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在《岳飞传》这部剧之中,宋朝文武百官在上朝之时都是身穿红服,手里面拿着一块板子与皇帝讨论国家大事,大臣想要跟皇帝说话,首先要将板子举过头顶,然后拿着板子缓缓下跪。
从影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场景来看,这块板子好像并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有时候这块板子竖起来甚至有一点不协调之感,那么这块板子到底是什么作用呢?
首先,大臣手中拿的这块板是什么东西?
根据《广韵》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得知这块板子的名字叫做“朝笏”“手板”,《中国古汉语词典》也做出了更详尽的解释。
单从其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这块板子是上朝时候大臣拿在手里的,商周时期的大臣还有天子都会使用“笏板”,比如在封神演义中,各路诸侯王拜见天子的时候手里面都会拿着“笏板”。
不同朝代还有官位的不同,官员手中所拿的这块板子有着很大的区别。普通的官员所拿的一般是用竹子所制成的“笏板”,而士大夫和王公贵族都是使用象牙所做成的“笏板”,而天子手则是使用上等玉石所做“笏板”。
因此不同“笏板”在古代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级别,和清朝时期官员脑袋上所戴的“顶戴花翎”有着相似之处。
《礼记·玉藻》中记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史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竹笏”在中国存在多长时间呢?
从目前现存历史资料中并不能找到“笏板”准切出现时间,但得知其广泛应用于商周时期,历代中原正统王朝中皆有存在。
等到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由于自身的文化习惯和中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且礼仪制度相对落后,所以就效仿了中原王朝的官场以及礼仪制度。
所以在清王朝刚入主北京的时候,曾效仿明朝,让大臣手中拿着“竹笏”上朝讨论政事,不过由于满族官员大多都是游牧出身,所以擅长骑射的人经常拿着这块板子非常不方便,包括皇帝也觉得这块板子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于是在清朝“笏板”这个东西也就被取消了。
等到台湾被清朝统一之后,“竹笏”也就正式退出了中国的朝堂之上。
虽然“竹笏”在国内被取消了,但在汉文化影响圈内还是保存了这个物件,比如韩国日本。这边是现在,特定祭祀之时,他们都会穿上类似于中国明朝时期的服装,拿上“笏板”这个物件,参加一种特殊的仪式,
那么“竹笏”存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
根据《古汉语词典》的释义“笏”“不要忘了,提醒,提示”的意思。而“竹笏”前面这个竹字,更多的是强调该物件的材质,因为“竹笏”最早都是用竹木所制造的。将二者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用竹子木头所做的一个“备忘录”。
通俗的来讲就相当于是笔记本的意思。因为在造纸术尚未普及之前人们用于书写的原料有限,无非也就是竹片龟壳或者说是丝绸。丝绸价钱特别昂贵,不便于装订。
骨片还有龟壳则不方便,因此当时字都是写在了“竹简”上面。而“竹笏”其本质就相当于是一个比较大块的“竹简”,在上面写一些有提示性作用的文字或者做笔记记录罢了。
古代皇帝和诸多大臣上朝,其本质意义和现在公司领导和员工们在一起开会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大家共同商讨一下现在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
而古代的朝堂不像现在的会议场,说话的时候需要万般谨慎,做事情也需要尽可能的周密。若不小心惹怒了天子,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罪。皇帝下达的指令若是没记好或者记错了,那可能就是全家掉脑袋的罪了。
因此古代皇帝上朝的时候,朝堂气氛其实是比较紧张的,若是有哪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差,很可能会将自己需要反映的问题给忘掉,或者说将皇帝下达的命令没记好。所以官员在上朝的时候,有一个记事的本子显得非常的必要。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于是“竹笏”这个东西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竹笏”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朝板”,古汉语词典的意思中所指的就是上朝时记录用的木板。
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笏”本身也在一步步变迁,后来造纸术出现之后,尽管纸张变得非常的方便,但是“竹笏”并没有被淘汰。首先就是大家已经习惯了使用“笏板”,而且有时候两三条注意事项直接写纸张上再展开也不是很方便。
“笏板”还是比较方便的。因为“笏板”除了其本身的提示作用,还有一定的仪式作用,因为朝上使用“笏板”已经成为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一种传统,就像如果谁要是得到了天下就必须登基称帝的道理一样。
文武百官上朝必须要拿上这样一个东西才显得正规,所以“笏板”后期变得更加的像礼节性,于是在唐宋时期才出现了明确的级别规定,不同官位的人使用的“笏板”规格,还有材质有着明显不同。
除此之外,在一些民间的史学资料中也流传一种说法,官员是不能够直视皇帝的,这是对皇帝的一种极度不尊敬。而且有的官员也害怕和皇帝对峙,毕竟伴君如伴虎,所以“笏板”的存在也是为了让自己和皇帝之间多一道隔断,也算是从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
只不过等到清朝的时候,满清人起马较多,带着太多“笏板”并不方便,而且他们也没有中原王朝这些文化传统,所以皇帝和群臣讨论的时候,你就简单一点,直接面对面,于是“笏板”也就彻底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其实除了在朝堂之上,“板”这个物件儿在民间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些道士在做法的时候,偶尔也会拿上“笏板”这个物件,就像臣子拜见皇帝一样去拜神位,其意义相当于是法器或者说是礼仪道具。等到清朝废除“笏板”之后,道教也基本上不再使用了。
不过现在在一些道教的神像上面仍可以看到,一些神仙拿这个“笏板”的画像。简单的来说,宋朝官员里面手里拿的那块板子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不过是一个备忘录板加上一个身份象征的物件罢了。
相关文章
-
东北土著民族有多强,曾经七次问鼎中原,统治中国长达上千年!
-
中国最伟大的八个工程奇迹,佩服古人的智慧
-
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是夫妻吗?
-
【小历史】美女任他挑,他却另纳寡妇为妾,结果他活到...
-
打好一手烂牌
-
未解之谜:曹操建铜雀台是否为了揽二乔?
-
内书堂毕业后,大明太监们的工作怎样分配?做弼马温或管理首辅
-
胜山龙:日本中型兽脚类恐龙(体长4米/生于白垩纪)
-
党史教育|党史百年天天读·11月20日
-
白骨精又称“白骨夫人”,她的丈夫又是谁?此人居然是位神仙
-
揭露一代战神霍去病死亡的惊人秘密
-
玻尔兹曼大脑悖论的由来 怎样正确看待波尔兹曼大脑悖论
-
澳洲盗龙:最早的澳洲恐龙(长3米/距今1.68亿年前)
-
南非杂食恐龙:康纳龙 仅出土一颗牙齿(种属遭受质疑)
-
明代除了魏忠贤,还有哪些宦官专政?
-
大地龙:中国小型食草恐龙(长1.2米/最原始的剑龙)
-
盐都龙:四川小型杂食性恐龙(长1.5米/距今1.63亿年前)
-
浙大校训的三个渊源
-
王莾是不是现代人穿越到汉朝的?
-
如果穿越回古代,劝君远离高富帅
-
干部要守好原则底线
-
酒喝多了,会被老天爷惩罚?
-
佛学基础丨人天行果——五戒
-
关怀人民军队加强国防建设
-
古代的随葬品“衣物疏”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途
-
从船厂学徒到造王船技艺传承人
-
科技赋能文物新生创新厚培文化沃土
-
许世友大战白马关,阻敌七昼夜,胡琏被斩“金刚手”!
-
单爪龙:蒙古小型肉食恐龙(长1米/形似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