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东汉刘强主动辞去太子之位 刘强是怎么死的?

光武帝刘秀一共有十一个儿子,郭皇后郭圣通生了五个,光烈皇后阴丽华生了五个,许美人生了一个,东海王刘强是长子,郭圣通所生。建武二年,刘秀在战场上打得不错,势力越来越大,刘秀的原配夫人阴丽华也来了,经过反复权衡,由阴丽华提出辞让,然后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刘强为太子。

郭圣通就得说有点压不住啊!她敢作敢为,但有点神经质,当初她见到刘秀,知道这就是在昆阳消灭王莽四十二万大军的英雄,当晚就嫁给了刘秀,现在异常美丽的阴丽华来了,她开始怀疑刘秀对她的爱情。要知道此时全国尚未统一,刘秀的工作非常繁忙,也不得不腾出时间安抚这位烈女,刘秀焦头烂额。十六年后,急躁暴烈的郭圣通废后,阴柔婉转的阴丽华上台。连刘秀自己都说这不是什么好事,不许群臣上寿称庆。

刘秀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孩子们的要求更严格,结果孩子们都很害怕刘秀,不论是郭圣通所生,还是阴丽华所生,孩子们多少都有点神经质。刘强年龄最大,和刘秀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刘强的惶恐不安也最严重。

郭圣通废后后,刘强认为自己这个太子也快到头了,从一些宰辅大臣口中得到的也是相同的信息,刘强提出辞去太子之位。刘秀做事愿意有理有据,郭皇后废后这事就有点说不清,现在刘强仅仅是因为母亲的原因辞太子,刘秀怎么想也说不过去,结果这事拖延了好几年,这事实上更加剧了刘强的担惊受怕。

东汉刘强主动辞去太子之位 刘强是怎么死的?

现在看来,刘强辞太子是对的。帝王之位,九五之尊,表面荣光,其实高处不胜寒,要求有强大的自信,坚信自己就是历史的选择。刘强当然没有这样的自信,那么就需要母后从后面撑腰,娘儿两个一表一里,形成权力的梯度,分散了心灵的压力。既然神经质的郭圣通不适合日后当皇太后,那么刘强这个日后的皇帝也就不行了。为大汉江山着想,为天下万民着想,为刘氏宗族着想,刘强辞职是对的。笔者能想的到,光武帝肯定能够想的到,他只是需要找一个适当的时机,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光武帝身体一贯很好,但此时他出现了风眩的症状,他认为不能再等了。建武十九年,刘强废太子,转封东海王,刘强一颗心放肚子里了,刘秀一直认为这件事做得不太好。刘强比较踏实地过了十年,生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建武二十八年,刘强离开洛阳,去了自己的封国。刘秀认为刘强废太子不因己过,就把鲁郡也算作了刘强的封地,加上东海郡一共是二十九县,相当于其他诸侯王的两倍,刘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曲阜。

这是刘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原来鲁恭王曾经大兴土木,建造了灵光殿,非常壮丽,刘强就住在这里,山高皇帝远,自己说了算。他上书光武帝要退还东海,只保留鲁郡就可以了。光武帝不许,然后把他的奏折给大臣们传阅。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派他的亲信宋均来当东海相,掌握东海的全部权力,同时监督东海王刘强的动向。光武帝的死,对刘强来说,天塌了。刘强心很细,对别人的心理很有感觉,他深知汉明帝没心胸没气量,是个不定期发作的疯子,自己是前太子,是最没有用的人,又是最具威胁的人,与其让别人罗织罪名砍掉自己的脑袋,还不如自己主动点先走一步呢。

刘强顿时感到胸闷气短,按照心理学原理,任何疾病,包括车祸,都是心理疾病,都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汉明帝永平元年,刘强病重。汉明帝当然还要表现出兄弟之情,他派来了医生,送来了药品,同时让刘强的几个同胞弟弟来到鲁郡。

临终前,刘强给汉明帝写了一个奏折,可谓面面俱到,可谓极尽委婉。"臣伏惟厚恩,不知所言。臣内自省视,气力羸劣,日夜浸困,终不复望见阙庭,奉承帷幄,孤负重恩,衔恨黄泉。身既夭命孤弱,复为皇太后、陛下忧虑,诚悲诚惭。"他明确指出,儿子刘政是个小人,不应该享受大国,"诚愿还东海郡。"最后说:"今天下新罹大忧,惟陛下加供养皇太后,数进御餐。臣彊困劣,言不能尽意。愿并谢诸王,不意永不复相见也。"

东汉刘强主动辞去太子之位 刘强是怎么死的?

对东汉政权来说,刘强的死和刘强辞太子一样重要,刘强辞太子避免了东汉权力结构的内在矛盾,刘强的死避免了皇室家族的骨肉相残。从刘强最后的绝命上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强对天下大势一清二楚,对皇太后在政权中的地位心知肚明,他对儿子刘政的叙述后来被证明是先见之明。汉明帝刘庄是个做事的人,东海王刘强是个做人的人。

不管有什么具体原因,刘强之死和刘强辞太子都是从整体大局出发、都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做出的决定,刘强才是为东汉政权做出重大贡献和重大牺牲的人。光武帝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初他拿着刘强的奏折给大臣们传阅的时候,"深嘉叹之",连打败王莽四十二万大军的时候,他都没有这样的表情。

如果东海王刘强继承皇位,皇帝比较仁柔,但太后比较暴躁;如果汉明帝刘庄继承皇位,皇帝比较暴躁,但太后比较仁柔,还是应该选择后者,光武帝并没有选错。至于废太子的命运,宝玉、黛玉、小玉、红玉、妙玉-;-;,连贾宝玉都感叹:"怎么那么多玉(余)?"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