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这里告诉你原因
有人问,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下面就来详细介绍其中的原因。
根据史书记载,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也就是中国古代原本并没有棉花,那么棉花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翻阅了资料以后,发现《宋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棉”字的解读,也没有出现过“棉”字,那就说明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开始传入中国最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也仅仅是某些边疆之地才有,中原人根本不知道有棉花, 所以在史书上也并没有出现过“棉”字,棉花真正传入中国其实是在宋末。
宋朝以前虽然没有棉被,但是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祖先们想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取暖方法。
1.炭火盆
古时大部分人家里都生有炉子,在天黑之前,他们会将炉子里剩下的炭火取出来,放在一个小盆子里,以供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既省时又省力。
2.用柳絮和芦花填充被子
古代没有棉被,为了使晚上睡觉不被冻醒,古人便想到了用柳絮和芦花来填充被子,不过芦花并没有很强大的御寒功能,因此也抵不上什么用处,除此之外,古人还想到了在床上铺稻草的方法来抗寒。
3.动物绒被
动物绒被在古代并不常见,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有钱人的冬天并不难熬,他们会赶在过冬前命人缝制厚厚的鸭绒被,羊毛被,或者兔毛被,盖起来既保暖又不失雅观,这些动物绒被即便是搁在现代也是非常稀罕的。
4.火墙
火墙也叫做“温调房”,在古代的历史相当悠久,它由炉膛,火墙体,烟囱组成,在烧炉子时墙体就会发热,而且炉膛内还可以做饭,做饭和取暖一举两得,非常实用。汉朝时有椒房殿,为什么叫椒房呢?其实房间是用花椒涂饰,那并非偶然,其实是有意为之,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得知花椒可以抗寒保暖,而椒房实际上也就是“温调房”。
5.暖手炉
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黛玉在薛姨妈房中做客,紫鹃担心黛玉冻坏了,赶紧送来了暖手炉。暖手炉在宫廷中也十分常见,甄嬛传中,每个妃子房中都有暖手炉,暖手炉分为两层,上层是罩子,下层是放着炉火的盆子,罩子均是镂空,热气会从镂空的盆中散发出来,达到保暖的效果,宫廷用的手炉均是铜制,或者金质,民间顶多是拿陶器,铁器顶替。
6.火锅
楚国人发明了食物抗寒的方法,他们冬天吃东西都尽量用炭火类的器皿烤着吃,比如铜鼎,陶器等,跟如今人们的吃的火锅很相似。除此之外,在食物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他们尽量选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白萝卜,玉米,冬瓜,狗肉等等,吃完这些食物之后再小酌一杯也是非常享受的。
7.以人取暖
达官贵人是最会享受的,他们直接采用“以人取暖”的方法,也就是专门雇佣女子为他们取暖,取暖的基本方式为暖手,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就记录了这种取暖方式,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滑稽的了。
相关文章
-
胡亥为什么要肢解姐妹?想要稳定地位(也警示他人)
-
三藩之乱是怎么回事?清朝初期的反清事件(以吴三桂为首)
-
一本不正经:夏韭冬草
-
天津教案曾国藩成慈禧的替罪羊
-
桑塔纳盗龙:南美洲小型食肉恐龙(长2米/9900万年前)
-
李克农最愧疚的事,特务是如何在毛泽东住处放置了炸弹
-
汉代皇宫神秘地道之谜:竟是深宫嫔妃偷情场所?
-
珍贵老照片002|平津战役
-
经济最为繁华的宋朝,对于这一罪名又是怎样判定的呢?
-
一物一故事丨密云区第三中学李若熙:四羊方尊
-
长征路上新青年丨传承先辈意志努力成为一名弘扬长征精神的“向导员”
-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黄梅戏有哪些特点
-
7岁参军,9岁长征,他用行动证明将帅之家无犬子
-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相关企业为何难长寿?
-
老话: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下半句才是精华,却少有人知
-
中国最厉害的家族:大师、院士辈出,凭什么千年不衰?
-
金华从何处来?金华古子城告诉你→
-
唐代妇女有多开放 总是酥胸半露格外吸引人
-
宋辽澶渊之盟之谜 宋辽皇帝结义为何延续百余年
-
中国古代20大最强武将,第九位武悼天王冉闵
-
刘伯承问皮定均来的路上看到什么,他回答说没,刘伯承说回去再看
-
隋唐印风
-
明代的考成法是干什么用的?
-
百团大战发生在什么时期?1940年8月20日(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
-
历史揭秘:什么事让江泽民一直后悔了几十年?
-
新猎龙:英国大型恐龙(长8米/化石完整度高达70%)
-
定之方中——《诗经》中的天文
-
解放军空军新增4名少将军官
-
钉状龙:东非小型剑龙科恐龙(两侧生长大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