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灵都感到慰藉:元代的端午节热闹非凡
端午节这一天,元朝宫内由宣徽院、典饮局等机构贡上凉糕、光禄寺酒、蜜枣糕、杭米粽、金桃、御黄子、藕、甜瓜、西瓜等食品。
《析津志》贺节诗中有详细的描述:“五月天都庆端午,艾叶天师符带虎,玉扇刻丝金线缕。怀荆楚,珠钿彩索呈宫籞。进上凉糕并角黍,宫娥彩索缠鹦鹉,玉屑蒲香浮绿醑。葵榴吐,銮舆岁岁先清暑。”
节日前三天,“中书礼部办进上位御扇,扇面用刻丝作诸般花样,人物、故事、花木、翎毛、山水、界画,极其工致,妙绝古今。”同时贡入还有软牛毛拂子、金条、彩索、金珠、翠花、面靥、花钿、奇石、香粉、胭脂、洗药等物,“中正院三后所属衙门各有故典仪物,以次进献。礼部亦然,盖以此为大节故耳。”
这个节日,宫廷会给各个中央机构、省市府衙官员,发放画扇、彩索、拂子、凉糕,就像今天的公务员发放节日慰问似的。不仅放假一天,还有节日礼物,岂不乐哉!
节日前两三日,大都城内就有凉糕、粽子、艾虎、泥大师、彩线符袋牌等进行售卖。百姓游玩庙会,买小吃,享凉皮,乐意浓浓。王公贵族着新衣,选出自己圈养的上等骏马,在专门的竞技场所举办打马球、射柳等活动。
这些习俗其实是对辽金旧有习俗的沿袭继承,元代人很是喜爱,既可骑马又可射箭,最能显露自己的武艺技能,这个时候最不能露怯,否则平日的汗水岂不白流。
接着再把目光放到中原及江南地区,这里也是延续前朝原有风俗,家家挂艾虎,吃粽子,饮菖蒲酒,系百索,戴钗头符或者悬朱符,挂天师像等一系列辟邪和饮食活动,还会有斗草、打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
元代文学家舒頔在《小重山·端午》中曾描述过这样的场景: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他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解释开来便是:到处繁忙地采撷艾蒿、蒲草,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图1:屈原像
诗句中提及的五色臂丝便是荆楚民间风俗,端午节当日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线绑在手臂上,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帮助人们抵御邪祟灾瘟,人们俗称“长命线”。还有一种说法是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护佑平安,寓意很是美好。
当时南方还会有划龙舟比赛,虽然时常会有各种意外,甚至翻船死人事件发生,政府也曾有过多次禁止,但是民众还是会偷偷举行。这个习俗延续下来,得以保留至今,并成为江南地区盛大的端午节日庆祝竞技活动,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观赏,共度美好的端午节。
图2:元·吴廷晖 《龙舟夺标》
图3:龙池竞渡
清明前一日或两日,便是为寒食。元朝朝廷规定寒食放假三天,自然就将清明这一天包括在内了。元代的清明和寒食合二为一,称为“清明寒食节”。
传统节日给官职人员放假的传统由来已久,元朝朝廷规定:“京府州县官员,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这里的“京府州县官员”,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公务员;寒食之后一二日就是清明,清明节在元朝时就放假三天,在各种节日中是待遇最高的,足以体现对它的异常重视。
寒食清明节时,全家齐动手,提前准备好扫墓、郊游的物品,一大早便出门去。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是一个节期,并不局限在一天。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干净,然后供上食品和鲜花,跪拜,嘴里念念有词,诉说思念,祈求福泽保佑。
清明正值春暖花开之时,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到野外作春日之游,然后围坐饮宴,抵暮而归,形成了遍及全国南北的踏青之俗,故又称“踏青节”。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别称,例如植树节、聪明节、秋千节等。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东京(今河南开封)人们出郭扫墓踏青归来的民俗景象。这一日,人们还会进行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
图4:《清明上河图》
图5:荡秋千
元朝清明节习俗更加丰富多彩,“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达官贵人之家有打球、斗鸡、秋千、射柳等娱乐;平民百姓则用菽黍秸编成圆圈,用圈自头至足套一遍,掷入水中,表示脱贫之意。
清明节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形成了插柳、植树、扫墓、踏青等风俗。山西等地流行插柳或用柳条穿起用面粉做成的“子推燕”挂在门口,为春秋晋国介子推母子招魂,以示寒食遗意。以后演变为此日植树,所以清明又称“植树节”。
明清以来,民间尚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习俗。因清明和“聪明”谐音,江南民间以此日生子最佳,谓“聪明儿”,并有抱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谓“讨聪明”,所以清明节又有“聪明节”之称呼。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逐渐重合,寒食节禁火吃凉食,聪明的古人自行创造的很多特色美食也流传下来。古代在江南,人们要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扫墓时要做黄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清香可口。
祭祀之后,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她们平时不能出门,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正所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于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个说法。
古时的上巳节、寒食节虽然已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文化和习俗还在,这便是一种别样的传承,只等我们掀开尘封的历史遗迹,让后人明了它们存在的始末。
清明节,你扫墓了吗?郊游了吗?参加了什么习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现代人每年都要认真回答一次。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苏子韬
相关文章
-
失传10大古书有哪些 这些书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失传
-
《道德经》中隐藏的千年密码!专家:误解两千年,终于真相大白
-
缅怀周总理:您是这样的人
-
阿纳尔龙:小型幻龙目爬行类(类似现代蜥蜴/原始物种)
-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哪里:太仓刘家港(良港/富地/有人才)
-
程万军:明朝三大才子怎一个比一个命苦
-
雍正是几阿哥 康熙九子夺嫡为何唯四阿哥胜出
-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连队
-
贴年画
-
一件冬衣御深寒冬穿裘皮始自上古
-
20米内张作霖连开数枪打不到他,得知此人来路,老张赶紧“拜帅”
-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公孙胜的“五雷天心正法”是什么来路?
-
中国历史上“龙”的形象:从有翅膀到五爪金龙成为了皇帝的象征
-
大椎龙:非洲小型食草恐龙(长4米/距今1.94亿年前)
-
商周青铜器:讲讲古代关于鼎的故事
-
谁说古代科举腐朽?这几个故事,今天我们都做不到了
-
戴安澜:孤军奋斗坚守到底(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
工业老建筑|成丰面粉厂楼曾是济南第一高战争年代是重要占领区域
-
赵云的老婆叫什么名字 赵云和马云禄结婚的原因
-
基辛格评价周恩来: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
历史上真实的袁天罡是什么样的:看相能力强(隋末唐初)
-
司马光一生坚贞不二 只爱一人的原因解密
-
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人性懦弱”
-
新中国第一部禁片,2012年才解禁!
-
这位低调的唐代楷书高手,被米芾狂点赞!
-
周总理主张经济建设要搞综合平衡不赞成搞赤字预算
-
二郎神与根达亚文明有关系吗?传说根达亚男子有三只眼
-
从李存勖到李嗣源,马背上的后唐,14年而亡
-
貂蝉的一生:服侍4个男人(揭秘貂蝉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