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从1000万到现在的14亿,这对父子的努力是有功劳的!
我们的节目曾经在比较明末清初各种政策的时候说,正是由于摊丁入政策和番薯玉米等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中国人口激增。这个时候就有网友跳出来说了,哎呀,崇祯皇帝命真不好,既赶上了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又没赶上番薯玉米的大量种植,使得明朝嘎嘣这不就没了么。其实,幸福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就拿番薯这样一个东西来讲,今天我们恐怕没有人没吃过番薯,当然北方地区叫地瓜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紫的。可是呢,就这么样一个东西,它的引进中国,甚至推广,也是几经波折。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番薯的故事。
虽然说番薯在清朝起了巨大的作用,但番薯还真不是清朝才传到中国的。据现在的史料记载,番薯传入中国也是有好几个途径,但是最有名的途径,大概是明朝万历年间就传过来了。明代万历年间,福建有一对父子叫陈振龙和陈经纶,陈振龙早年中过秀才,但是后来啊,仕途也不是很得意。
福建人咱们知道,有很多人愿意下南洋去经商,陈振龙也不免其俗,也到南阳,到了吕宋岛,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去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这个时候的菲律宾咱们知道,已经被荷兰人所占据了,荷兰人也发现菲律宾农作物长得不好,怎么办呢?荷兰从南美洲引进了番薯,这个番薯在吕宋岛广为种植之后,解决了当地人大量的主食不足的状态。陈振龙到了吕宋岛之后,跟当地聊起风土民情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作物。
他想,这个东西好啊,这要拿回到我们中国种,是不是也能解决很多老百姓的口粮问题啊!可是当地的荷兰人对人家这种东西也是非常宝贵,也生怕被别人偷走,所以呢,层层设防,根本就不允许番薯的出口。这个时候陈振龙发挥了中国商人的特色,花重金买通了当地的土著,偷摸弄了一些番薯的藤子,编到了一个藤筐之中。藤筐很常见,往来出口进口各种货物都得用藤筐,编造藤筐之后,荷兰海关就很难发现。经过七天七夜的海运,终于把番薯的藤子拿到了中国。
番薯藤蔓运到中国之后,陈氏父子没敢耽搁,马上在房前屋后开辟点荒地种下去,四个月之后,番薯就成熟了,从地里刨出来之后,大家发现,番薯这个产量实在太大了,子母相连,小的就像婴儿手臂那么大,大的像拳头那么大。当然了,番薯谁没见过,都是那么大。把番薯蒸熟之后,大家感觉这个味道比梨和枣还要甜美,而且咱们知道,今天的科学研究结果,番薯是富含大量的淀粉的,也就是说吃了番薯之后是顶饿的,尤其对于那个时候明朝中末期的比较困苦的人民来说,能够吃上番薯真是一个太美好不过的事了。
这个陈氏父子还真的毕竟是读书人,可没有资本家那种,我弄了这个东西,我得自己申请专利,以后全国人买番薯种子就得找我来得了,那我不就富甲一方了。没有,人家完全是一种经世济民的想法,马上连夜写奏章给福建巡抚,跟他说,有这样一种好东西,希望福建巡抚能在福建全境推广,让很多老百姓能吃上饭。福建巡抚听说这个事之后也非常赞叹,马上出政策,要求福建那些贫苦农民,尽量去推广番薯,转过年来,恰好福建南部当年大旱,颗粒无收,如果是平常年景,那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正是由于番薯的推广,使得饿死人口大大减少。
大家知道,福建对于中原文明来讲,算是开化比较晚的一个边远地区,背山靠海,按现在话讲沿海地区应该发达啊!可是大家知道,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靠海并不能带来经济的发达,尤其明末清初,战乱加上禁海令,使得福建原有的通商贸易和手工业,基本被瓜分殆尽。而福建这样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又不是太好,台风、干旱、要不就是暴雨,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实在不适合大量农作物的生长。
我们也经常说,福建也算是穷山恶水,要不然怎么福建人那么多要远渡南洋去讨生活。但是番薯的引进使得福建的农业大大改观,番薯这个东西太容易存活了,不管你的土地性质是什么样的都可以生长,而且好土地一亩地就能生长上万斤番薯。这么巨大的一个产量,自然能让老百姓都吃上饱饭,讲到这里大家就要问了,既然万历年间番薯就已经在福建大规模推广了,那为什么到康熙年间番薯才起了巨大作用,崇祯根本就没借到番薯的光?
其实大家要意识到 对于中国农民来讲,轻易地更改一个已经长久种植的作物,那是很难的。对福建人民来讲,你已经大旱,已经颗粒无收了,那么番薯过来,应运而生是可以的。可是对于广大的江南地区来讲,鱼米之乡来讲,人家是不大可能种番薯的。对于人家来讲,我平时就已经非常富足了,我种稻米,种水稻这已经非常好了,没必要再种番薯了。所以番薯刚引进中国的头几十年,它的推广并不太顺利,一直到经过明末清初的几场大仗,尤其是四川地区。
咱们说,传闻讲张献忠把四川人几乎杀光了,所以清初推出了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让湖广的大量移民移到四川去,那么湖广空了怎么办呢?江西填湖广。江西空了怎么办呢?客家填江西。于是,在清朝初年,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大移民。正是这样的移民,把番薯从福建挪到了江南,从江南挪到了湖广,从湖广挪到了四川,以至于挪到了全国,挪到了东北。现在回想起来,有资料说,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广袤大地上只有一千多万人口活下来了。这一千多万人口经过几百年演变,是今天的十四亿人口。换句话讲,今天这十四亿人口,都是那一千多万人口的直接后代。而我们这些后代能够得以延续,应当说,要感谢番薯的功劳。
相关文章
-
西游观音身边的龙女是何来历?为何能秒杀孙悟空,原来背景不简单
-
邓颖超回忆与周恩来参加“六大”遇险事件
-
他笔下的南京胜景,让乾隆也爱不释手
-
为何韩国人贴春联是白纸黑字?
-
此人送几船鱼给红军,师长说:你!搞后勤!结果一干就是二十年!
-
乌拉那拉如懿真实历史:夹在富察和令妃之间(49岁郁郁而终)
-
单爪龙:蒙古小型肉食恐龙(长1米/形似鸟类)
-
金庸小说武功排名 金庸小说最难练的十大武功
-
从古代的杀伐利器,到现在的文化传承,中国剑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
皇太极陵墓是否被盗 皇太极是怎么死的
-
古代收入最高的职业,上岗前要经过严格训练,但非常不受人待见
-
开国将军中谁的枪法最准?他贵为开国大将,枪法神准堪称第一
-
女娲为报复纣王下了多大本钱妲己真的该死吗
-
1983年中国大事一览 1983年国内有哪些大事件发生
-
回忆敬爱的周总理
-
敬事房到底是干什么的?皇上不知道,嫔妃们倒是非常清楚
-
自古红颜多薄命,四大美人是例证
-
凉山彝族谱系文化的民族学意义—附史领惹古氏族的系谱简要内容
-
“门外汉”傅作义为何自荐任新中国水利部长?
-
大揭秘!重庆38个区县名字的由来,你一定要知道!
-
一物一故事丨房山区第三中学安薪晔:后母戊鼎
-
郭宝钧:开创周代考古,命名“龙山文化”
-
这位志愿军战士只有一米五高,却让人高马大的美军闻风丧胆
-
康熙盛世 大清国综合国力能排到世界第一吗?
-
马永康:智与“人道进化”——论康有为对智的提升
-
北宋时期,枢密使和宰相,谁的权力更大呢?
-
林彪拒绝执行毛主席命令,还摔了电报,结果被撤职
-
旧鲨齿龙:最古老的鲨齿龙科(最长10米/仅出土尾椎骨)
-
雷峰塔为什么会倒了,还真和白娘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