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哪个考中难度更大?
有人问,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秀才
秀才不能当官。也不会去当官,因为秀才必须努力去考举人,才能有士的身份。以下以科举定型的明清时期为例。蒙生(读过书的人,有地方村、里长做保)通过县级考试为童生。童生参加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通过为生员,也就是通常称呼的秀才。每两年大约产生2.5万秀才,而全国读过书的人大约三四百万,可见秀才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也就被称呼为读书人(不是读过书),见地方官不跪,口称学生。可被推荐去担任富贵人家的幕僚,师爷,掌柜。在地方上有一些话语权。而国家政权每年会支持秀才部分钱粮,等于资助你继续求学。但秀才需要每年参加县考,通过者才能参加举人考试。
第二:举人
每三年秋季,国家在各省首府举办乡试,秀才和县学、国子监学生可参加,中者就是举人。举人是士,享有税务全免待遇。所以中举之后很多小农小商会献上财产,请求托庇。由于秀才基本都会拼命考举人,而每三年只产生大约3000名举人,录取率一般都是低于千分之五,远比进士录取率的百分之一要低,所以明清时期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中举非常难。所以,举人通常考两三次就不会再去参加京城礼部考试,转而发展家族业务。或者給高级官员担任幕僚,为今后出仕积累人脉。举人已经可以出仕,得到推荐,经各省布政史、按察使审核担任本省从九品以上正式官员比如税目,司库,巡检等职务。如果名气大,背景强,则可能得到县教喻等八品职务。但是举人的晋升很慢。到老运气好也就六品,能够因功晋升五品都是祖坟冒烟。毕竟如左宗棠这样得到军功的举人并不多。
第三:贡士
贡士在唐宋时期相当于明清的举人。明清时期的贡士指会试通过者的300人,但随即就会参加殿试。殿试通常不黜贡士,所以贡士99.99%都是进士,这就不单独说了。
第四:进士
头年乡试结束,举人第二年二月进京城参加礼部考试,称为会试。会试中者三百参加殿试。前十名之外顺序大体不会发生变化,统称进士。但唐代进士非常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可能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乃至一个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进士一般百来人,宋仁宗甚至创造过一科点800进士的超级记录。
到明清时期,每科进士固定300人。特殊情况下,比如会试中者家中突发丧事,则被允许直接参加下一届的殿试,本科不再补录缺额。进士授官各时期不同。唐宋时期进士初授官多是八九品。明清时期的进士前三甲称一甲进士及第。状元初授官为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均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年期满另外授予职务。但是从整个明清来看,前三甲官运都不怎么好,最终出将入相者,极少。
第4名至第60名为二甲进士出身,第61名至300名为三甲同进士出身。无论二甲三甲都可参加庶吉士考试,通过者授从七品,入中央各部学习三年,三年后重新分配。事实上,明清宰相尚书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是积累官场人脉、学习行政过程,结识中央政权高级官员的重要通道,也就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对于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会分配去地方各省下担任从七品官职,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职务。三年后多可晋升正七品。但过后就有较大区别,三甲同进士晋升缓慢,到老能够在地方上晋升四品知府都很难。二甲进士则会相对好一点。
相关文章
-
宋仁宗狸猫换太子事件揭秘 狸猫换太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
曹雪芹的家庭真的和满清皇家关系亲密吗?
-
八国联军分别是哪些国家 八国联军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
中国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区占了40%!
-
宋仁宗四个公主是谁 这些公主结果怎么样下场如何
-
陈布雷"尸谏"蒋介石自杀之谜 如何向周恩来"托孤"?
-
三星堆何以让人称绝
-
元上都:金色的荒城
-
武则天陵墓里埋藏了什么?这位考古学家用“石破天惊”来形容
-
自古红颜多薄命,四大美人是例证
-
泡汤加健身清明节古代也是健康节
-
博妮塔龙:阿根廷大型食草恐龙(长9米/8000万年前)
-
小型植食镰刀龙:二连龙 长达4米(拥有巨大指爪)
-
那些自谋出路的知识分子
-
修长城的砖用羊驮上去的?别再信谣传谣,史记同样有误
-
许世友说:“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
-
【家风家训】中国历史上的“宰相村”,培养59位宰相,关键在于这16字家训!
-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谁的主意:孙权(并不是为了借箭)
-
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
-
狐狸的前尘往事:从图腾到祥瑞,再至妖化后又成了人们的信仰
-
看完电影《血战台儿庄》蒋经国流泪了:没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是哪九子
-
倒计时3天!热血重铸太和殿铜狮,六百年青铜制造工艺重现!
-
“一代做官九代绝,一家发财九家贫”和珅难逃其中,揭开面纱真相
-
红军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
-
金沙江龙:中国大型植食性恐龙(长11-13米/1.75亿年前)
-
中国古代冷兵器不胜枚举,哪些兵器才是最厉害的?
-
古代《诗经》中是如何描述山西的?
-
伟大的事业在思想的光芒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