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调整,“陈涉”没走
来源标题:教材调整,“陈涉”没走
与朋友聊及高中毕业时的临别赠言,几乎一致认为,当年有两句话入选频率最高:“苟富贵,勿相忘”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两句话都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都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叫陈涉的人讲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经过了司马迁的语言再造和境界提升。高考多年之后,大部分人或许已记不清全部原文,但这两句话总能脱口而出。这就是《史记》的魅力所在,是汉语的张力体现,更是因为符合了青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
不过,这篇长期入选人教社语文教材的经典文章,已从初中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除。与之前“将文天祥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教材删除鲁迅文章”等谣言相比,这次不是传言,而是事实。教材事大,引发舆论关切。
为什么删掉?人教社的回应说明了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因为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详细介绍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并引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说,人教社通盘考虑了各学科关系,系统筹划教材内容,而网上有些议论多是无端揣测借题发挥。人教社调整的目的本来很简单,由于事先未加说明,网友不明就里,所以才有种种猜测,乃至出现谣言。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取得新成就,特别是对教育的使命和规律的深化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必须看到的是,教材调整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极其严肃的大事。不是哪个领导“拍拍脑袋”就能说了算,也不是某个专家“个人意见”就能左右,更非“是好菜就能往篮子里捡”。具体到语文,思想立意、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等角度都得考虑;现代古代、中国外国的作品都得有;诗词歌赋、小说杂文等体裁都要尽量体现,即便古文也要既注重经典性又兼顾多样性。借用人教社对当时鲁迅先生《风筝》被删的回复中“调整并不是删除,而是将其安排在最适合教学的地方”的逻辑,可以就不选《陈涉世家》一事说,“删除不是其不好,而是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史记》中《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确实也是上上之选。
透过有关教材修改的争论,可见社会关注的非同一般。相关机构及时回应,以事实回击谣言或奇谈怪论,值得称道,但每次都是“跟在舆论后面跑”并非上策。所谓未雨绸缪,不妨每次修改时,把修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修改等等先行告诉公众,毕竟教材虽是“一家之选”,也需要达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相关文章
-
梁思成为什么会娶林洙?林洙不离不弃(晚年有精神伴侣)
-
古时候皇帝的生理启蒙“女官”,教完皇帝之后,最后结局如何
-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丨广西灌阳上千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
-
芈华历史人物简介:公子扶苏的生母(《大秦赋》中角色)
-
梁思成简介: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启超长子)
-
蚩尤到底是谁?为何黄帝要将他赶尽杀绝?学者:换作是你也忍不了
-
元朝为什么能征服西藏
-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
《十七史商榷校证》:三十年磨一书
-
我国汉唐时期西域栽培水稻疏议
-
蒋介石眼中唯一能跟孙中山相提并论的是民国奇人张静江
-
“剑南春”酒名的来历
-
国葬第一人蔡锷:与小凤仙的真实关系并不亲密
-
此人建一国只存在一年,兵败后被杀身首异处,五个儿子全都被煮死
-
哀悼|102岁开国少将方槐辞世
-
古代枪上为什么要绑红缨?并不是为了美观,真实原因让人后背发凉
-
妻子为国捐躯,丈夫只能嚎啕大哭守节三年,后成开国大将
-
7旬民间实战高手告诉你如何“入身”
-
屈原为何跳江 屈原跳江与楚怀王有关吗
-
敦煌石窟古代“寒衣节”:设火炉吃汤面 烧衣寄哀思
-
日本东芝事件:35亿卖给苏联4台机床,却害了美国海军
-
考究:阖闾是怎么死的?纵观史上那些“二”的战术
-
“全真七子”丘处机和崂山的不解之缘
-
将军睡千年:将军的战袍由山川而制,足够凝重庄严
-
党史百年天天读·7月31日
-
史上最牛的官员,一人担任6个国家的丞相,最后却被车裂而死
-
三国最后谁统一天下:司马家族(魏国国力强盛)
-
李唐皇室血统之谜 李唐皇室有外野蛮精悍之血?
-
元旦快乐!《山海经》中的痔疮克星,异兽虎蛟,史上最早的痔疮治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