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莾是不是现代人穿越到汉朝的?
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个1992年5月在扬州市邗江县出土的汉代王莾时期的青铜卡尺。人们由此产生一个疑问:汉代怎么会出现现代形制的卡尺?或者,王莾是不是从现代穿越到汉朝的人?
其实,产生这种疑问,源自"博物馆思维"和"刻板偏见",以及"自我中心"的骄傲心理。
过去的世代,有很多东西都消失了。有的记在了书上,有的可以发掘出文物,有的却既没写在书上,也没有东西埋到地里等着发掘。所以我们知道一个词"灭绝"(动/植物界),或是"失传"。
动物、植物,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杀、采刈,会走向灭绝。如果能记在书上,人们可以知道某年月日某物因何原因灭绝了。但若没记在书上,后世的人或者可以从化石中能见到这些灭绝的生物,而没有留下化石的生物,灭绝后就好像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存在过一样。
民间有很多东西都已失传或濒临失传。有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有的却直接失传了。而那些受保护的非遗,又能存在多少时间?
试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990年代曾流行过一种通讯设备--BP机。如今,年轻人里,有多少人听说过这种设备,有多少人见过这种设备,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工作原理?
1980年代之前,农村种麦子都需要一种设备--耧车,有的地方简称为"耧"。它是一种非常精巧的木制农具,用它来播种有个专门的术语"耩"。耩地时,需要有一个来捉耧--用手扶着耧车,这需要一定的技术经验。前面需要两三个人用绳子拉着走。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见过这种耧车?有多少人拉过这种耧车?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并亲眼见过它的操作?有多少木匠还会制作这种农具?
这样短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中淘汰过多少东西?又有多少东西都写在书上并流传下来?
当然,现在是有博物馆了。但古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连生命都不一定有保障,何来要何在一些"没用"而被淘汰的东西?
由于时代的远去,古代很多东西留下来的有限,出土的也有限,所以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并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古代的全幅的生活场景来。加上多数人都没有大量地阅读古代史籍,对古代的知道就更有限。
而现代科学的发达,会使我们有一个看似正确其实可能是错误的印象:现代比古代发达,古代比现代落后。
这在一方面或许是事实,但当我们这样说时,我们对古代生活的各种细节又知道多少?
所以,这出于刻板偏见,和一种自我中心的骄傲心理。
另外,是出于博物馆思维。
所谓"博物馆思维",是指一件古代的东西,出土后进入博物馆,它被当成陈列品来陈列展出。但是它脱离了它所处的古代的生活环境,放到现代被孤立起来看待。当人们看到这些展品时,或者认为不过如此,或者惊为巧匠之作,都是在物品脱离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之后、被孤立在博物馆里、被人以现代认知去品评,那么品评的结果有时是公正且接近历史事实的,有时却是自以正确其实是错误的。
看一个物品,较为公正的方法是把它放到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看。这就需要了解大量的历史资料。但即使这样去了解,对于历史的真实而言,我们所知的可能也不过是一知半解。因为历史的真实已成为永不再来的过去。
这就像读诗。有些人喜爱古典文学,所以喜爱读诗。但其作法是爱诗就只诗。
其实,古诗产生于古代,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会涉及到很多生活的细节。如果只读诗,或参考一下注释,所知的只是文字的,以及文学上的。对于诗中有些意境和奥妙之处,是无法体会的。
所以,读诗的人,也应当读史,读古代笔记。如此,才能把诗放到一个较为合理和历史环境中来读,所感受到的意境、情绪、历史的广度等方面,肯定和只读诗是不一样的。
正是由于刻板偏见、自我中心的骄傲心理和博物馆式思维,当我们看到汉代的青铜卡尺时,就难以相信这是汉代的东西,甚至还幻想着王莾是不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
除去古籍中那些带有神话色彩或过于夸张不靠谱的记载外,我们在古籍中能发现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干的出众的事。不论是政治,还是科技,或是农业,或是其它,各方面都有异于常人的能人干出与众不同的事。
当我们面对古人中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时,就会认为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甚至还要安到所谓的"外星人"身上。
因为我们"觉得"古人愚昧又落后,所以那些东西不可能在那时出现。
问题是,我们真的对古代的生活细节了解吗?
别的不说,以前有不少古装影视剧在表现唐代长安城时,竟然都是满街的小贩和吆喝声。这才叫穿越,这才是把《清明上河图》搬到大唐好不好?大唐的长安,最外是总的城墙,内部都是一坊一坊的划分,都有各自的坊墙;坊同的院落都有各自的院墙。一到晚上就要宵禁,夜里乱走,被武侯捉到轻则打一顿,重则打死也是白死。
所以,都是人,凭什么现代人能弄出游标卡尺来,古人就非要打死也弄不出来,一旦古代有,就成了王莾是现代人穿越过去之后,把现代知识带给古人的?
如果我们的历史"知识"多数都来自想象出来的、存在许多错误的古装影视剧的话,再来说王莾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就显为草率了。
那是您和一些古装影视剧"穿过"了,而不是汉代的王莾穿越了。
----------
本文为江渚小阁原创,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
-
镭这种元素是谁发明的 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
-
【酱紫FM】古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那些事
-
注意,缅甸涛建战争公墓中所葬不是远征军
-
古代历史上,为何中原王朝嫁公主,却不娶别家公主?
-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
-
中型兽脚类恐龙:卡玛卡玛龙 体长5米(仅一块尾椎化石)
-
没有钟表,古人是怎么看时间的
-
汉文帝和汉景帝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和窦太后之子)
-
宋真宗为什么喜欢刘娥 宋真宗喜欢刘娥的原因是什么
-
“剑南春”酒名的来历
-
程万军:如果清胜甲午则中国命运或比土耳其还惨
-
曹冲死亡之谜 曹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死因是什么
-
农村俗语“人有三不亲”,说的是哪三个亲戚,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
仙剑三:大战之前邪剑仙试探,景天的回答为何让他不屑
-
安禄山在华清池里雕了这个,唐玄宗被吓晕了,杨玉环却爱不释手
-
为什么贵客要坐西边?古人席位尊卑超有讲究
-
收藏捡漏是什么人都能捡的吗?回顾多年收藏经历
-
诸葛亮后裔聚集村,曾布下八阵图,歼灭一伙日军
-
《隋书》专题︱郑宏宇:南朝词臣北朝客——梁陈文士在隋朝
-
中国古代女性性用品:春宫瓷器、银托子
-
视力最好的鱼类,希望螈(看得远所以登陆/人类进化的功臣)
-
他早年参加红军,从班长破格提拨团长,因脱离军队错失上将军衔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李白哪首诗?塞下曲六首·其一
-
【百个瞬间说百年】1966,县委书记的榜样
-
周恩来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奠基人
-
开国将星仅存12颗,今年已有三位开国名将逝世
-
胄甲龙:北美大型甲龙(长7米/尾巴占到三分之一)
-
中国最吓人的一本古籍:奇门遁甲(传说能降妖布阵/遁地)
-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是怎么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