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动不动就千杯不醉,到底是真是假?了解完这些你也可以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剧情。某位大侠在酒桌上肆意狂笑,端起酒坛子就直接开喝,并且叫着自己是千杯不醉。看到这样的情景,再想想自己的酒量,是不是觉得简直弱爆了。那么古人的千杯不醉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是怎么做到的?别急,了解了这些,你比他们更能喝。
衡量一个人能不能喝,其实主要是看他喝的酒是多少度。比如说我喝个三四瓶果酒,你喝半斤白酒,这样比数量是耍赖的,所以度数是很重要的标准。而古人喝酒是个什么度数呢?我们拿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人曹操来举例吧。在三国,那个时期的酿酒方法根据史书记载,就是把高粱和一些其他的粮食放在锅里煮烂,然后加入酒曲发酵。而根据现代的生物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当酒酸的浓度达到百分之二十的时候,这些酵母就不会再发酵。意思就是,当时酿出来的酒,度数最高也就二十度。这还是相当不错的了。
其实不只是在三国时期,在元代之前的朝代,中国的酿酒技术都不发达,酿出来的酒都不会超过二十度。所以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爱喝酒的李白估计喝的也是个十几度的米酒之类的,根本就不能和现代的高浓度酒精作对比。还有武松,在三碗不过冈喝的那个酒,根本就不会醉成那样,一个常年喝酒的人,当时的酒度数那么低,只会喝撑,不会喝醉。
所以在元朝之前,你要是一不小心穿越了,别人叫你喝酒可千万别怕,因为早就见识过高浓度寂酒精的你,根本不用怯场。而到了元代之后,那就和现代几乎是没有差别了。因为在元代的时候,中国从西方引进了蒸馏器,这才将酿酒的工艺又提高了一个档次。这个蒸馏法原理也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加热将酒酸的温度加高,加高之后的酒水就变成了酒汽,通过蒸馏器将这些汽收集起来再进行冷却,冷却之后的酒水度数,最高可以达到60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发明了酱香型、清香型等等类型的美酒。可以说到这个时候,中国的白酒才真正的有了活力。
了解到了今天的知识,再看电视剧的时候可不要再被骗了哦 。
相关文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级是如何确定下来的?
-
党史百年天天读·7月11日
-
是怎样的情怀,让史来贺立志要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
-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更繁华的京城呢?
-
解密孝庄太后不入昭陵
-
杨延昭名声如雷贯耳 杨廷昭并非杨业的第六子?
-
中国最古老书籍三坟真的存在吗 三坟是一本什么书
-
皇太极为何会爱上海兰珠?两人最终结局如何是否圆满
-
读中国历史,这条线索不可不察
-
在这件事上,女人比男人更现实
-
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中华伟人毛泽东!
-
他是十大将中最大一匹黑马,至少有两位比他更有资格,为何选他
-
妻妾争斗,古代男人会站哪边?
-
潮汐龙:埃及超巨型恐龙(长30米/仅大腿就占1.69米)
-
正月为什么叫正月,而很少叫一月?这一时期,中国人一年可以过四次年
-
广是什么广,东是什么东?丨极简广东史
-
为什么华人聚居的地方都叫唐人街,不叫汉人街明人街?
-
奇门遁甲是干什么的:占卜/调兵遣将(一种古老的术数)
-
巨型泰坦恐龙:沉重龙 诞生于白垩纪/体长15-20米
-
李白杜甫巅峰一战,为同一处景点写诗,李白写出七言第一,杜甫呢
-
鲐背之年是指多少岁?九十岁(指老人高寿)
-
周恩来给泰国华侨回信谈抗日战争形势
-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谁的主意:孙权(并不是为了借箭)
-
瓦岗五虎是哪五个?至少有四个版本(罗成属虚构人物)
-
他是二野功劳最大的将领,本是军级干部,丧事却按大军区级办理
-
杨业北征兵败之谜 死于何人之手?
-
再忆辛亥革命,缅怀中山先生
-
他是周总理临终嘱托之人,因记性好,被称为特工中的“活档案”
-
春秋晋国人李离,因误判他人死刑,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司法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