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牙日”古人也爱牙,宋代刷牙平民化,明清不刷牙的人会被嘲笑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俗话说"牙好胃口就好",保持一口好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现代人重视口腔卫生,古人也同样重视。在古代,虽然没有牙膏牙刷,但洁牙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1、最早的漱口水:富人用盐水,穷人用茶水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注重牙齿的清洁了。《诗经·卫风·硕人》是一首描写齐国女子庄姜出嫁的诗,其中就用"齿如瓠犀"描写庄姜的牙齿,好似葫芦籽一般洁白,可见当时人们如果没有洁牙的意识,如何保持一口白皙的牙齿呢。
在周朝的礼仪当中,刷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最初的洁牙方法是"漱口法"。《礼记》中记载道:"鸡初鸣,咸盥嗽。"人们发现用盐水漱口有杀菌的功效,但是盐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消费不起,便用茶水替代,可以说是最早的"漱口水"了。
秦汉以后,随着食物的丰富,单纯的漱口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便出现了快速高效的"手指刷牙法",真的是难以形容呀。
"牙签"比"牙刷"出现时间要早。西晋时期,陆云在致其兄的书信里写道:"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剔牙的牙签在当时被当作贵重礼物赠送。
2、刷牙的习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杨柳枝配合牙粉更干净
在佛教中,俗家人皈依三宝时,需要经过三个基本的洁身过程:刷牙、剃发、沐浴,因此有人认为,刷牙的习惯极可能是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
现存古人最早的刷牙图是敦煌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一和尚蹲在地上,一手拿着水瓶,一手正在用手指刷牙。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道,印度的佛教徒每天早晚都会用无花果树的树枝刷牙。于是用树枝刷牙的习惯就一同传入了中国。只是刷牙的工具不是印度的无花果树,而是广泛种植的杨柳树枝。之后,"晨嚼齿木"就成为了刷牙的新方式。
配合杨柳枝刷牙的还有牙粉,唐代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录了中药牙粉的秘方:"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捣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沾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真正的牙刷出土于辽代契丹贵族墓,两支牙刷虽然仅剩骨质刷柄,但能看出两排细小的孔,一定是固定刷毛的,这时候的牙刷和现代的牙刷已经非常接近了。
3、宋朝刷牙更加流行和平民化,明清不刷牙的人会被嘲笑
到了宋朝,用牙刷刷牙已不再是贵族专享,而是普通百姓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个日常生活习惯了。而且南宋《梦梁录》中写了临安城中的著名牙刷铺,比如"傅官人刷牙铺",牙刷成为日常百货小商店里的必备商品。
牙刷的材质也更加多元化:木、竹骨、角,价格也愈加低廉,平易近人。宋代还出现了牙膏,用茯苓等中药材熬制成的膏状体,配合牙刷一起清洁。古书中记载的牙膏配方也多种多样,苏轼制作的牙膏选用松脂和茯苓,沈括则用苦参制作牙膏。
明清时期,刷牙越来越讲究,而且不刷牙的人还会被嘲笑。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民歌集《黄山谜》中收录了一首《黄莺儿·村妓》,说:"这娇娃,吴城香刷,从未溅君牙。"嘲讽不会刷牙的村妓。
看完古代牙刷的进化史,是不是对古人的智慧更加佩服?要知道,我国的牙刷可比国外出现时间早好几百年呢!
不仅在爱牙日要提醒自己保护牙齿,每天都要至少刷牙两次,饭后漱口哦!这样才能"吃嘛嘛香"鸭~~~
相关文章
-
北宋名妓李师师怎么死的?是因病去世还是被金军杀害
-
宋仁宗张贵妃的爱情故事 宋仁宗张贵妃关系如何
-
元朝为什么能征服西藏
-
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
-
党史小故事|“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田忌赛马后,田忌和孙膑最终是什么结局?老师没有告诉我们!
-
古代男子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唐朝鼓励寡妇再嫁,宋朝的方式最有效
-
成吉思汗从小怕一畜牲,铁木真定亲时,父亲特意再三叮嘱此事
-
他出身川军,后却成为老蒋智囊,曾为老蒋控制四川立下汗马功劳
-
古代时期的官员被抄家后,其家人为什么是最惨的
-
古代靠什么采暖
-
南极龙:阿根廷超巨型恐龙(长30米/脖子长度可达14米)
-
历史上真有穿越者?他就曾被怀疑是穿越者,现今仍受到他的影响
-
古代闹饥荒,灾民为何宁可啃树皮,也不愿上山打猎,下河捉鱼呢?
-
隋炀帝杨广怎么死的?一代帝王死后居然如此凄惨
-
他因误杀战友险被枪毙,后多次为红军殿后,号称我军“铁屁股”
-
【专题】程开甲:核弹铸盾
-
清军北京八倍兵力对八国联军为何会失败
-
《天龙八部》“南慕容” 原型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
-
被杨国忠“突击提拔”,连救李白杜甫,他更是大唐的“救国宰相”
-
美媒:为何古代中国人在打仗时表现很业余?中国网友回答很解气
-
民国军阀主要将领和地盘详细资料:各系军阀实力
-
古代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网友:擦得屁股疼
-
辽代18岁公主突然病逝,原因成谜,与舅舅合葬墓让人猜测种种
-
他是十大帅中最低调的一位,出身山西后又解放山西,堪称圆满
-
靖康之耻公主为什么肛裂而死?受尽凌辱而亡(成为床上俘虏)
-
“曾门四弟子”分别是什么人?
-
南京第一神秘古墓,500年从不长草,专家:与越南神秘太监有关
-
致敬英雄、传承精神······又是一年清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