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帝王为什么封禅?

原标题:帝王为什么封禅?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帝王都有祭奠天地的习惯。皇帝自称为“天子”,即上天派到人间来进行统治的“天子”,必须“展示”自己与上天沟通的能力。除了用封禅的方式外,皇帝还会设立“天坛”,专门用于祭天。

所谓“封禅”,即祭奠天地。历代皇帝都到过泰山去祭祀天地。这大概是因为泰山很高,耸入云宵,“与上天更近”,皇帝们能更好地与上天沟通。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泰山南面的梁父山比较矮,在这里祭地,叫“禅”。宋朝以后,皇帝们还在泰山下修建了岱庙,使泰山更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以为,皇帝们的祭奠一般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宣传君权神授,向世人昭世皇权的合法性。皇权的来源本来没有合法性,于是只得将其神秘化。每一次祭奠,皇帝都会劳师动众,跪拜烧香、宣读祭文、匍匐在地…….各种装神弄鬼的仪式,使祭奠显得非常神秘。

其二是祈灵于天,为苍生祈福,铭赞祖宗。比如,725年,唐玄宗登封泰山时题写了《纪泰山铭》,记述了封禅告祭之始末,申明了祭奠的目的,表明了自己宝行三德(勤、俭、谦)之诺言。

帝王为什么封禅?

为什么帝王们为何在封禅时要“为苍生祈福”?这个问题需要稍作解释。

在君臣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很多观点都认为君臣应该平等,比如孔子说过,“君不义,臣可以争于君;父不义,子可以争于父”,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尽管如此,也有一些更为激进的思想,比如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韩非子在批评孔子的弟子阳虎时的观点则更为“吓人”:“主贤明则悉心事之,不肖则饰奸而弑之。”

“易位”变成了“弑之”,这让皇帝们不敢无法无天。臣可以直接对君进行“威胁”或“进谏”,促使君主改邪归正,行为不至于太离谱,遭致天下人的唾骂。客观上讲,这些都有助于对皇权的限制。秦始皇以后,中央集权得到强化,君主权力开始无限扩大。到了汉武帝,董仲舒搞出了一个“灾异论”,以制衡君主的权力,监督君主的行为。“灾异论”的基本观点是,百姓受了灾而生活贫苦,那就说明君主统治不力,上天开始发威。因此,一旦出现了灾害,皇帝都会举行仪式,正式向上天赔罪。这虽有迷信色彩,却对君主产生了一种压力,让其不得不心存畏惧,在客观上起到了监督君主的作用。

据《史记》记载,远古的首领们有72人去过泰山封禅,不过他们祭天都是为了“兴云致雨”,采取的形式是“燔柴告天”(即烧柴,让烟升腾,祭告天帝),动机还比较单纯。从秦始皇开始,历代不少皇帝都封过泰山,借此证明自己是上天之子。这样,封禅从单纯的祈雨,以实现风调雨顺,让百姓能够安家乐业,逐渐变成了一种证明皇权的合法性,向世人展示皇威的政治仪式。

无论怎么讲,帝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帝王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来源于封禅。帝王举全国之力大兴土木,搞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气势恢宏,保存时间也长。保存至今的文物,很多都属于帝王文化之列。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