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哪个考中难度更大?
有人问,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秀才
秀才不能当官。也不会去当官,因为秀才必须努力去考举人,才能有士的身份。以下以科举定型的明清时期为例。蒙生(读过书的人,有地方村、里长做保)通过县级考试为童生。童生参加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通过为生员,也就是通常称呼的秀才。每两年大约产生2.5万秀才,而全国读过书的人大约三四百万,可见秀才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也就被称呼为读书人(不是读过书),见地方官不跪,口称学生。可被推荐去担任富贵人家的幕僚,师爷,掌柜。在地方上有一些话语权。而国家政权每年会支持秀才部分钱粮,等于资助你继续求学。但秀才需要每年参加县考,通过者才能参加举人考试。
第二:举人
每三年秋季,国家在各省首府举办乡试,秀才和县学、国子监学生可参加,中者就是举人。举人是士,享有税务全免待遇。所以中举之后很多小农小商会献上财产,请求托庇。由于秀才基本都会拼命考举人,而每三年只产生大约3000名举人,录取率一般都是低于千分之五,远比进士录取率的百分之一要低,所以明清时期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中举非常难。所以,举人通常考两三次就不会再去参加京城礼部考试,转而发展家族业务。或者給高级官员担任幕僚,为今后出仕积累人脉。举人已经可以出仕,得到推荐,经各省布政史、按察使审核担任本省从九品以上正式官员比如税目,司库,巡检等职务。如果名气大,背景强,则可能得到县教喻等八品职务。但是举人的晋升很慢。到老运气好也就六品,能够因功晋升五品都是祖坟冒烟。毕竟如左宗棠这样得到军功的举人并不多。
第三:贡士
贡士在唐宋时期相当于明清的举人。明清时期的贡士指会试通过者的300人,但随即就会参加殿试。殿试通常不黜贡士,所以贡士99.99%都是进士,这就不单独说了。
第四:进士
头年乡试结束,举人第二年二月进京城参加礼部考试,称为会试。会试中者三百参加殿试。前十名之外顺序大体不会发生变化,统称进士。但唐代进士非常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可能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乃至一个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进士一般百来人,宋仁宗甚至创造过一科点800进士的超级记录。
到明清时期,每科进士固定300人。特殊情况下,比如会试中者家中突发丧事,则被允许直接参加下一届的殿试,本科不再补录缺额。进士授官各时期不同。唐宋时期进士初授官多是八九品。明清时期的进士前三甲称一甲进士及第。状元初授官为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均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年期满另外授予职务。但是从整个明清来看,前三甲官运都不怎么好,最终出将入相者,极少。
第4名至第60名为二甲进士出身,第61名至300名为三甲同进士出身。无论二甲三甲都可参加庶吉士考试,通过者授从七品,入中央各部学习三年,三年后重新分配。事实上,明清宰相尚书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是积累官场人脉、学习行政过程,结识中央政权高级官员的重要通道,也就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对于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会分配去地方各省下担任从七品官职,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职务。三年后多可晋升正七品。但过后就有较大区别,三甲同进士晋升缓慢,到老能够在地方上晋升四品知府都很难。二甲进士则会相对好一点。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古代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刮风下雨咋办?这里告诉你答案
-
一物一故事丨通州区次渠中学马伯言:后母戊鼎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级是如何确定下来的?
-
赵构斩岳飞是因为他们是亲兄弟?
-
弘扬爱国精神赓续光荣传统——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
古埃及人基因不公开?古埃及人和中国人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
中国最伟大的八个工程奇迹,佩服古人的智慧
-
李唐皇室血统之谜 李唐皇室有外野蛮精悍之血?
-
党史日历|9月6日
-
中国养老抵扣税赋简史
-
影响亿万青年,却只活了42岁,他刚刚获得国家致敬
-
毛主席打了生死攸关的一仗,陈毅誉为“最有荣誉之战”
-
嘉峪关92岁抗战老兵刘万才:上门服务真好!
-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公孙胜的“五雷天心正法”是什么来路?
-
婉容死后葬在哪儿?留在延吉监狱中悲惨的度过最后十天
-
李世民后面的皇帝是谁 唐太宗经过玄武门事变得来皇位
-
见义勇为英雄榜——王建良、王敦亮
-
穿越古代,我一个历史学者,眼中的拥有诡异莫测能力的奇人
-
重游国家博物馆
-
彩色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八达岭长城,年久失修不如今天壮观
-
曹操的老婆:曹操的女人为何大多不能善终?一枚伪幸福苦果
-
抗战中他只是一个营长,却率五百人血战四万日军,牺牲后举国悲痛
-
传说中的犼是什么动物 犼的外观形态如何
-
邓稼先因核辐射病危后,杨振宁问他:造出两弹,国家给你多少钱?
-
历史的今天,陈云逝世
-
丐帮是天下第一大帮,少林派是天下第一大门派,二者相比孰强孰弱?
-
江南四大才子是谁 江南四大才子历史原型
-
刘备之死真相:竟然是郁郁而终
-
党史百年天天读|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