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应该怎样建?重视人的感受与需求
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老百姓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保藏、陈列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机构,博物馆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纷纷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重视人的感受与需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柔软的东西。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的容器,也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
经济发展是博物馆事业繁荣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财富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新文物、新文博、新文旅、新文教等业态蓬勃发展,相关理念、范畴、内涵和外延等都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人们对博物馆边界的认知有了很大拓展,具体表现在:从关注历史上的“物”的稀缺和价值,转到重视当下生活中人的感受与需求;从一个固定的博物馆建筑空间扩展到博物,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以及线状、面状和空间的全方位视野;博物馆变成人们以多学科和开放式的视角洞察和感知世界与未来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博物馆的展陈不仅关涉艺术学、美学等直观维度,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观念融合的物化体现。
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需要将遗址、遗产、遗物三者统筹把握,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态文化遗产与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不能只保护老房子、老建筑,当地百姓特色生活状态也应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为例,整个北京老城可以看作是一座巨大的古代与现代、人文和自然相互交融映衬的露天博物馆,因此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时,得统筹考虑北京老城内的古代建筑、现代设施、群众生活等方方面面。
概括来说,博物馆与在地的气质和特征相伴而生,博物馆的定义和范畴越来越宽泛和多元,包容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的活动涉及价值导向与学术思考,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
“软实力”比“硬指标”更重要
“博物馆之城”建设中,虽然博物馆数量和展陈面积这些“硬指标”很重要,但比“硬指标”更重要的是“软实力”。
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需要体现博物馆收藏历史、见证现在、昭示未来的理念,既要突出传统文化,更要以创新的形式彰显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都市时尚特质,让年轻人愿意接近和走进博物馆。对于传统博物馆来说,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走向大众,最好能直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衡量一家博物馆好不好,关键看它是否建立和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能不能吸引大量回头客。博物馆还是人文情怀的载体,是人们与历史对话的平台。人们在博物馆中感受过去、思考现在、憧憬未来,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是博物馆最为宝贵的软实力。因此,判断一个博物馆好不好,还要看它能否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和深远影响。
目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做增量的同时,更要对存量提质增效,也就是在尊重历史和自然的前提下,把已有的博物馆做精做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增强专业性和吸引力。
一座好的博物馆可以成为城市亮丽的名片,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所以,评价博物馆应跳出博物馆看博物馆,即不能只看博物馆本身,还要看博物馆对整个城市、社区的综合赋能。
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老百姓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保藏、陈列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机构,博物馆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纷纷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重视人的感受与需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柔软的东西。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的容器,也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
经济发展是博物馆事业繁荣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财富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新文物、新文博、新文旅、新文教等业态蓬勃发展,相关理念、范畴、内涵和外延等都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人们对博物馆边界的认知有了很大拓展,具体表现在:从关注历史上的“物”的稀缺和价值,转到重视当下生活中人的感受与需求;从一个固定的博物馆建筑空间扩展到博物,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以及线状、面状和空间的全方位视野;博物馆变成人们以多学科和开放式的视角洞察和感知世界与未来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博物馆的展陈不仅关涉艺术学、美学等直观维度,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观念融合的物化体现。
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需要将遗址、遗产、遗物三者统筹把握,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态文化遗产与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不能只保护老房子、老建筑,当地百姓特色生活状态也应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为例,整个北京老城可以看作是一座巨大的古代与现代、人文和自然相互交融映衬的露天博物馆,因此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时,得统筹考虑北京老城内的古代建筑、现代设施、群众生活等方方面面。
概括来说,博物馆与在地的气质和特征相伴而生,博物馆的定义和范畴越来越宽泛和多元,包容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的活动涉及价值导向与学术思考,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
“软实力”比“硬指标”更重要
“博物馆之城”建设中,虽然博物馆数量和展陈面积这些“硬指标”很重要,但比“硬指标”更重要的是“软实力”。
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需要体现博物馆收藏历史、见证现在、昭示未来的理念,既要突出传统文化,更要以创新的形式彰显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都市时尚特质,让年轻人愿意接近和走进博物馆。对于传统博物馆来说,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走向大众,最好能直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衡量一家博物馆好不好,关键看它是否建立和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能不能吸引大量回头客。博物馆还是人文情怀的载体,是人们与历史对话的平台。人们在博物馆中感受过去、思考现在、憧憬未来,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是博物馆最为宝贵的软实力。因此,判断一个博物馆好不好,还要看它能否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和深远影响。
目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做增量的同时,更要对存量提质增效,也就是在尊重历史和自然的前提下,把已有的博物馆做精做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增强专业性和吸引力。
一座好的博物馆可以成为城市亮丽的名片,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所以,评价博物馆应跳出博物馆看博物馆,即不能只看博物馆本身,还要看博物馆对整个城市、社区的综合赋能。
相关文章
-
731受害人后代与日本老兵握手,面对杀父仇人他是咋想的?
-
琅琊榜最大bug,靖王身世成迷,两个细节,细思极恐
-
从“日不落帝国”到“日落斜阳”,英国是如何跌落神坛的?
-
二战末期,美国封锁下的日本是什么样子?穷得连飞机都只能用竹子
-
[图文]新几内亚日军投降后23天吃掉了反对吃俘虏的战友
-
古巴那么反美,为何美国始终不敢发动战争?真实原因有三点
-
二战时法奸多无耻?德国人招2000警察 竟有6000人争抢
-
此国在历史上被称为欧洲的中国,曾六次被瓜分,亡国123年
-
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赤道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啥关系?
-
饥荒时百姓吃不上饭,河里有鱼虾,为啥宁愿啃树皮也不下河抓鱼?
-
迪戈加西亚岛:位置偏远却重要性远超关岛!
-
蒋介石三度想出兵朝鲜参战内幕
-
柏林墙倒塌30年,德国东西差距缩小了吗?
-
在火车上作案的连环强奸杀人犯曾两次脱逃终极目标是当红女星
-
戴安娜嫁到王室很委屈,查尔斯欠她的,在凯特和梅根身上还了回来
-
[图文]日本当年如何研发核武器
-
二战中各国研制啼笑皆非“独门暗器”
-
罗马版朱元璋:贻害无穷的平民皇帝戴克里先
-
宴请新巡按宋乔年,为求荣西门庆甘愿卑躬屈膝
-
[图文]蒋介石3次图谋派52军驰援朝鲜战场为何夭折
-
这个貌美女人很牛父亲军事家表哥是徐志摩表弟是金庸丈夫更牛
-
全世界独一份的奇葩造型盾牌,欧洲骑士比武专用竞技盾简介
-
美国二战网站上的八一三淞沪会战组图:日本侵略军军舰装甲车肆虐上海
-
无解之谜!英国两艘军舰忽然消失,200年后现身北极模样一点没变
-
历史上的沙俄,四次差点灭国!吓死了一位沙皇!
-
纳粹的“生命之泉”计划是什么?为什么制定这个计划?
-
万里千年:希腊罗马世界与东亚帝国的互动(上)
-
解密苏联与俄罗斯的国家追杀机制
-
1865年天子脚下小老百姓的生活,一老一少在对弈,八抬大轿在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