一盘很大棋
本人新作《大明帝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且看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两个祖皇帝,为驯化士大夫,下了两盘多大棋。敬请欣赏选节11——
废相,祖皇帝下了一盘很大棋
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拿下胡惟庸、宣布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的同时,做出一个重大举动,揭开了他的那盘很大棋局谜底——
下了一道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诏书,毅然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诏书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
朱元璋说,我听说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之前是没有丞相职务的,只是到了秦朝才开设丞相,所以秦很快成了短命王朝,之后汉唐宋虽然出现一些贤相,但总的来说,丞相群中小人居多,丞相职务成了小人弄权专座了,所以,我宣布自今日起,本朝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府六部都由皇帝统一管理。今后,我的接班人不许再设丞相,群臣有敢提出此议者,严惩不贷。
如此,朱元璋对胡党案穷追猛打的总目标真相大白了。与其说,朱元璋对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说他与中国丞相制度不共戴天。与其说,他设计了胡惟庸、汪广洋、李善长甚至徐达四相,不如说他设计了丞相制度的倒计时。
我们不妨回到朱元璋与刘伯温论相之初。朱元璋提名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刘伯温坚决地否决了三人,而朱元璋一一任用了三人。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过于擅权,要么过于懦弱,三人都不是丞相的合适人选。这个结局似乎证实了刘伯温的料事如神和朱元璋的用人之误。但是,再往深琢磨,就会发现朱元璋的老道。这并不证明刘伯温比朱元璋高明,相反,朱元璋的考虑要远比刘伯温深远。往深层次说,这种失误也许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效果。他需要的不是德才兼备、兢兢业业的好丞相,果真如此,李善长可以暂时留任,非得撤换,刘伯温就是一个现成的绝佳人选。明明知道刘伯温的评价是切合实际的,明明知道杨宪、汪广洋上台是要误事的,却偏偏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其实,朱元璋希望他们展示的不是才华和政绩,而是失误和失德,好以此来证明丞相制度的不合理,让废相成为名正言顺之事。
这就是太祖皇帝的棋局——废相局大起底。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同时,还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杀相之最。在他手下,从李善长到徐达再到汪广洋,包括最后这位胡惟庸,无一善终。
在此我们不妨再来小结一下明朝短暂的君相关系。是丞相群中无一贤相、都对不起朱元璋?还是朱元璋对不起这帮丞相?
朱元璋早期打天下时,重用的丞相级别的文臣刘基朱升等人,不仅是大才,而且是大贤。属于贤相类。后来任用的杨宪胡惟庸,没有大才且心理阴暗,属于奸相类。这不是相的问题,而是君的问题,是君的心理和需要产生了变化。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那样,朱元璋由明君变为暴君,必然需要奸相来配合。
君明相贤,君暗相奸。历史上的实例比比皆是。相奸的前提一定是君暗,绝无“君明而相奸”的道理。 就拿朱升来说,他是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军师级人物,是朱元璋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大贤,曾提出过“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祝朱元璋成功夺取天下。按理说也是贤相的合适人选。但此人却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突然辞官归隐了。这是为什么呢?
表面的原因是体弱多病告老还乡,当时朱升已经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是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了。但深层的原因却是迫于政治形势,出于明哲保身的自谋策略。正如一位诗人祝贺朱升归隐的诗句所说:“掀天事业乾坤内,开国功勋宇宙间。明哲保身归隐后,翰林声价胜封王。”
长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处,朱升对领导的秉性有透彻的了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未成皇帝前,尚能隐而不发,但成为皇帝以后,权力不受制约,这个秉性无限挥发,继续共事,必无好下场。而朱升这种要人格要尊严的大文人,在变脸皇帝面前,又不能违心做事,所以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朱升向朱元璋请求退休时,受到朱元璋的极力挽留。为了挽留他,朱皇帝甚至表示要给他更高的官衔,可以子孙世袭。两人之间有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朱升:谢谢领导好意,我不敢接受更高的官衔,因为我的儿子福份浅薄,不敢承受天恩。
朱元璋问:你有几个儿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衔也就算了,为何不让你的儿子来辅佐我呢?
朱升哭着回答: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我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乡。
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这是什么话!我和你虽有君臣之分,却情同父子,你为什么有这种担心,顾虑到这一步?
朱升坦白地回答:并非臣的过虑,但愿陛下哀怜老臣,免臣的儿子死罪,赐以完躯,就是万幸。
朱元璋被声泪俱下的朱升感动了,决定赏赐朱升父子“免死铁券”。
洪武三年,朱升病逝,可谓寿终正寝。 可是他的子孙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朱元璋赏赐的“免死铁券”真的可以免死吗?已经担任礼部侍郎的朱同,被卷入胡党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朱元璋特别开恩——“赐自缢”,给了他一个完尸,已经皇恩浩荡了。
对于君相的因果关系,《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好皇帝可以让奸人变贤臣,坏皇帝可以让贤臣变奸人。可见,丞相只不过是皇帝的影子,一个国家的政治成败根子还在君主身上。一个奸相的背后,站着的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作为丞相的顶头上司,朱元璋既非昏君,也非贤君。而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甚至强到变态的暴君。在他手下,李善长那样的丞相捞权力不行,汪广洋那样的尸位素餐不作为也不行。胡惟庸这样的结党营私更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
有人说,朱元璋是个权力野兽,这也许是对他有些妖魔化。但是说朱元璋中国历代帝王权力欲最强的,我认为加不加之一都是可以的。中国的帝王大都权力意志极强,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而朱元璋则是强中强,厅堂之外都不容他人打哈欠。与君权形式上有些制衡的丞相制度,到了这等人手上,没活路可走。
朱元璋废相去除中书省的同时,还顺藤摸瓜。将其他两府一同改造——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府只有统兵权,而调兵权归兵部。两权分离,朱元璋借此分散中央机关兵权,避免“权臣握兵之害”, 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为最高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
就此,祖皇帝的这盘棋收官,确立了所有权力集于君主一人之身的大明政治格局。
相关文章
-
中国首位跳伞女兵马旭被授予“冰城楷模”
-
亦谈李白《赠汪伦》诗
-
八宝山的这个无名墓,唯有主席总理知道是谁,31年后才被世人所知
-
古墓问龟:海昏侯墓中的玄武形象探秘
-
曾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大败日军的“天炉战法”,究竟有多厉害
-
历史解密岳飞周亚夫从严治军结局悲惨
-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宫观和神仙
-
卢作孚的最后时刻
-
古墓长明灯为何能千古不灭的原因 长明灯是什么
-
岳飞墓前的四个铁人是谁?他们为何在岳飞墓前忏悔
-
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
王昭君:西域千里路迢迢 谁怜汉女思故乡
-
查氏与敬亭山
-
传言马忠杀了三国一半名将:演义中情节(有两个马忠)
-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喜欢吃胭脂:习惯(在女孩堆长大)
-
李世民的三皇子,处斩前喊出9个字,揭穿李世民一生最大的失误
-
野史趣闻:秀才在过去为什么见县令不用下跪?
-
历史上八贤王是好是坏 八贤王为宋朝做的贡献是什么
-
新四军最初的八个团,团长都是谁,他们都是什么军衔
-
林木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长4米/距今1.13亿年前)
-
利迈河龙:南美巨型植食恐龙(体长17米/出土多批化石)
-
这个样貌羸弱、外表邋遢的糟老头,为何能和孔子相提并论?丨跟着青榄学古文·生活情趣篇·NO.23
-
“荤”明明是草字头,为何会成为肉类的代词?原本是这字代表肉类
-
周公东征的故事 周公东征的原因是什么
-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由来,这是谁最先提出的?
-
【党史天天学】李鑫手稿《土劣歌》
-
揭秘罗布泊九大诡异事件:彭加木为何离奇失踪
-
日本肉食恐龙:加贺龙 仅出土两颗牙齿(处于疑名状态)
-
120名中国幼童登陆美国,洋妞争做他们女友,20年后都成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