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和明察下情的重要性:晋文公攻原的故事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相关文章
-
现在的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彩民,其实,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彩票更疯狂
-
埃及被处死的公主,阿辛诺依公主(被亲姐姐埃及艳后杀死)
-
有奖 |包拯一言不合就铡人?根本不可能!
-
1938年毛主席为何将八路军115师分家?
-
暹罗暴龙:泰国大型食肉恐龙(长6.5米/距今1.3亿年前)
-
同是贾府女管家,为何阖府上下皆嫌恶王熙凤,秦可卿却声名鹊起?
-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如何进行的呢?他并非真心让位于诸葛亮
-
北京是如何成为帝都的?
-
淄博老工业城市监狱“菜单”上线
-
无奈的局限: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
【党史天天学】1月13日
-
施氏无畏龙:全球最大恐龙化石(长26米/尾椎骨占1/4)
-
远古史中的中央氏政权
-
全军只有一例,军长是大校,军政委是中将成就很大
-
中华龙鸟:中国小型食肉恐龙(长1米/鸟的祖先之一)
-
刘备与诸葛亮亲密如鱼水他们就没有分歧吗
-
初唐四杰及其代表作 初唐四杰成就最高的是谁
-
百幅董必武手迹在沪展出: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汉朝/罗马帝国
-
黄河铁牛为何历经千年,至今依然还能保存完好?里面藏有大智慧
-
吐蕃非常强大,曾让唐朝头疼不已,为何在宋元之后没有声音了?
-
郭沫若为研究历史请溥仪当助手,溥仪的回答却令他无话可说
-
史海拾遗 ┃ 黄兴佚文20篇——纪念黄兴逝世102周年
-
唐朝伦理故事,母亲和道士有外遇,诬告儿子不孝,结局令人唏嘘
-
俗语“色字头上一把刀”,下一句让人心寒!
-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宫观和神仙
-
勾践灭吴:越国的崛起与灭亡
-
今日立春,古人有许多迎春习俗,其中一项与牛有关,延续至今
-
周秉德讲述与周总理生活中的点滴:伯伯留下了最宝贵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