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宿县!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斩断敌人中枢的要招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观潮】
1948年11月8日9时,粟陈张致电谭震林王建安并电令华野七、十、十三纵首长(运西部队),并告军委、陈邓、华东局,除部署运西部队截歼正在西撤的黄百韬各军外,“据各部近日获俘供称:敌有南撤企图。……并建议豫皖苏部队迅速破击徐蚌路。”
自7日接到何基沣张克侠及其他方面提供的敌军可能南撤情报,粟裕方面已经开始从全战役角度,密切注意“斩断敌人中枢”的徐蚌段方向,但由于这个方向不在华野的作战范畴内,且华野之前没有向这个方向部署部队,中野主力尚在徐州西南,离徐蚌线最近的只有中野指挥的豫皖苏军区部队,故而粟裕方面现在对这个方向表现出了一丝焦虑。
8日10时,陈邓致电粟陈张并报军委,答复粟陈张7日11时电,“已电悉,豫皖苏三个团原定七日夜开始破击宿县南北段铁路,尚未得报告。我主力即出宿县及其以北。”
8日约16时,粟陈张依照军委指示,致电军委、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报告华野战况。
8日21时,陈邓致电粟陈张并报军委,告知四纵已在砀山东南追歼邱清泉兵团后卫五军四十五师的小部队,邱清泉正向黄口方向溃退。“蒋贼究竟只撤退邱、刘两部,还是整个放弃徐州(包括黄、李、冯),不日即可判明,应加注意,你们所得情况望即告。”陈邓对粟裕方面提供的徐敌南撤情报,此时还持一定的慎重态度,同时也提出了华野应对敌军南撤的战役部署意见:“如判明蒋贼系整个南撤,设防淮河时,如有可能,你们能派队举行拔越追击,迅速进至淮南路东。”
8日夜间约22时,毛泽东致电陈邓并粟陈张:“(一)刘汝明开蚌埠守备,九十九军开宿县向西扫荡,孙元良率两军返回宿县守备,邱清泉派有力一部收复永城。以上是刘峙六日部署,现正执行,并非总退却。邱清泉主力仍在黄口、丰县地区。(二)粟陈张应迅速分割包围黄兵团,否则该敌可能西移。”
该电两项内容,第一项是主要的,向陈邓粟陈张通报军委所获6日刘峙对徐西地区的部署情报;第二项对粟陈张的作战则说得非常简略。从内容上看,该电似乎仍是根据陈邓粟陈张7日的几份电报内容提出的意见。“并非总退却。”一句,似指粟陈张7日午时电的判断;“否则该敌(指黄百韬7兵团)可能西移。”一句,因华野报告黄兵团已开始向西撤逃是8日,那么军委判断黄百韬“可能西移”,就应该是针对8日以前的情况而言的。
陈邓前线向军委和毛泽东发电报请求指示(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截图)
如果仅看8日这一天中,军委、陈邓和粟陈张三方面的电报,就会感到三方面的意图似乎是矛盾的,特别是毛泽东的那个“并非总退却”的判断,似乎是对粟陈张意见的某种否定,而这一电报又是发给陈邓的,如果再结合后两日毛泽东根据敌军总退却这一判断所下的的决心,更会让人感到迷惑了。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综合7日到8日的所有电报做总体的解读,就可以看出,这时军委、陈邓和粟陈张三方面,都处在一个情报判断的过程中,最终的判断和决心,要在9日才显现出来。
一般人总会以为,情报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情报就能打出胜仗。但情报与战争的关系,远比这种简单认知要复杂得多。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不在于情报本身的意义,而在于指挥官对于情报的分析把握和运用——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句:没有情报是万万不能的,但情报却不是万能的。
《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在“战争中情报”一节中写到:“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资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只要考虑一下指挥而已基础的性质、它的不可靠性和多变性,我们立刻就会感觉到战争这座建筑物是多么危险,多么容易倒塌下来把我们埋葬在它的瓦砾下面。……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这就要求军官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只要通过对事物和人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得到。在这里他必须遵循或然性的规律。当我们还没有来到真正的战场以前在室内拟定最初的计划的时候,辨别情报的困难已经不小,而在纷乱杂沓的战争情况下,情报接踵而来,这种困难就更无限地增大了。”
在1948年的11月7日到8日这个时段内,粟裕方面获得了敌军正部署南撤——总退却的情报,据此作出了情况综合,提出了相应的意见(7日9时电、齐辰电等);陈邓方面仅从粟裕来电中得知这一情报,故而持慎重态度(8日21时电);军委、毛泽东在获知粟裕方面的情报之前,已经获得了“刘峙六日部署”的情报(8日22时电),随后也获得了粟裕方面提供的“总退却”情报,在8日这一天仅向陈邓并粟陈张通报了军委情报,有“并非总退却”的判断。
综合上述情况就可以看出,粟陈张方面和陈邓方面获得的“总退却”情报是单方面的,军委、毛泽东则面对着“刘峙六日部署”和粟裕“敌军部署南撤”两个相互矛盾的情报!
由此可见,对情报和战役指挥员的意见要做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判断,最终拿出决心来的,既不是粟裕方面也不是陈邓方面,而是军委、毛泽东。在9日到10日间,我们就会看到军委毛泽东方面新的决心和部署改变了。
11月9日9时,粟裕向华野参战各纵队下达作战电令并报陈邓、军委、华东局、中原局,该电内容显示,此时地黄百韬兵团主力已撤过运河以西,华野各纵队出截歼黄百韬后卫外,正全力追击围堵黄百韬兵团;何基沣张克侠部虽已宣布起义,但其正面的华野部队(主要是七纵、十纵、十三纵)尚未完全接管何、张防区,故而粟裕命令七纵、十三纵不管冯治安部(何张)是否起义,不必等待谭震林、王建安命令,立即透过冯部防区直插大许家、曹八集一线(这是堵住黄百韬兵团西逃的关键);同时粟裕再次“建议陈、邓速令豫皖苏军区将徐蚌路切断,阻延敌军的南撤。
同一时间,华野前委粟谭陈唐张钟刘七人联名向下属各兵团、纵队、师、团发布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并报军委、华东局和陈邓。
9日午时,粟陈张再致电陈邓并告军委、华东局,报告战况。在战况报告中,粟陈张有一个新的判断:“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七十二军等部守徐,邱兵团在徐州至黄口段,李兵团在徐州东北及以北,黄兵团在徐州东南,孙元良在宿县、符离集,李、黄正在调整,我能分割,实为歼敌良机。”
粟裕(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截图)
在这个战况报告中,粟陈张判断“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依据(除可能的情报因素外)是徐州周边敌军各兵团的态势,主要是黄百韬在向李弥靠拢(“正在调整”),孙元良从蒙城北上宿县符离集地区,邱兵团还在徐州以西。从这个态势上看,似乎刘峙在向徐州调集重兵,尤其是孙元良的北上,与前面判断徐州敌军总退却的情况相反。
9日16时,陈邓电告粟陈张并报军委,通报中野主力当面情况和陈邓的判断。“止十一月八日夜,五军仍在黄口、李庄车站间。三纵等部报告当面仍有敌大部与我对峙。刘汝明率六十八军似已南撤,唯五十五军进到萧县附近地区。据此判断邱兵团仍在黄口周围地区,黄兵团撤运河,李兵团撤双沟、房村、究系收缩阵地或展开向南总退却,尚待查明。”
粟陈张与陈邓两方面对情况的判断有所不同。粟陈张认为黄、李两兵团的调整是“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的步骤;陈邓则认为是黄、李的调整,究竟是集中徐州决战(为决战收缩阵地)还是向南总退却的步骤,尚须查明。
实际上,刘峙因何张贾汪起义失去了徐州北面三绥区这一屏障,猝不及防极为慌乱,因徐州市区这时仅有一个军的守备力量,于是刘峙仓促令李弥兵团向徐州收缩、孙元良兵团经宿县、符离集北上徐州,以确保徐州不受北面的攻击(华野其实并未从北面攻击徐州),却因中野的东进,不敢收缩西面离徐州很近的邱兵团。这个调整极为拙劣,李弥兵团的收缩放弃了曹八集、大许家一线,原本可接应黄百韬兵团西撤的线路立即暴露在透过贾汪地区南下的华野七纵、十纵、十三纵面前,黄百韬西撤徐州的路线即将被切断;孙元良兵团本来可从蒙城方向宿县一带展开,保护徐州与蚌埠后方联系的徐蚌路,但被刘峙在慌乱中调往徐州,宿县一带西面随即暴露,陈邓的中野主力也随即将斩断徐蚌线(陈邓主力此时尚未到达对宿县的攻击位置)。从现有态势上可以看出,刘峙并没有以徐州为中心与华野、中野决战的决心,反而是自己破坏了6日由国防部下达的向津浦线徐蚌段两侧调整的部署。
9日16时,毛泽东致电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做出新的判断和部署,电报全文如下:
“齐电悉。
(一)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
(二)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华野三广两纵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一边与宿县我军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六个纵队歼灭之。
(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以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用迅速手段歼灭该兵团的全部或大部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四)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敌人总退却的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占领徐州。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五)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望你们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
毛泽东在这份电报中,首先强调了陈邓所率中野东进主力的作战目标,就是占领宿县,切断徐蚌线——“斩断敌军中枢”!原有的打刘汝明、钳制邱清泉等任务都没有了,将钳制邱清泉的任务全部交给在徐西的华野三纵和广纵,同时还要求三广两纵要保持与宿县中野部队的联系,若徐州敌军总退却,则陈邓应集中中野四个纵队加华野三广两纵歼灭该敌。
从对中野的要求来看,刘伯承邓子恢李达的“斩断敌人中枢”建议,在徐州以西与淮海战役南线的各项作战任务中,此时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而刘伯承等人提出战役建议时,我军各方都还没有得到徐州敌军将总退却的情报。据此就可看出,刘伯承等的建议,具有明确的前瞻性,占领宿县斩断徐蚌,是破坏敌军总退却的要害之点。毛泽东此时也将陈邓所部的任务焦点,彻底集中在“斩断敌人中枢”方面,不再要求陈邓去牵制邱清泉或歼灭刘汝明了。
对于粟裕华野方面,毛泽东的要求还是尽全力歼灭黄百韬及李弥,而具体部署上,显然还是根据粟陈张等8日15时报告的战况做出的,要求华野主力歼灭黄百韬于运河以东,运西部队则歼灭李弥兵团的全部或大部。而9日这一天,黄百韬兵团撤至运河以西,李弥兵团已经收缩徐州。
黄百韬被击毙前试图自杀(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
在战役目标的变化上,毛泽东明显是针对陈邓8日21时电“如判明蒋军系整个南撤,即设防淮河时”的预判,做出第一步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决心。而这一决心是否是受到了粟张齐辰电的影响呢?
毛泽东的这份电报,收电人是陈邓粟陈张及谭王,电报开头表示“齐电悉”,说明毛泽东发出此电时已经收到上述诸人的8日电报。但是,这其中是否包括了齐辰电,仍不得而知,虽然从时间看,毛泽东应该已经收到了齐辰电。但是随后毛泽东就明确回复了粟张的齐辰电。所以,毛泽东这份9日16时电的内容,是否是受齐辰电内容而来的,还不能下结论。
9日晚约22时,毛泽东致电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正面回答粟张的齐辰电:“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毛泽东回复齐辰电时,所强调的重点也是有针对性的。军委9日16时电已经明确了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的目标,故而此电就不再重复;而粟张齐辰电中对老解放区支援战争的能力表示了顾虑,军委9日16时电对此没有答复。故而毛泽东在回复粟张齐辰电时,明确告知粟张,各个老解放区将全力支援淮海战役,打消粟张齐辰电中的顾虑。
也就在9日这一天,刘伯承在柘城县与陈毅、邓小平会合,刘陈邓三人开始作为领导核心的整体发挥作用。
关于毛泽东最后决定根据敌总退却的态势,令陈邓所率中野主力直出宿县,实现刘伯承提出的“斩断敌人中枢”的目标,近年来有专家认为,认为这一决策是毛泽东的错误。声称徐州敌军没有总退却,而是按照粟裕所判断的那样“集中徐州与我决战”,而毛泽东令陈邓不打邱清泉直出宿县,则造成邱清泉兵团后来东援黄百韬,给华野造成了更大压力,更进一步把黄百韬西撤被围和邱李东援,说成是徐州之敌的“决战”举措,真是不怕滑天下之大稽!
这种观点的荒谬在于,完全是片面地孤立地从华野的作战行动角度出发,丝毫没有考虑到全战役的目标和具体步骤,更是对具体的历史环境只有盲目的概念。实际进行的淮海战役,不是最早粟裕设想的“小淮海”,仅仅是华野主攻、中野做战略牵制配合的一个战役。真实的淮海战役计划,经过有关方面的反复磋商修改,早已经超出了华野的作战范围,而是解放战争南线主战场的大决战,最终目标是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消灭徐州敌军重兵集团。某些人仅是从华野参战部队多、战果较大的层面去看全战役,这就摆脱了不了以偏概全的狭隘认识,对真实的历史就会产生曲解,最后得出盲人摸象式的荒谬结论来。
邱清泉兵团在徐州以西的黄口砀山一带,背后依托着徐州,自身有较强的战斗力。如果陈邓所率中野主力攻击邱清泉兵团,将其彻底分割包围加以歼灭的难度很大,极有可能是打成对峙。这样虽然可以牵制邱清泉兵团使其不能东向救援黄百韬,但孙元良兵团则从蒙城出发控制徐宿段,邱清泉兵团若缩回徐州,就与控制徐宿段的孙元良兵团相互配合,保持整个徐州重兵集团与蚌埠后方的联系。这时华野要集中全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徐州方面在战况不利时,仍旧保有南撤蚌埠的通道,这样即便华野全歼了黄百韬,与中野对徐州集团还是形成了一面平推的态势,敌军徐州重兵集团就可在南面的刘汝明(已经撤到蚌埠)、李延年(华野歼黄期间新组建的兵团)和黄维(正在集结东进淮海战场)的接应下,一面对华野和中野逐次抵抗,一面沿着孙元良兵团控制的徐蚌段,全军逐步南撤。整个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就很可能打成新的对峙,敌军即可争取到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在蚌埠、淮河一线或者长江沿线重新布防。
所以,要彻底孤立进而歼灭敌军徐州重兵集团,斩断徐蚌是关键的要招!为此,毛泽东最后不惜放弃中野主力钳制邱清泉的目标,甚至连最好打的刘汝明兵团都置之不顾,而要陈邓率领的中野主力直出宿县,实现“斩断敌人中枢”这一目标。
淮海战役一开始,军委、中野刘陈邓和华野的饶粟谭陈张等,三个方面的种种筹划和多次变更的各项决策,共同构成了一个宏伟战役决策的全过程,谈论淮海战役的指挥,就不能脱离这个全过程而去孤立片面地寻找某一个方面的所谓“指挥”。
11月10日约2时,毛泽东致电陈邓:“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
同一时间,毛泽东另有一电发给粟裕、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敌七兵团、十三兵团均向徐州撤退,你们是否已将该两敌包围歼击并切断其退路,尤其是七、十、十三纵及苏北十一纵,应乘十三兵团慌乱撤退之际,以勇猛神速手段歼灭该敌,至要至盼。”
宿县(图中三个红箭头的指向)在淮海战役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10日3时,毛泽东致电陈邓,回复陈邓9日16时电:“九日十六时电悉。(一)冯治安全军起义,刘峙以冯部八日情况不明,于九日一时电令黄李两兵团均撤回徐州固守。邱兵团仍在黄口一带,并无向东增援黄、李任务,亦无向南撤退意图。刘峙又令孙元良赶回宿县。敌之部署是固守徐州、黄口、宿县。(二)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对刘汝明部不要理他。”
从以上毛泽东的三份电报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对攻占宿县斩断徐蚌这一目标极为看重。从9日16时电到此时,毛泽东连电陈邓以主力攻取宿县,不但取消了陈邓所部钳制邱清泉的任务,进而对陈邓原定先打刘汝明计划也取消了,“对刘汝明部不要理他。”。不仅如此,为加强陈邓攻取宿县的力量,毛泽东甚至连华野三广两纵钳制邱清泉的任务也取消了,“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取徐宿段”、“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完全置邱清泉、刘汝明两部分于不顾,坚决攻取宿县!决心之坚定,要求之急迫,跃然纸上。
从8日夜间,毛泽东判断徐州之敌“并非总退却”,到9日16时电要求陈邓粟陈张等根据敌军总退却的趋势调整部署,令陈邓直出宿县,直至10日凌晨决心要陈邓集中全力攻取宿县,军委毛泽东方面,完成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分析判断过程。从粟裕最先提供徐州之敌部署南撤、军委获取刘峙6日“并非总退却”的部署、陈邓预计敌军可能退守淮河、到粟裕方面判断“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等等相互矛盾的情报判断中,毛泽东最后得出的决心,是依据对敌军总退却的估计,把握住此时决定全战役走向的关键点:“斩断敌人中枢”——集全力攻取宿县!
10日10时,粟谭陈张致电华野各兵团各纵队首长,并报陈邓、军委,通报华野战况和部署调整。从战况通报和部署调整中,可以看出相关的要点:1、黄百韬兵团主力已撤过运河以西,后卫小部队遭华野歼灭,一个军(63军)在运河沿岸的窑湾被包围;2、黄百韬主力(4个军)已到达碾庄地区,华野运西部队已越过原三绥区(冯治安)的防区插向曹八集、大许家一线阻截黄百韬兵团的西撤路线,运东华野主力7个纵队(其中有原中野1个纵队)正分路渡过运河,对黄百韬兵团展开全力追击和包围;3、李弥兵团已靠近徐州,目前其当面只有华野10纵(运西7、11、13纵都用于阻截黄兵团),华野主力未能如军委要求的那样歼击李弥兵团大部;4、华野现调整部署全力歼灭黄百韬兵团。
10日13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从这时起刘陈邓开始使用联名电报)致电军委并粟陈张,通报邱清泉主力已开始东撤,中野4个旅将于明日夜进抵徐宿线开始破击铁路,主力准备打击来援之敌。但对于华野三纵的使用,刘陈邓没有如军委要求那样令华野三纵也参与攻击宿县,仍旧令华野三纵尾追监视邱清泉兵团;对于徐东华野方面的作战,刘陈邓根据黄百韬兵团已大部西撤的态势,建议华野派一部主力向西南插至徐宿线以东。
10日16时,刘陈邓再电军委并粟陈张,回复军委10日2、3时两电,告知中野主力将于明日夜南进宿县,仅用1个旅于明日夜开始破路。
11月10日21时,毛泽东致电陈邓并粟谭,通报军委所获徐州之敌的情报,从情报中可以看到:
一、军委此时已从情报中得知,李弥13兵团已全部退集与引河与徐州之间地区,原计划华野歼击李弥兵团的设想没有实现,刘峙误认为华野有六个纵队从徐州以西南下,故令邱兵团仍在徐州以西防御;
二、刘峙忙于防守徐州,从蚌埠调99军车运徐州,部署刘汝明防守蚌埠;
三、刘峙急调孙元良兵团主力从蒙城前往宿县防御,故今明两日陈邓所部到达宿县,很可能打上孙元良主力。
11日4时毛泽东致电刘陈邓,回复刘陈邓10日13时和16时电:
“(一)你们真夜向宿县前进甚好。
(二)孙元良四一军、四七军共四个师,原来留在徐州者两个团,此次刘峙又令留一个团在蒙城,故你们真夜到宿县附近时,将要遇到的敌人是孙元良的一个兵团部、两个军部及三个师。望你们努力争取歼灭此敌。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难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全歼徐敌。”
该电第三、四、五项通报了黄百韬已全部被围、邱清泉兵团仍在黄口、李弥兵团退缩徐州、99军可能正车运徐州等敌情。
杜聿明曾建议邱李兵团自徐州向东救黄百韬(@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截图)
11日7时,粟裕张震致电华野各兵团各纵队指挥员并报军委、陈邓,汇报当前敌情、战况与华野作战部署,电报内容主要包括:
一、黄百韬兵团已被我军包围于碾庄、曹八集地区,其中63军被包围于窑湾,当晚即可被消灭;
二、华野4、7、8、11、13纵所到达的位置,“其余各纵刻正继续渡运河向西急进中”;
三、“邱兵团主力已到徐州,黄兵团有构成李邱兵力之策应,有向西或西南突转可能。”粟裕据此对各纵队下达调整部署(共11项内容),令韦国清、吉洛(姬鹏飞)统一指挥2纵、12纵、中野11纵进至房村、双沟地区待机;谭震林、王建安移至不老河边统一指挥7纵、10纵、11纵、13纵;陈士榘随9纵西进统一指挥4纵、6纵、8纵、9纵;
四、粟裕张震当晚进至运河边,继而进至古邳地区指挥;
五、战斗分界线具体区分请谭、王、陈依情况而定。
11日16时左右,毛泽东致电刘陈邓粟陈张谭王李(李即山东兵团参谋长李迎希),除通报前电(4时致刘陈邓电)所述敌情外,又增加了刘汝明68军可能已到蚌埠、55军在萧县徘徊,而敌99军北调徐州,有不信任刘汝明、对55军加以监视的因素,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将黄维兵团调至蚌埠一带等等新的情况。
根据上述敌情和“根据粟陈张,谭王李灰日上午各电”,毛泽东指出:“在此种形势下,只要你们歼灭黄百韬孙元良两兵团,占领宿县及徐蚌段铁路,徐州就处于被我包围中,就可以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李,夺取徐州。”
对下一步战役行动,毛泽东也提出了新的部署:“在黄、孙被歼,邱、李被围的情况下,蒋介石有令邱、李向南或向西突围而令黄维接应他们突围的极大可能。因此,在歼灭黄百韬、孙元良后,粟陈张谭王李所部,除以一部位于徐州以东外,主力应迅速移至以宿县为中心之徐蚌路及其两侧。中原我军及华野三广两纵,则应待粟谭到达徐蚌路后移至永城、商邱之间,隔断黄维与邱、李之联系,完成攻徐作战之战略展开。此种部署,在歼灭黄、孙后,应立即施行,时间大约在十五日(戌删)左右。”
至11月10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筹划与决策,历经多次变更,最后得以完成。
(全文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安史之乱要除掉杨玉环 红颜祸水(死因成谜团)
-
三国“十大武器”介绍 诸葛亮的武器第一?
-
泾县宝胜寺的两幅楹联
-
宋代笔记赵匡胤八世孙遇伟人解救故事:祥宏讲夷坚大善寺白衣人
-
中国历史上十一大名门望族
-
太美了,清三代官窑瓷器全世界都在找
-
两弹城:透过时光的隧道凝望历史
-
荀攸是谁的谋士:曹操(曾献计水淹下邳活捉吕布)
-
揭秘: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否确有其事?
-
中国古代3位臭名昭著的人物,如今都被电视剧洗白,妄图变成好人
-
其实曾经统一天下的他,真的是位了不起的皇帝,做了很多贡献
-
古代要被殉葬的嫔妃们不愿意怎么办?这可不是你愿不愿意的事儿
-
党史上的今天丨湘黔铁路全线通车
-
他装傻37年,被当成傀儡推上皇位,登基后第一道圣旨却让百官胆寒
-
一物一故事丨房山区青龙湖中学李雨菡:司母戊鼎的故事
-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大盘点:各领域都有人才(总有你膜拜的)
-
宰相张弘靖楷书可比美虞世南!
-
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杂记: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出自谭震林
-
55年授衔后,上将拒绝再穿上将军服,问他原因只说了一句话!
-
清宫档案为何对顺治的死因只字未提历史解密
-
北宋之前是什么朝代?
-
【党史上的今天】10月25日
-
她是女大学生,后嫁给了开国元帅,第一个女儿饿死,二女儿是少将
-
秀才好考吗?相当什么文凭?堪称过五关斩六将
-
过年了,传统礼仪不能丢
-
孙悟空从未暴露过菩提的名号吗?你错了,西游中有一个妖怪是例外
-
三皇五帝本是一家人,所谓的禅让制,其实就是一个骗局
-
鬼谷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纵横家创始人(曾创作《鬼谷子》)
-
揭秘:古人为何把夫妻之事称作“周公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