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调整,“陈涉”没走
来源标题:教材调整,“陈涉”没走
与朋友聊及高中毕业时的临别赠言,几乎一致认为,当年有两句话入选频率最高:“苟富贵,勿相忘”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两句话都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都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叫陈涉的人讲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经过了司马迁的语言再造和境界提升。高考多年之后,大部分人或许已记不清全部原文,但这两句话总能脱口而出。这就是《史记》的魅力所在,是汉语的张力体现,更是因为符合了青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
不过,这篇长期入选人教社语文教材的经典文章,已从初中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除。与之前“将文天祥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教材删除鲁迅文章”等谣言相比,这次不是传言,而是事实。教材事大,引发舆论关切。
为什么删掉?人教社的回应说明了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因为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详细介绍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并引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说,人教社通盘考虑了各学科关系,系统筹划教材内容,而网上有些议论多是无端揣测借题发挥。人教社调整的目的本来很简单,由于事先未加说明,网友不明就里,所以才有种种猜测,乃至出现谣言。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取得新成就,特别是对教育的使命和规律的深化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必须看到的是,教材调整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极其严肃的大事。不是哪个领导“拍拍脑袋”就能说了算,也不是某个专家“个人意见”就能左右,更非“是好菜就能往篮子里捡”。具体到语文,思想立意、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等角度都得考虑;现代古代、中国外国的作品都得有;诗词歌赋、小说杂文等体裁都要尽量体现,即便古文也要既注重经典性又兼顾多样性。借用人教社对当时鲁迅先生《风筝》被删的回复中“调整并不是删除,而是将其安排在最适合教学的地方”的逻辑,可以就不选《陈涉世家》一事说,“删除不是其不好,而是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史记》中《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确实也是上上之选。
透过有关教材修改的争论,可见社会关注的非同一般。相关机构及时回应,以事实回击谣言或奇谈怪论,值得称道,但每次都是“跟在舆论后面跑”并非上策。所谓未雨绸缪,不妨每次修改时,把修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修改等等先行告诉公众,毕竟教材虽是“一家之选”,也需要达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相关文章
-
老祖宗的忠告:“喂狗别喂饱”是什么意思?其实后半句才是重点
-
元朝为什么能征服西藏
-
秦国历代国君及姓名 秦国历代帝王一览表(值得收藏)
-
杨开慧书信1982年被发现,她对丈夫毛泽东这样说:我要吻他一百遍
-
唐玄宗为何独宠杨贵妃:杨贵妃如何征服唐玄宗的
-
【每日一句】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
-
暹罗暴龙:泰国大型食肉恐龙(长6.5米/距今1.3亿年前)
-
小盗龙: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长0.56米/辽宁食肉恐龙)
-
国家珍贵古籍《洪武南藏》重修出版
-
中国古代帝王佛道渊源研究
-
三国兵器排名前五名 方天画戟是三国时期吕布的武器
-
大盗龙:南美顶级肉食恐龙(光是镰刀爪就长35厘米)
-
通房丫鬟的悲惨命运
-
金盆洗手,想说再见不容易
-
陈赓王牌团两个月内牺牲两主官,上下同仇敌忾,七分钟破城!
-
武侠小说中的神器是否真实存在过
-
楚庄王为何能称霸天下?庄王问卦的故事
-
成吉思汗孙子蒙哥真身葬何处?目标直接华蓥山宝鼎
-
林彪救过这位开国少将一命,这位少将也救过林彪一命
-
伴公主如伴虎!古代驸马出轨被这样对待
-
为什么男人后来都不哄你了?
-
唐僧出家的原因 唐僧祭母泉水退让的传说
-
他武艺低微、相貌丑陋,梁山排名垫底,却意外为宋江报了雪仇!
-
西安事变后,毛主席曾给张学良一封密信,内容影响整个中国
-
唐代竟然就有圣诞节?而且还放三天假!
-
秘书范若愚:周恩来和毛泽东整风以前不是"风雨同舟"?
-
当过男宠的皇帝:慕容冲(古代最帅的皇帝)
-
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的一位爆破英雄,后当成都军区司令员,授上将
-
中国明朝时期,地球发生一场冰河巨灾,历史专家称灾难或将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