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通过考试,古人竟想出了这样的作弊手段?
▼
古代学渣们的考试作弊手段完爆当代?然而被抓后的下场据说都很惨...
俗话常说人生有四大喜,其中一喜是“金榜题名时”。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远远比现在的高考、国考大的多,所以当寒窗十年的学子们终于盼来录取的捷报,当然要高兴地发狂。
范进中举
然而幸运儿只是众多考生中的一小部分。据统计,明清两代乡试录取率仅有3%-10%,而会试录取率也才10%。也就是说,考中进士的概率为0.3%-1%。而且科举考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可见其难度有多大。
所以说,如果有幸看到乡试和会试放榜的情景,你会看到大多数考生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而真正中了举人或者进士的,早有差人捧着捷报去家里送信去了。
从考生的个人感受来说,宋朝以前的舒适度要远远高于元明清。唐、宋时科举考试,诗词赋文是重点,写一首好诗或一首好赋,就如《滕王阁序》这种绝世好赋,铁定能中进士。
滕王阁
唐朝有位叫朱庆馀的,怕考试没戏,提前写了首诗给水部侍郎张籍。诗曰《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假托刚过门的小媳妇口气,问问丈夫自己的妆扮合不合时髦。其实就是先试探试探火力,让张籍看看自己的文采如何。
张籍也是一位超级大咖,一见之下非常欣赏,当即回诗给朱庆馀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意思是你小子文才这么好,还担心个甚,肯定高中。果然朱考生中了进士。可以想见,唐宋两代,文人士子们吟着诗作着词,风花雪月地就完成了学业准备。这种考试,感觉还是挺友好的。
但这种情况被两个绝世大才子破坏了。公元1043年,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反对过分重视诗赋科,将诗赋科考试的顺序调整到最末一场。1068年,宋神宗又听取王安石的建议,把明经归并于进士科,从此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便以儒家经义为主。
所谓的经义,就是令后世闻之头大的儒家经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记、理解和发扬。答题风格也从“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诗赋创作,变成死抠字眼、言必称“某子曰”的枯燥乏味的路子。
孔乙己
到了明朝将八股文定为科考的基本内容,连文章格式都成了起承转合的固定套路,考生学习、答题全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入院考试的过程更摧残人。明清两代科考都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考场被称为贡院。每年到了固定的考试日期,士子们便要提前准备。每场考试足足三天,一进考舍便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要在考舍内解决,所以必须准备好衣物、食物、笔砚、水、蜡烛、灯台等物件。
考试模式是单人独号,每个考舍只有两米来宽,设有一高一低两个板子,答题时当做桌案,睡觉时两块板子可以拼起来当床。舍内有一个小净桶,小便基本在舍内解决。
古代考场
但大便还是得到厕所解决。出舍方便时要请示监考人员,将卷子暂交,回来后再索回,一来一回十分麻烦。所以考生为了节省时间,基本上吃的很少。
秋闱倒还好说,天气比较舒适,考生们不受罪。春闱时北京寒气未退,露天考试非常寒冷,考场一般会提供一个炭火盆。但这仅是聊胜于无,许多考生还是被冻得生病。
明清考试时,由于印刷技术的飞速进步,可以把书籍缩印成巴掌大的小册子。为防夹带,考场也专门规定进场必须检查。
一开始只查衣物,后来还查篮子、食物,馒头、糕点类的食物进门时必须剖开,检视无物后才准带入。春闱考试时经常有人把资料缝进棉袍子里,官方规定进场考试不得穿带面的衣服,有的人穿来了,现场撕开袍面,考生们只能穿着裸露棉花的袍子考试,考场内一片白花花的煞是奇观。
不过即使是这样,也有一些幸免者。1991年,一位举人的后裔在其祖先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增广四书备旨》,这本书囊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全文以及宋朝以来大儒的所有注释,被誉为清代科考备查奇书。
这本书藏在千层底靴子的后跟里,发现时仍然完好无损,字迹清楚可辨。此书一经发现立刻引起哄动,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调查后确认,这是中国现存十万余种古版书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存世极少的石印科考作弊奇书。
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依靠作弊等手段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在队伍里只能滥竽充数,迟早有一天会漏出马脚。作弊就像刮彩票,没有人始终都是赢家,一朝翻船便会万劫不复。在这里也告诫即将期末考的学子们,努力复习才是正道。
最后:刷看鉴,不挂科。祝广大学子们考试顺利。
说说你记忆犹新的那场考试
相关文章
-
无畏摩罗斯龙:霸王龙的迷你祖先(体长仅3米)
-
党史百年天天读·12月28日
-
当年日本为何想用重金购买马王堆女尸的一根头发?到底有何企图?
-
【荐读】假如唐宋文豪有微信群,他们如何咵湖北?
-
中国世界八大奇迹分别是什么 它们为什么称为奇迹
-
军营重闻军号声!老司号员:有号声在,冲锋才更像冲锋!
-
康有为鲜为人知的16年环球之旅:娶17岁美国华裔姑娘
-
八十年代哈尔滨彩色记忆:红白色的有轨电车绿树成荫的中央大街
-
汉服大百科:汉服的七大款式与三大认知误区
-
谭氏龙:中国大型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6500万年前)
-
家贫母死差点被扔,一个女人说我来养育,四十多年后终成一代明君
-
【百年党史】9月9日
-
周恩来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奠基人
-
最原始的蜥脚恐龙:冰河龙 在冰川中被发现(体长仅6米)
-
为何古代死囚临刑前,碗里放一块生肉,犯人都会感恩戴德
-
开国大将中谁的资历最老?他曾是其他九人的上级,有大恩于广西
-
岐伯活了1200岁是真的吗?岐伯是什么人为什么活这么久
-
这一战,师长受伤,政委生病,政治部主任指挥!“轰”一声巨响,指挥所飞上天
-
常这样想事的人,最容易得到领导的提拔
-
戴安澜:孤军奋斗坚守到底(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谁的主意:孙权(并不是为了借箭)
-
赵匡胤一脉绝了吗 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
-
古代刽子手为何一生都不会娶妻生子
-
列弗尼斯氏龙:大型植食恐龙(体长8米/仅出土颅骨)
-
“汉族”的由来
-
王莾是不是现代人穿越到汉朝的?
-
唐朝“西餐”食谱大全,古人最爱的外来食物原来是它!
-
茂德帝姬怎么死的:惨遭金人凌辱而死(宋徽宗爱女)
-
中国人口从1000万到现在的14亿,这对父子的努力是有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