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丨唐代西域的饺子与馄饨
许多中国人有除夕晚上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历史悠久,传说众多。其一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看到许多百姓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目睹此景,非常难过,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就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包在面皮里,捏成人的耳朵状,放进锅里煮熟,分发给穷困的病人。
张仲景关爱病人,大年三十还在为患者送医送药。为了纪念他,后人在喜迎新年的同时,除夕夜按照“娇耳”的样子制作面食,大年初一早上煮了来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由此形成了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另外一个称呼为“扁食”,据说这个词在宋代就已出现,是饺子传到北方草原后,蒙古族对它的称谓。因蒙古族性情豪放,饺子也被包得馅多皮厚。后来,蒙古族把饺子带到了世界许多地方,当时的俄罗斯人、哈萨克人、朝鲜人都会包饺子。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饺子
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叫刘若愚的太监撰写了《酌中志》一书,书中介绍了很多宫廷习俗:“初一日正旦日,五更即起,焚香发炮。饮食椒柏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这一记载表明,在明代就有了在饺子里藏钱的习俗,谁吃了这个藏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这个人在新的一年会大吉大利。
饺子在新疆的流传历史也十分悠久。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里发现了饺子。饺子长约5 厘米、宽1.5 厘米,保存得比较完好。这些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相同,只是小了一些。
至今,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依然称饺子为“扁食”,而生活在新疆喀什、和田等地的维吾尔族称饺子为“居娃娃”。
馄饨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维吾尔族称为馄饨“曲曲儿”,里面的馅以羊肉和洋葱为主,此外还有苜蓿馅和红苋菜馅等,都非常好吃。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馄饨
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馄饨的历史更为悠久。《庄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世界开天辟地之前,有一个混沌的大神,他的相貌和人不一样,没有眼耳口鼻七窍,整个人就是一团大肉球。后来,有两位代表时间和空间的神给混沌凿开了七窍,世界出现万物,并且变得丰富多彩。学者叶舒宪认为,吃馄饨的礼俗与道家的创世神话密切相关。据《食物志》记载:“馄饨,或作浑沌”;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浑屯”。依据造字的规则,“混沌”是食物类,后来改换了偏旁就成了“馄饨”。
早在唐朝,新疆吐鲁番人就已经吃上香喷喷的馄饨了。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了几个馄饨,质地为小麦面,长约3厘米、宽1.9厘米,虽然它们看上去很陈旧,但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迄今最古老的馄饨实物。
饺子、馄饨等具有浓郁中原汉文化特色的食品出现在新疆古墓中,反映了古代中原饮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相关文章
-
李白为什么爱喝酒?
-
毛泽东的六大经典“军事名言”
-
狼鼻龙:南非小型植食恐龙(体长仅2米/长有犬齿)
-
揭秘:解放战争中,十大王牌纵队司令员,后来都是什么军衔!
-
1937年的一次遇袭案,为何让周恩来记了一辈子
-
蒙古大军血洗巴格达事件 血洗巴格达历史事件的影响
-
周恩来多次检讨南昌起义失败原因 赞扬战友们的功劳
-
趣说“元旦”:春节、阳历年傻傻分不清楚
-
夏侯轻衣污图怎么样的图 夏侯轻衣污图描绘了什么画面
-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源自三国志,主人公为吕蒙
-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
南海王墓真的存在吗 历史上的南海王墓是什么样的
-
灭掉大唐的后梁太祖朱温,小时候套路跟朱元璋一样
-
今日三语|既然后退也会花力气,为什么不用来前进
-
诸葛亮的岳父为啥要放蜀汉死敌陆逊一条生路
-
敌一万人包围100个红军,却让他们跑了!老乡遇敌兵,故意问了一句话
-
中国最“真实”的寺庙,14座佛像全是高僧肉身,常发生一件怪事
-
李隆基之死缘由 唐玄宗李隆基是怎么死的?
-
百年的相遇
-
唐宫悬案:只当了八个月皇帝的死因,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
党的女儿|沈安娜: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无名英雄
-
古代最肮脏的陋习,专用来欺负年轻寡妇,放到现代也要被人谴责
-
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 朱元璋的残暴刑罚
-
梁思成为什么会娶林洙?林洙不离不弃(晚年有精神伴侣)
-
芒康龙:西藏中型植食恐龙(长5米/化石破碎稀少)
-
建党百年专栏·”追寻革命足迹,聆听红色回忆”丨《海河之北》有声刊31期丨红色文物:《周恩来旅欧期间使用的公文包》
-
怀逸法师:在人们心中树起“英雄纪念碑”
-
宋江手下的五虎将是指
-
周恩来对邓小平做最后的“政治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