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4500字识别了1/3,我们可以无障碍阅读甲骨文了吗?
“日月山川,风云雷电”,龟甲兽骨上这些成熟而系统的简笔图画,不仅是一个个文明的符号,也是一段段鲜活而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甲骨文发现以来的120多年时间里,已经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文字中,目前被识读的有1500多个单字。这个数量究竟是多还是少呢?在1月5日,国家图书馆联合阅文集团举办“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主题发布会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组长、副研究馆员赵爱学与网络文学作家“孑与2”以“甲骨文与网络文学的跨千年交汇”为题,共同探讨了文字与故事的流变。
1月5日,“甲骨文与网络文学的跨千年交汇”对谈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赵爱学表示,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已被识别的甲骨文文字好像非常少,只有1/3,但实际上,剩下的2/3单字大部分是人名或地名,很难分析,还需要依靠专家的进一步努力,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赵爱学说,如果一个名词或者动词被放在一句话之中,就能够分析它的意思。虽然目前只识别了1500个左右的甲骨文文字,但阅读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内容已经完全没有障碍。
作为网络文学作家,孑与2先后完成了《唐砖》《大宋的智慧》《明天下》《汉乡》等作品,他的最新一部小说《我不是野人》,所描写的时代恰好与甲骨文所存在的时代有所关联。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一脉相承,而我们正是文字的最终受益者。
今年1月1日,《唤醒甲骨文之古字新说》在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QQ阅读两大客户端上线,这一征文活动吸引了2200多人参与,约七成是90后和00后创作者,年轻一代的创作赋予甲骨文全新的趣味故事。“行者有三”创作的《旦生》以甲骨文“旦”为核心,化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讲述了太阳初升的故事;“见异思剑”的作品《家镜》则从甲骨文“若”入手,刻画了现代社会的祖孙亲情;“水清竹”创作的《哨所的除夕夜》在甲骨文“吉”中汲取灵感,描绘了边防战士护卫疆土的无私大爱。“孑与2”也为这一项目创作了短篇故事《家之初》。这篇故事以甲骨文“家”为灵感, 结合了“四方风”甲骨的内容,让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风及风神在网文中重现。
作为甲骨文整理研究者,在对谈中,赵爱学透露,四方风甲骨文正是国家图书馆的一件有代表性的藏品。这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风与对应的四位风神。赵爱学说,这背后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事实上,因为这片甲骨上面的字非常漂亮,句式也非常整齐,早期的甲骨学者都怀疑这片甲骨为伪造。但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对这片牛肩胛骨进行了考证。他认为,该骨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与杜撰不同,应属武丁时期刻辞。1944年,胡厚宣发表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对这片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进行了释读:“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加之后来专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最终确定这片甲骨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记载。
相关文章
-
许世友说一不二,唯有一部属敢顶嘴,许大将军从不生气
-
全军只有一例,军长是大校,军政委是中将成就很大
-
揭秘:1997年台湾曾想把核废料运到朝鲜处理
-
毛主席在谈笑间对调八大军区司令,邓小平心悦诚服:毛主席真厉害
-
历任天宫最高统治者都是谁 东皇太一是第一位皇帝
-
《水浒传》中的神来之笔——扈三娘就是封建社会成功女性的缩影
-
古代球迷为何爱看“女足”?
-
《独孤天下》中曼陀为什么好命?反派却屡次胜利,答案在性格里
-
这个大战局,敌我都到了千钧一发的危境!是他一招化解了险情
-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炎热即将过去(每年的8月22-24日)
-
看不懂春秋战国,就看不懂中国和世界
-
汉孰与我大?历史上的夜郎古国,凭什么敢和汉朝叫板?
-
写下最感人爱情诗的人,爱过几个女人,见一个爱一个扔一个
-
商鞅变法的内容: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等(为商鞅实行)
-
曹子珏:淮海战役留给今天的启示
-
《碧血剑》中的穆人清有多强?金庸钦点的天下第一,号称拳剑无敌
-
王若飞:为人民而死
-
藏区旅行时总会被提及的英雄人物,讲他故事的巨作都是史诗级
-
以辛亥觉醒年代 以红色赓续未来
-
何家村出土莲瓣银罐,罐盖写着24个“难解”墨字,揭露其用途之谜
-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为什么阙:三出阙(古建筑基本构造之一)
-
王重阳为何要邀请欧阳锋和段智兴,到中原参加华山论剑呢?
-
天津新闻播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新闻(天津新闻)
-
秘书范若愚:周恩来和毛泽东整风以前不是"风雨同舟"?
-
1967年,二炮需要为东风3配备牵引车,济汽说:这要求造不了!
-
陕西老子墓洞深不可测,相传直通成都,洞口奇联至今无人会念
-
揭秘蒋经国初恋:16岁时与冯玉祥女儿冯弗坠入情网
-
新中国有哪些城市成为首都备选,但为何最终都落选了
-
为了皇室的教育而设立,南北朝侍从讲读制度对人员有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