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探秘丨先秦等十六国墓长啥样?原来也流行带天井的“三进院落”
“文博探秘”
“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之西安鼎润新城十六国墓
大揭顶发掘墓室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从去年1月到今年4月的一年多里,在西安航天基地西安鑫苑世家项目(原名“鼎润新城”)范围内,两座十六国时期墓葬(发掘编号为M25、M26)被陆续发掘。虽然属于基本建设中的被动发掘,但在考古界却引发了不小轰动:不仅古墓构造颇具考究价值,许多墓葬建造规制、方法也开创了隋唐时期葬制的先河;里面出土的文物更是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特点。
“十六国墓葬的特点均为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墓道壁流行设置生土台阶,大型墓往往带一长方形天井;墓室平面均呈四方形,攒尖顶或穹隆顶……”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主任辛龙说。
的确,这两座墓葬规模巨大,尤其M25墓道长达60米、深达18米,前、中、后三个墓室,且有壁画,随葬器物丰富,是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
M25墓道(由南向北)
M26墓室
进“三进院落”前须穿过两过洞、两天井
从构造上看,这座M25墓为长斜坡墓道前、中、后三室土洞墓。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为:墓道——第一过洞——第一天井——第二过洞——第二天井——第一甬道——前室——第二甬道——中室——第三甬道——后室。
目前,M25墓的过洞已经做了支护,该墓原开口层位因历史原因已遭破坏,现存的墓道上口可见长度为60米,上口宽8至8.16米,东、西、北三面各置三层生土台阶,每层台面宽约1米。
墓室俯瞰
另外,墓室构造也十分清晰:第一过洞长5.8米,第一天井长5.3米、宽2.2米;第二过洞长6.2米,第二天井长5.2米、宽2.2米。
在第一甬道南端有砖封门,墓室由南向北依次为前、中、后三室组成,其中,有第二、第三甬道相连。第一甬道长3.10米,宽1.28米;前室长3.2米,宽4.5米;第二甬道长3.60米,宽1.2米;中室长3.7米,宽3.8米;第三甬道长4.2米,宽1.2米;后室长2.9米,宽4.2米。墓室深度距现地表18.5米。
“在墓道过洞及第一甬道上方从南向北依次有三处土雕建筑,每一土雕建筑均面阔三间,中间雕版门,两侧各雕有棂窗并涂彩绘,底部台廊上有彩绘装饰,应是模仿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厅堂房屋建筑,象征了"三进院落"。”辛龙说。
发掘天井(利用电葫芦出土)
M25过洞的支护
甬道内出土绿釉陶器或受东晋影响
考古队员还介绍,这三个墓室均为长方形土洞结构,墓室角均有生土雕成的柱础和方形角柱,推测可能是穹窿顶或四角攒尖顶;三个墓室的四壁均有壁画装饰,保存状况较差,可见仪仗图、翼兽图和部分题记。
据了解,该墓葬在发掘之前,曾经多次被盗扰,这一次发掘共出土了文物68件。其中,第一甬道出土武士俑,前室出土合欢帽俑、进贤冠俑、釉陶马、陶马、石器、铁钩,第二甬道出土釉陶罐、釉陶几、釉陶壶、方形釉陶扁壶、陶罐,中室出土釉陶灯碗、铁器、釉陶灯座、银饰、铜钱、铜柿花、金泊饰、骨饰,东南角、西南角的土雕柱础,后室出土十字髻女俑、陶狗、陶猪、陶羊、陶牛、陶鸡、陶井、陶灶、陶碗、铜簪、铜带钩。
墓地出土文物
第二甬道出土的绿釉陶器
“第一甬道出土的武士俑形体较大,推测为镇墓类陶俑;第二甬道出土的绿釉陶器有明显的南方因素,应受到东晋的影响;墓中出土的合欢帽俑、十字髻女俑,都是关中十六国墓葬中的典型器物。”辛龙说。
另外,考古队员回忆,发掘时墓室的顶、四壁已经坍塌,壁画散落在塌土中,后面工作人员对壁画进行分区收集。
辛龙还提到,鼎润新城M25为长斜坡墓道带过洞、天井的三室土洞墓,是目前关中地区发现的墓道最长,深度最深,墓道壁设置生土台阶数量最多,天井数量最多,墓室壁画保存最好的十六国时期墓葬;过洞洞顶的土雕建筑直观的反映了当时建筑形式。
墓地出土文物
前秦、大夏还是北魏?墓葬具体年代仍待考究
M26墓在距M25墓以西的32米处,为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其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甬道、前室、侧室、第二甬道、后室组成,现存墓道长54.4米,东、西、北三面各置三层生土台阶,墓室深度距现地表13.6米。
辛龙说,该墓葬发掘之前也被盗扰过,出土了文物12件。其中,第一甬道出土骑马俑,前室出土九盘连枝灯、陶罐、帐座、铜帐钩、铁帐钩,后室出土铁镜。
后室东南角出土的女侍俑、陶灶、陶井、陶牛、陶猪、陶狗
第三甬道
“这次发现的十六国大墓,是目前发现的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的陵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辛龙说。
据记载,十六国时期是指关中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所统辖,时间从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曜攻占长安至431年北魏太武帝灭夏,共115年。
对于墓葬的具体年代,辛龙透露,从出土器物看,大多数陶俑、动物陶塑与以往发现的前秦墓葬中出土陶俑相似;出土的釉陶马带踏板,与后秦、大夏、北魏初年的陶马相同,但马腿明显较短。
相关文章
-
中国丝绸的外传与早期草原丝路
-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真正结局:回到薛家(金簪雪里埋)
-
远食龙:阿根廷出土的恐龙(体型未知/距今2亿年前)
-
江苏17区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
瞎子阿炳在1950年上吊自杀的内幕……
-
以辛亥觉醒年代 以红色赓续未来
-
独角龙:北美大型角龙科恐龙(长6米/鼻部长独角)
-
世界整体稳定,为何只有穆斯林世界不得安宁?
-
小型驰龙科:胡山足龙 体长只有40厘米(外形酷似鸟类)
-
唐朝是因干旱而灭亡的吗?
-
“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
他谥号同为武侯,更有“功盖诸葛”的称号,何德何能与诸葛亮比
-
红旗漫卷,决战津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中国画《天津解放——会师金汤桥》……
-
侏儒蜥脚恐龙:欧罗巴龙 长期在岛屿生活(体长仅1.7米)
-
学党史||党史天天读(12月8日)
-
《突围》意犹未尽?快来看看原著《人民的财产》解解馋
-
元明智囊刘伯温的悲剧下场
-
信息快递|十堰市档案馆召开《十堰市改革开放口述史(第二辑)》专家评审会
-
汉武帝推崇儒家,创造盛世道家,合理存在春秋战国,为何不能救世
-
敏迷龙:澳洲小型甲龙(长仅2米/背部遍布硬瘤鳞甲)
-
胜利追击,军情突然逆转,敌人包围军部!军长亲自上阵
-
腾冲收复后,国军给日军修了一座墓,埋葬鬼子的方式人人解恨
-
温顿巨龙:澳大利亚最大恐龙之一(长16米/1亿年前)
-
中国第四经济大省,是如何崛起的?
-
小猎龙:北美小型恐龙(长3米/被误认为长有硕大牙齿)
-
程潜:在新中国过得明明白白
-
甲骨文将从隐学变为显学,已经不属于冷门和绝学,不会失传了
-
科举制度: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因一篇文章被后人贬低
-
党史百年天天读·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