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一位名人嘲讽,他回敬名人一首诗,堪称骂人不带脏字的典范
正所谓泥人尚有三分土性,哪个人没有发脾气的时候,骂人也就成为了一门艺术,古代饱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们,被激怒的时候虽然不能出口成脏,但是他们自然也有自己骂人的风采,比如诗人曹邺就写下一首《官仓鼠》:用来形容那些不知寡廉鲜耻的贪官污吏们。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同样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也因为生气而回敬了一首诗,没想到竟然成为了骂人不带脏字的典范,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开元六年,18岁的李白在寒窗苦读之后,决定来到外面闯荡世界,他先后游览了江油,剑阁等地,在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顺江而下,来到了渝州,也就是如今的重庆市。
当时的渝州刺史名字叫做李邕,同样是一位唐代十分有才气的书法家兼诗人,出生于678年的李邕,博学多才,年少成名,是一位行书碑文的大家,并且留下了《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著作,同样,和其他唐朝时期的名人贵族一样,李邕非常喜欢结交青年才俊,根据史料记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
然而李邕同样是一个颇为恃才傲物的人,《旧唐书》认为他的性格颇自矜”,这也就意味着,李白和李邕相见之后,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当时的李白抵达了渝州,自然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见李邕,而李邕也很客气设置宴席招待。然而李白的性格大家也都了解,是属于很狂傲不羁的那种,24岁的李白虽然名气还没打出来,然而在酒宴之间,性格却依然骄傲放纵,做事不拘小节,这也让以长者自居的李邕颇为不满,他自然就对着李白教训一通,言语之中颇有轻慢之意:“你一个四川都没出过的年轻人,就不要说大话了嘛!”
李白自然也察觉到了李邕的傲慢,他当然也不爽了,临别的时候,李白还写了一首非常不客气的诗送给李邕。这就是著名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意思也很明白,宣父(孔子)都会畏惧后生,您可不要轻视我年少啊!这首诗明褒暗贬,李白将自己这几天的不痛快一吐而空,“丈夫未可轻年少”也成为了经典名言,当时的李邕又是什么反应呢?他应该也是笑笑,不可置否吧!
李白和李邕的故事并未曾结束,天宝四年(746年),李邕因为仕途上受到了排挤,从而被贬于益都,两人再次相见,李白已经是44岁,而李邕也是68岁的高龄,此时的李白已经闯出了名气,他对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邕,也十分敬佩,对于两人的过往,自然也成了一段有趣的往事。然而在送别李白两年后,李邕便继续遭到了奸臣李灵甫的迫害,而此时的李邕,也犯下了一件昏头昏脑的事情,他为了弥补家用,而将手伸向了公款。““奸脏事发””
而李邕的好友柳绩被李灵甫指认为勾结东宫,指责皇帝,李邕也受到了牵连,最终李邕被心狠手毒的李灵甫派出手下来到山东,“就郡决杀”,70的老人被活活用杖打死,李白听闻了这个消息,愤怒至极,大声高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来祭奠这一位和自己有过恩怨的忘年旧友。李邕的结局也是让人叹息。
相关文章
-
揭秘:心生愧疚?白起宁愿自刎也拒绝指挥邯郸之战
-
猪八戒懂姜子牙的这一做法:为何摔死琵琶精后,还要将其衣服剥开
-
古代配剑的礼仪文化不只五千年!
-
揭秘:中国古代为何被成为九州的原因
-
封神榜7位未封之人:李靖家占四位,哪吒三兄弟纷纷上榜
-
广西容县梁二夫妇生育15孩,这对夫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一物一故事丨房山区良乡六中石玉婷:后母戊鼎
-
奇怪!四川三星堆是中国的,但有人为什么说它不属于中国文明呢?
-
墓葬、墓室、墓主:上坊孙吴大墓探幽记
-
贵州藏字石事件揭秘 上书五个大字犹如石块长出
-
一位开国上将感叹,如果罗荣桓元帅活着,是可以抗衡林彪的
-
历史上吕布真实身高是多少 吕布为什么这么高
-
这个副军长入朝参战,兵团却破例没去征求他本人的意见!
-
谢辰生忆郑振铎(二):他是如何提出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
-
他是黄埔六期生,曾和刘亚楼一个级别,去世十八年后家人才知情
-
杭州一口千年古井内现两条蛇,一铁匠下井清除,无意间发明了剪刀
-
揭秘历史上两位入错行的悲剧皇帝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
-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效忠皇帝?
-
夜读丨古训:眼向高处望,事就平处做,人往宽处行
-
瞎子阿炳在1950年上吊自杀的内幕……
-
你以为溥仪是个绣花枕头?其实溥仪的300人精锐部队,不输关东军
-
本是同根生,一村住两“孙”
-
7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
奥匈帝国解体原因是什么 奥匈帝国为什么和德国关系那么好
-
燃灯古佛的来历 燃灯道人与燃灯古佛的关系
-
《赵氏孤儿案》前瞻:为世人唱一曲人性的悲歌
-
三国谋士系列之一四七: 既然贾诩离开了段煨, 为何又将家人留下
-
毛泽东主席珍贵镜头:人民的领袖人民爱
-
邓稼先因核辐射病危后,杨振宁问他:造出两弹,国家给你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