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相比只比中国面积大5%的欧洲,那里,有48个国家。中国是一个国家,但目前尚有129种语言,注意,是129种语言,不是方言。
在我国,现代汉语有八大方言之说(也有七大、九大之说)很多相邻的地区,相隔一条河或者一座山,方言就有很大不同。如果以这种细分来统计……那真不知道汉语里有多少种小方言了。
而作为一个统一国家走向开放、流动、融合的重要工具,在文字统一之后,秦始皇也没有办法让“方言”统一。
所以历朝历代,都只好由官方规定一种“标准音”,而哪种发音能够成为标准音,成为政府层面的标准语言呢?自然是皇帝或者最高领导自身熟悉的发音。想一想,一个人费劲艰辛取得了政权,成为了最高统治者,他还要去学习其他方言发音?难。
“普通话”是中国官方标准话最近的称呼,中古时期的标准语称作“雅言”、“雅音”、“正音”,明清称作“官话”,清末改称“国语”,1956年最后命名为“普通话”。
现代普通话最早发端于1909年(宣统元年),大概溥仪只有上面照片上那个年纪。清政府设立的“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官话正式定名为国语。那么当时的官话是什么话?是满蒙贵族说的话。换句话说,不是汉人自己的发音,是满族人讲汉语时的发音。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现在的官话事实上是完全游牧民族化的汉语,那么游牧民族对汉语究竟产生过什么影响?首先,发音越来越简单。古汉语的发音较为复杂,至今闽南话有七个声调,粤语有九个声调,还有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游牧民族南迁后显然发不出这么复杂的音,于是北方的语音越来越简化和胡化,同音字愈来愈多,要保证语义的准确,只能将复合词大幅增加,导致语言越来越啰嗦。学过古汉语的都知道,古文言简意赅,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多费不少口舌。
▲插画/夏阿|新周刊
那么我们当前的普通话——北京官话之前,中国的“标准发音”是什么话?清朝就是现在的发音了,那就要追溯到明朝。
答案很显然:上一版本普通话是——南京官话。
满族入关后,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内城的满人说满语,外城的汉人说前朝(明朝)官话即南京话。
随着满清统一全国,雍正年间,朝廷设正音馆。首次确立以北京内城官话(满式汉语)为国语正音,大力推广满式发音。但南京话直到清末,依然有“南京白话最堪嘉”的美誉。满式汉语的国语标准音地位至清末民初才最终确立。
从此蹩脚成为正统,这种对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进行全面改变的满清官话被定义为“国语”。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汉语发音的历史变迁。
在汉代时,朝廷颁布“共同语”也叫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使用通语进行交际。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
东晋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南京话为标准音。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的产物,而南京话(故城建康)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汉族知识分子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建康话为主。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当时的扬州话由于接近建康话和《切韵》,在当时社会上很流行。当时的扬州话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之一。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此外,江南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苏州话和当时的首都长安话一道,也成为一种通行语。
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
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
之后,明初定都南京,这里的官话以南京语音为基础,建立了明朝的官方标准语。南京自春秋时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称为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此后,中原战乱,汉人多次南迁,使南京语音中包含了较多的中原古音。
多保持汉语方言的延续性吧,多学学南方方言。万一您穿越回去古代呢?
相关文章
-
趣闻: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
敌一万人包围100个红军,却让他们跑了!老乡遇敌兵,故意问了一句话
-
史上最难答的27个问题,个个让你长见识!(值得收藏)
-
他贵为我军的总参谋长,长子却在老家种地,临死前只留下服务二字
-
孔子改制考是怎么回事 谁提出了孔子改制考
-
缅怀先烈林玉干:将奉献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他是中国千古第一汉奸名气过了吴三桂,下场不能目睹
-
华野七纵算不上主力纵队,为何装备令陈毅惊讶?
-
小满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夏熟作物将成熟(每年的5月20-22日)
-
军中反腐旗手现身小延安,曾被赞“终于有人敢动谷俊山了”
-
明朝差点就搞出核弹来了:纯属谣传,只是爆炸堪比原******
-
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以旌德文庙为例(一)
-
你以为我要介绍羊肉汤哇?
-
以少胜多的4大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
-
古代武将为什么都是大肚腩?
-
中国这两大家族,二百年来不允许通婚,保持血统纯正
-
美女王昭君的匈奴生活到底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
平型关战役,林彪指挥1万大部队秘密集结,日军却毫无察觉
-
微角龙:蒙古小型恐龙(仅长60厘米/最原始的角龙)
-
盘点中国古代最厉害的5位谋士,第一位甚至成为了神话人物
-
历史上萧太后的复原容貌图片:17岁被封为后(倾国倾城)
-
亚历山大帝国之后是什么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为什么分解
-
古代怎么抓逃犯?三种办法齐用,通缉令画像再丑都能缉拿犯人
-
唐宋以来广德祠山大帝的神话故事考(三)
-
史料|1942-1945:“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在重庆
-
曾是安徽第一书记,官至正国级,却不让妹妹升迁,儿子自嘲:朝里有人难做官
-
三国中水镜先生是谁?为何被誉为三国第一高人
-
三国时期武艺最高的武将 三国天下第一人是谁
-
“书圣”王羲之的精美小楷《乐毅论》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