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俘虏到英雄,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
1947年7月11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爱国英雄王克勤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刘伯承司令员痛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
随后,邓小平发去唁电,称赞他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
王克勤是谁,为何受刘邓如此关注呢?
从俘虏到人民英雄
王克勤,1920年出生在安徽阜阳一个贫苦的家庭。
年少时父亲因地租太高与地主争吵了几句,被打成重伤,生活艰难。
刚满13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留下母亲和一个弟弟。自此,母子三人只好靠乞讨度日。
1937年,村里来抓壮丁。王克勤被保长绑住,送到国民党军队中当了壮丁,后来因担心孤苦伶仃的母亲和弟弟,三次出逃三次被抓回,不幸的是在母亲和弟弟在一次外出乞讨后再无音讯。
1945年国民党三十军、四十军、新八军在马法武、高树勋带领下与刘邓大军在邯郸发起决战。在集中6万精兵的优势下攻打下,国民党溃不成军,人民解放军一举歼俘1.7万人,取得了邯郸战役的胜利。
正是在邯郸战役中,王克勤被俘,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就去留问题一一征询了被俘者的意见时,王克勤选择了留下。
举目无亲的王克勤早没了家,部队就是他的家!
早年,国军部队中王克勤因为“英勇善战”曾获得“青天百日”勋章。
当时缴获的国军枪械要比共产党用的先进许多,俘虏王克勤原来在国民党的王牌三十军,因此十分熟悉各种枪械使用方法。
于是,训练其他同志使用枪械的任务,就被指派给了王克勤。
1946年,陇海战役打响,王克勤也积极参战了,这是他被俘后打的第一次战役。在此之前,王克勤曾听过一些谣言,说解放军会将抓过来的俘虏当成炮灰,送到战场第一线。
上战场之前,他心里还是十分忐忑的。
可冲锋号吹响的时,他傻眼了,共产党的党员干部率先冲锋最前线。第一波冲锋完成后,连长和指导员作为第二批冲锋,毫不犹豫的冲在了最前面!
领导们事先士卒,让王克勤大为震撼,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解放军装备处于劣势却经常能打胜仗。
认识到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不善表达的王克勤,发誓一定要好好干。战斗中,他突然抱起机枪,大喊道:“冲啊!”
听到呼声,战士们纷纷在战壕中爬起,向敌人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战斗结束后,他的英勇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意表扬了他,他却红着眼说:“我对不起开始冲锋时那些伤亡的同志。”
解放军的军队里,他作战十分勇猛,不到2年,就立下了战功9次,歼敌232人,俘敌14名,缴枪8支。先后获得战斗英雄、模范党员、爱兵模范、爱民模范、一级杀敌英雄等光荣称号,正式升为班长。
“三大互助”与群众路线
被提拔后,王克勤很快面临了新的挑战:解放战争时,班里的成分十分复杂。有解放军的老战士,才入伍的新同志和与他一样被解放的国民军。
成分复杂,使班中人心不齐!
面对困境,王克勤发扬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用“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格言,教育大家搞好团结,并组织起两个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简称“三大互助”。
思想互助:开展以诉苦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技术互助: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严格经行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生活互助:同志之间互相帮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全班实行“三大互助”后,老战士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被解放的战士既受到了教育,又发挥了技术特长;解放区入伍的新兵宣传解放区的新气象,又很快从老骨干和解放战士那儿学到军事技术。
“三大互助”带兵方法使班里每位战士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每人的不足和短处又能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得到克服和弥补,对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很大作用。
有进步意义的“三大互助”一出,很快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就连《人民日报》都发表社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很快王克勤的带兵经验在全军推广,甚至还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除了首创“三大互助”,王克勤还立足于走群众路线,他非常重视密切与群众的关系,还经常教育战士说:“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应该像尊重父母那样尊重和爱护人民。”哪怕在战斗之余,还时刻不忘人民群众。
1946年10月初,一次战斗空隙中,他发现阵地后的一个村庄烟雾弥漫,就立即带领战士前去查看。进村后,王克勤听到一座燃烧着的屋子里有呼救声,便不顾危险冲了进去,把一位烧伤的妇女背出来。为了救人,他的头发烧焦了,脸也烧伤了。
可他救出了一个生命,成全了一个家庭,很快感动了一个村庄。
还有一次,部队宿营毕庄,王克勤排被安排到一个老大娘家住宿。他告诉大家说:“山东老乡忌讳当兵的进家,在老乡没有弄清我们身份时,暂不要进屋。”
说完,他带头把背包放下,给大娘挑水、扫地、盖高粱垛,晚上就在房檐下宿营。
夜里,老大娘被雨声惊醒,出来盖高粱时,发现散落的高粱已经被垛好了,战士们却都在房檐下宿营。
老大娘十分感动:“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好兵,快进屋,一个也不许在外淋着。”
第二天出发时,老大娘还拉着王克勤的手,硬把4个鸡蛋塞在王克勤口袋里,再三叮咛:“孩子,不要忘了俺,这是毕庄,俺姓毕,大娘毕生都忘不了你们,打了胜仗捎个信来,下次来了还住俺家。”
总之,王克勤的军队到哪,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宗旨,把党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中去。
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
1947年6月30日,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晋冀鲁豫野战军挥戈南下,横渡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国民党为了挽回败局,慌忙从江西调来第六十三师一五旅4000余人驻守定陶,妄图阻击我军南进。乘敌立足未稳,我军计划将其全歼,一举攻克定陶。
王克勤得悉后,带病向连长请缨,要求承担一线突击任务。被批准后,王克勤随即投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
7月10日下午7时,王克勤带着全排出发,每人提着一篮子手榴弹,在城北门的堑壕里隐蔽下来。
8时整,攻城战斗打响了。我军向城头碉堡工事发起猛烈轰击,城墙霎时被烟尘吞没。城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王克勤大喊一声“冲啊”,一跃窜出堑壕,带领一班战士,冒着密集的子弹,跨鹿砦,越战沟,一口气冲到城墙缺口下。
趁着浓烟弥漫,王克勤第一个登上云梯。就在这时,敌人射来的一颗炮弹在云梯旁爆炸,弹片炸伤了他的左肋,王克勤从云梯上摔下来。他忍着剧痛,厉声命令:“不要管我,赶快登城!”
三班战士登上云梯,冲上了城墙。全排战士奋勇当先,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向城内奔去。11日凌晨,定陶守敌全部被歼,五星红旗在城楼上飘扬,我军大胜。
战斗结束后,王克勤躺在救护所里,医生说他是动脉负伤,摇了摇头走出救护所。
随军记者胡军闻讯赶来,他握着王克勤的手:“克勤同志!克勤同志!”
王克勤微微点头,嘴唇颤抖:“请你转告同志们,要团结,要互助,好好打老蒋,为民立新功....”
胡政紧握王克勤的手:“我一定带到”。
听完这句话,年仅27岁的王克勤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947年7月18日,王克勤的追悼会在定陶北门举行,旅长肖永银宣读了《进一步开展王克勤运动的决定》号召全军继续学习“三大互助”运动。
不久,王克勤英勇牺牲的消息报到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悲痛到:“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大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江泽民同志为王克勤生前所在连的题词:“尊干爱兵,团结奋进”,这个名字又一次响彻全军、全国。全军上下再一次掀起王克勤运动新高潮。
尽管王克勤同志已经离开了,可他留下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相关文章
-
冯道如何在乱世中多次保全自己,还服侍了四朝十位皇帝?
-
他是氢弹之父 名字曾被列入国家机密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
追忆历史,激发情怀
-
汉高祖刘邦八个儿子的命运 哪个儿子继位了?
-
兰普龙:印度巨型蜥脚恐龙(体长10米/生存于1.9亿年前)
-
靖康之耻: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后怎么死的?
-
王震这一生的五个“最”
-
历代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汉朝人为何将五月初五视作“恶日”?
-
川籍老红军、洪学智将军夫人张文逝世享年103岁
-
宋子文日记揭秘西安事变:蒋介石性命堪忧留遗嘱
-
广西为什么简称“桂”,两广怎么划分?跟这两个城市有关!【930新闻眼】
-
微肿头龙:中国小型恐龙(仅50厘米长/仅鸭子大小)
-
揭秘:古代公务员考试作弊案下场还不如当公公
-
太监为了夺权将一个傻子推上皇位谁知此人成了一代明君
-
金正日17年统治下谜一样的朝鲜:不顾人民死活!
-
甲午遗恨 北洋水师在仁川有歼灭日本海军的绝好机会
-
四大美女个个皆有生理缺陷,杨贵妃的缺陷最可怕,普通人受不了
-
《前行者》谁是卧底?唐贤平最后被策反了吗?
-
故事:遗腹子参军报国,光宗耀祖,总算将自己的父亲迁进了祖坟
-
见识: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
-
带你一起探索古四大美女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其真相让人震惊
-
陕西历任省委书记,你记得几个?
-
历史上什么朝代最长?
-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有一字之差,两者却是天差地别
-
假期佳剧|《上将洪学智》:开国上将的传奇人生
-
送礼是陋习吗?李鸿章送了一次礼,办成一件造福全民的大事
-
班超出使西域有什么影响:加强交流(镇守西域三十年)
-
为什么说胡适是最大的公知:曾受到人们抵制(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