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在即,开国上将却被调离第六纵队,他因此错过了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东北战场的一场终极决战,国共生死大较量。很多东北战场的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战役,有一位却缺席了,他就是洪学智。洪学智是东北战场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想当年,洪学智跟随黄克诚带着新四军第三师最早进入东北,后来他当了第六纵队司令员。六纵也是东北野战军的一个王牌主力纵队,和前三个纵队相比毫不逊色。
洪学智为何没有参加辽沈战役呢?因为在此之前,他被调离了前线。那是1948年的3月,经过一年的进攻,东北野战军已经在关东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辽沈战役正在酝酿。
可是林总却让洪学智离开了第六纵队,也就离开了前线。谁来接任第六纵队司令员?是另一位猛将黄永胜,黄永胜和洪学智后来都被授予开国上将,而且他当过总参谋长,成就比较大。也就是说,是黄永胜带着第六纵队参加了辽沈战役。
那么,洪学智去哪里了呢?林总让他去办教育了,担任上干大队长。这个上干大队是干什么的呢?对师团营级干部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军事水平和作战能力。
之前的战争,规模比较小,很多都是游击战和运动战,可是东北战场即将迎来决战,那是大兵团大协同作战,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战争形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指战员都需要重新学习,以适应新的战场。
这个上干大队是林总主张开办的,由他本人直接领导。林总当然高度重视这个事情,举办第一期的时候,由后来的开国上将陈伯钧负责,现在要开办第二期,林总点了洪学智的将,特意把他从前线调过来。
林总对洪学智说,办这个上干大队,和当第六纵队司令员同样重要,切不可等闲视之,训练内容要少而精,理论要结合实际,像组织一次战役一样,精心组织好上干大队的每一堂课。
第二期一共有360位学员,都是东北野战军的中级甚至高级军官。林总甚至说,要把那些准备提升的营团级干部调来培训,培训结束之后,要保证他们能够直接适应新岗位的工作。
第二期开班的时候,林总还亲自过来讲话,动员大家好好学习,准备打大仗。到这年11月份,第二期培训结束了,同时呢,辽沈战役也结束了。洪学智也就错过了辽沈战役。
虽然没有参加这场终极决战,洪学智却早就预料到了战役的发展过程。因为在林总身边工作,大战之前,林总和洪学智有几次长谈,好像一次沙盘演练一样。
林总问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洪学智十分肯定地回答说,先打锦州,因为锦州兵力最弱,拿下锦州,就可以完全孤立长春和沈阳,正好来个瓮中捉鳖,整个东北局面就全活了。
后来的事实确如洪学智所言。林总还问,我军攻打锦州的时候,长春的郑洞国要是突围怎么办?洪学智分析道,郑洞国不会那么轻易突围,万一突围,我军正好吃掉他。
林总和洪学智讨论了三天半,虽然对洪学智的意见不置可否,可是他的心里已经采纳了洪学智的意见。后来辽沈战役的发展,跟洪学智的预测,基本吻合。上干大队工作结束了,洪学智又回到第六纵队当司令员,黄永胜呢?去了八纵当司令员。
(参考文献:《洪学智回忆录》)
相关文章
-
“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
日本侵华时期,为什么不敢摧毁故宫
-
他在祖坟挖出一神物,多次躲过日军搜查,曾当老蒋寿礼,现成国宝
-
阎锡山一生争议不断,但在山西实行的一项政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周恩来与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
开国将星仅存13颗,今年已有两位开国名将逝世
-
王莽篡位的“新”朝为何仅仅维持了十六年就灭亡了?
-
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名字中都有之字,难道不要避讳吗?原来如此
-
推背图是谁写的:相传为李淳风袁天罡所写(历代不断修改)
-
曾绑架李嘉诚儿子,携带炸药大摇大摆进他家的盗匪,结局怎样
-
揭秘蒋介石曾两度拒绝“琉球”:因为惧怕日本
-
三星堆是埃及人,文化相似/三星堆属于古蜀国
-
诸葛亮“观人七法”,教你看穿一个人
-
没有钢筋混泥土,秦始皇往长城里加了什么?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
-
百年前四川松茂古道,残破的圣母塔,年轻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儿子
-
昭君出塞之谜 昭君出塞的故事简介
-
不断砥砺深厚家国情怀
-
名画《洛神赋图》中最感人的是洛神与曹植相逢后离去的情形
-
百年前八国联军发现北京是个露天大厕所,其实明清时就有人“道中便溺”
-
解放军第13军红军师准备强渡红河,一战歼灭对面2千越军
-
古希腊文明5个阶段 爱琴文明是整个古希腊中最悠久的文明
-
日本幕府时代,将军妻妾超过30就不再待寝,声称合理利用资源
-
史上最怪异的四大名字,第二个最霸气,第一个听起来不像人名
-
《清史》即将问世,洋洋洒洒3500万字全用白话文,为何不用文言文
-
秦朝之后的六个朝代叫什么
-
铁哥们欠150万用传家宝抵债,大哥来鉴宝,专家:我想认识你朋友
-
乾隆的神奇折扇 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乾隆
-
大鹅龙:大型植食恐龙(长13米/嘴巴扁平像鸭子)
-
俗语中的“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贵少是非”是何含义?古人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