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才发明了造纸术,为何战国时就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肯定是先有赵括的空谈,后来才有纸上谈兵的典故,这是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表现。
纸在战国时期可能是没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究竟出于何时尚未可知,目前发现最早的纸制品出是自于西汉,很多人会误认为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是不对的,东汉蔡伦只是较为有突破性的改进了造纸术。
到了这里,有一些人就会跳出来,既然战国时期没有纸,又怎么会出现“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是不是压根就没有这件事呢?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成语就是为了污蔑赵括而造的。
研究历史,绝对不能以现在视角去完全猜测历史,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的书肯定是由纸构成的,既然西汉之后才有纸,那么自然也不可能有书,是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是不存在的呢?
以后人创造的词语去研究前人的历史,这可不算是严谨的态度。
以我个人对文字发展的了解,现在我们大多数所用的词语都是来源于明清时期以来的文学,这个时期其实距离现在更近,而距离战国时期更远。
很多同学肯定会问,难道汉字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怎么会全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呢?
今天就给大家好好掰扯掰扯,其实古代留下的文学典籍并不多,这是有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客观上并不具备大量保存文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主观上人为毁书情况严重。
为什么说客观上并不具备大量保存文字的载体呢?我们都知道用纸来作为文字的载体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在纸产生以前,最常用的记载方式则是用竹简,这种方式不仅十分笨拙,而且也不易保存,在古代想要出门远游,书籍都得用车拉,家里收藏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就可以称作是汗牛充栋了。
即使是东汉时期改良造纸术后,纸也没有彻底完全投放市场,估计东汉时期造出来的纸就跟现在的电脑里面的显卡1080一样,出来多少年了,我们还不是乖乖的用1050。
可以说,即使东汉时期已经极大的改良的造纸术,但是造价也是极其昂贵,蔡伦本身就是宦官,造纸也是给宫廷所用,一直到三国时期,人们也是以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纸张才彻底取代竹简。
当然,造纸数量取得突飞猛进的时候是在唐朝中后期,因为虽然造纸技术虽然已经定型,但是造价还是有点高,以前造纸大多用麻、藤、桑等纤维物作为材料,随着造纸资源的减少,纸张也时常告急,比如说晋代有一个成语典故叫“洛阳纸贵”,虽然说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文章写得好,很有名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也表明当时纸张供应并不是很充分,想象左思就是再有才华,传抄再多,又能用多少纸,很明显还是造纸太少。
唐朝中后期的时候,限于纸张时常短缺,开始大量用竹子造纸,使得纸张可以得到量产。
但是有了纸也并不代表文字可以大量传播,在唐朝之前,人们多采用手抄的方式存稿,实际上在隋唐实行科举制之前,整个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有限,抄也抄不出多少,因此唐朝时期研发出了雕版印刷,大大提高了文字的传播效率,当然,雕版印刷成本也很高,真正等到宋朝的活字印刷术普及的时候,文字才得以大幅度在民间传播,老百姓才能够看得上书。
这是客观上来说文字保存不易,主观上来说,各代经常毁书,比如前面所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一次毁书事件,经过魏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乱世,能够将之前文化保留下来的很少。
所以,大多数文学作品一般只能追溯到唐宋时期,但是要说真正达到巅峰,还得是明清,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其实我想说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应该秒杀前代的。
比如全唐诗收录总共也就四万首诗,清代乾隆皇帝以业余水平写诗,一辈子也创作了四万多首,直追全唐诗,你说明清时期能写诗作词的人得多少。
扯得有点远,再来说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确实记载了纸上谈兵的这个典故,原文是“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并没有说到纸的事情。
但是在唐宋时期逐渐出现了纸上谈兵雏形,但并不是完整的用出来,说的也不是赵括,而是书生用兵,夸夸而谈。
真正将这四个字用在一起,现在可以追溯到的书籍则是清代的《官场现形记》,里面有一句“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官场现形记》里面显然也是唐宋以来的用法,就是指书生之见,纸上谈兵,可能跟唐宋以来的语言风格有关,前一阵子看《金瓶梅》发现里面就经常用这种类似歇后语的语言风格,比较生动形象。
把赵括和纸上谈兵捆绑在一起,则是《上千五千年》一书,在评价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此后《现代汉语词典》则将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到赵括身上。
其实这很正常,典故出现时不一定成为成语,等到后人用的时候,再把它列为典故的出处完全可以的。
我们不但可以评价赵括是纸上谈兵,也可以评价马谡等人都是纸上谈兵,这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有些人非要较真,一定要说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显然是有违这个成语出现的初衷。
我们知道纸上谈兵就是讲一个人喜欢讲用兵策略却不联系实际,而赵括就是这样一个空谈理论的人就可以了,不用把历史过度复杂化。
相关文章
-
揭秘:解放战争中,十大王牌纵队司令员,后来都是什么军衔!
-
党史日历|9月6日
-
民间故事:放牛娃娶牛女,被东家上门抢夺,东家:化为人也是我的
-
解放军师长叛逃台湾,蒋介石亲自接见,后来被罗瑞卿用反间计铲除!
-
这个明朝王爷墓,抗战时被日军所毁,后来出土两件元青花价值过亿
-
中国古代隐士背后的文化内涵
-
穆耶恩龙:阿根廷大型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8600万年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级是如何确定下来的?
-
《史记》中揭露人性本质的10句话,不得不服!
-
趣闻:古代中国人跪着吃饭是为避免走光?
-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穿青人为什么不算?这里告诉你原因
-
三藩之乱对清朝有什么影响?稳定皇朝统治的标志(八年结束)
-
大型食肉恐龙:哥斯拉龙 体长5.5米(三叠纪顶级掠食者)
-
范仲淹搞新政,宋仁宗为何扛不住压力认输?有项措施要刨权贵的根
-
鲁智深武松三拳两脚打不倒:李逵的防御能力,像不像大兴安岭中的两种猛兽?
-
张学良财富被日本人搜刮殆尽 后代谋生很不易
-
楚庄王为何要架空令尹?子越政变的结局
-
展现千年科举历史的广东惠州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开馆
-
揭密人类历史上八大刺杀悬案有哪些?
-
山东的东部为什么叫胶东?
-
毛泽东看望黎锦熙、汤璪真等师友
-
毛泽东1962年宴请溥仪 称其是“大家的上司”,特意拉他站上位重拍合影
-
栉龙:大型食草恐龙(长12米体重9吨/以吼声震慑敌人)
-
小驰龙:蒙古小型恐龙(长1米/仅有一根指爪挖掘蚁巢)
-
历史上荆轲是男的还是女的:男的(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
-
死神龙:蒙古小型镰刀龙类(拥有镰刀状前爪/长4.5米)
-
平均身高不到1.6米,为什么日军却能重创其他国家的军队呢?
-
青瓷中国
-
1955年授衔结束后 为何开国十大元帅都向他敬礼:你也是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