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英雄——历史上的共工到底是怎样的
据环境学家们讲:大约在距今一万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们中华大地共遭遇了五次之多的大洪水灾难。最后的一次,是在距今4700——4000年间;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初形成的那段时间。
既如此,就难以避免地要对我们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了。苏秉琦先生就曾宣称,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正是由“治水”所推动的。
大洪水的影响
而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在每一个古老文明之上都留下了各不相同的记忆烙印,沉淀为各民族文化的底层,进而催生了诸民族间各不同的文化特质,又推动着他们走向各不相同的文明发展方向。
在我们中华民族关于大洪水的传说里,就没有那么多细思极恐的场景;反而成为英雄们争相竞技的机遇。他们的故事虽然不尽丰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却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或许这才是我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萌芽的源头吧。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所崇尚的“英雄”,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口,积极去拯救民族命运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不是那些长着大块的肌肉,具有超凡异能的超级英雄。
出自“治水世家”的共工
“共工”是一个氏族的名称,同时也是这个氏族里首领的名字。我们之所以铭记下了这个名字,是因为有一个作为氏族首领的共工,曾因治水的功绩而成为受人敬仰的英雄。至于,我们历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个这样的共工,已经无从考证。可以断定的是,我们将共工称之为“治水世家”,应该并不过分。
当然,称其为“治水世家”也是有典所依的。《左传·昭公十七年》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概是说,共工这个氏族是与水颇有渊源的,以至于他们族中的一切都要以“水”来命名;比如他们的图腾——“蛇”,便是很善水的。《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所提到的,共工“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说法,或许正是共工这个氏族以“蛇”为图腾的习俗的印证吧。
至此又难免更令人联想到,他们以“蛇”为图腾,是否意味着他们这个氏族与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部落之间,也有着某种微妙的渊源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也是值得我们的考古学者们去考证的。
共工治水
我们今天着重要讲的这位治水英雄——共工,大概生活在黄帝到颛顼的时代;这个年代的断定,可以由下文中将要详谈的关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传说得以佐证。
也许正是这位共工的出现,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胜天”的壮举!当洪水来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只能杀猪宰羊送去祭祀祷告;祈求上帝差遣一条小船儿来救命了。而是在共工的带领下,甩开肩膀,忙乎在抗灾第一线了。
传说黄帝、颛顼的时代,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水患;《资治通鉴外纪》中也将共工誉为“三皇”之一。或许我们可以断定:这其中或多或少体现了,共工治水所取得的成就。
据说,是共工首创了“堵”的治水方法;后来才被鲧继承了去。在那个时代, “堵”的治水方法,其实并不像今天的我们想象中那样滑稽可笑。
我们今天一般所听到的关于“堵”和“疏导”的治水方法,都是出自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的是大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式治水,九年过去了都没有多大的功效,舜爷自然要龙心震怒,将他发配到羽山去了,然后再任命禹去接任。禹一上任便认识到,用“堵”的方法去治水是违背了重力学、及物理学法则的,于是改用“疏导”,治水才终于能够成功。
我们自然也想当然的以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多简单呀,用“堵”的方法去治水,简直愚蠢至极了,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事实上,我们难免将治水的问题都想简单了,《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洪水的记载是这样的:当时整个大地都被洪水淹没,放眼处,只有滔天的白浪;即便是从前的小山儿,也都藏到了水面以下;单留下几座大山,孤零零的,勉强探出头来,让逃过水灾的人们有所依傍。怕是即便去疏导,都没地去放水呢。
脑子里一旦想见了这情形,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去笑话古人的愚蠢了。
当然,“堵”也并非那么便宜。在没有挖掘机,和水泥混凝土的年代;单凭木制、骨质、以及贝壳制成的工具,治水的难度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然而共工最终成功了;尽管他到底是怎么去堵的,我们尚无从得知。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共工很懂得用人之道。比如他一手提拔的相柳,就是在那个时代里最有名望的水利专家;他重用的鲧也在他之后,做了舜爷的首席治水大臣;当然他自然也没有忘记,顺便提拔了一下他的儿子句龙。
共工曾与颛顼争夺帝位
在治水的过程里,共工积攒下了很大的名望;以至于,他得势力一时间如日中天;甚至都可以与颛顼争夺帝位了。这则传说是被记录在《淮南子·天文训》里的,书中说,“昔有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其实共工也不过是一个凡人;凡人就免不了要有些臭脾气。功成名就的时候,自然是傲气冲天;待到失败了,又难免要恼羞成怒。
去《史记·夏本纪》中认真梳理一下五帝的谱系,就会发现,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五帝间的“禅让”,其实压根就没有禅出过黄帝子孙的圈子。正如我们今天去讲“德高望重”的时候;也难免要“德高”到权力之中;“望众”到权势之上去。
这就足见共工傲骄的程度了;了解到这些,当他失败后“怒触不周山”的行为,我们就也见怪不怪了。
更何况, “降居若水”的昌意之子——颛顼,会当真不懂治水吗?更或者说,荫袭着黄帝的“大德”,会得不来“众望”吗?这恐怕是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怕是共工治水时常年裹了两脚泥的缘故,最终竟没整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的失败是早就注定了的!
失败后的共工确实也没令我们失望,恼羞成怒后,便有了“怒而触不周山”的传说。至此,关于共工的故事倒也完备了。
那么共工所触的“不周山”,当真的是一座山吗?或许更有可能是他治水时所铸就的堤坝吧。不然在尧舜的时代,怎么突然之间又再次大洪水泛滥了呢?
另有一种传说,也流行甚广,讲共工争帝不成,一怒而“开闸放水”。这个故事,讲得可就够直白了。
或许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共工。一个治水的英雄,又是另一次水患的元凶。
相关文章
-
1949年开国大将推辞任命,主席说了一句话,后来他一干就是三十年
-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揭秘 红楼梦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
马扎尔龙:欧洲侏儒蜥脚类恐龙(长6米/生于独立岛屿)
-
袁sir:任何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离不开它的历史传统
-
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
-
开心笑话:60年前的一偏僻的小山村里,来了一辆摩托车
-
秦始皇后宫女人为何在史书上没有记载
-
揭秘:“胖美人”杨贵妃是如何迷倒唐玄宗的
-
意外辍学好友,农民工,衣衫褴褛老太,3个人影响罗翔的青铜时代
-
从武庚纪纣王“反天”入手,分析为何首个起义,得不到最终胜利
-
朱门酒肉臭的高岗在仕途上为什么能够一帆风顺
-
古代城门外盖个瓮城,虽小但却有非常大的用处
-
汉孰与我大?历史上的夜郎古国,凭什么敢和汉朝叫板?
-
清朝敬事房是什么地方?为何妃子们又敬又怕,而公公却争着抢着去
-
风神龙:阿根廷食草恐龙(长15米/距今8300万年前)
-
1973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曝光:炼制出了长生药(谣言)
-
雪松龙:美国超巨型恐龙(长15米/鼻部带有明显隆起)
-
《甄嬛传》怪不得皇后多年不孕,你也不看剪秋的头发藏着啥秘密
-
无畏摩罗斯龙:霸王龙的迷你祖先(体长仅3米)
-
超值一游的四川博物馆推荐——绵阳李白纪念馆
-
兄弟二人都是开国少将,哥哥是陕北红军创建人,弟弟是万岁军副军长
-
这才是绝代佳人:能书善画青史留名,名满天下的才子对她从一而终
-
五代十国后面是什么朝代
-
红军军长刘志丹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突遭敌机枪扫射英勇牺牲
-
身教胜于言教,影响力才是关键,从虞舜教人敬老说教育
-
覆盾甲龙类恐龙:雕齿甲龙 背部有厚实鳞甲(肩部带长刺)
-
如果把各省的省会改成古称,哪个最霸气,哪个最有诗意?
-
南宋理宗死后,头颅为何被做成了“骷髅碗”
-
思细极恐的清明上河图,隐藏小细节让人背后发凉(城墙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