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谁 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商鞅是谁?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商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商鞅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人口思想在商鞅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商君书•弱民》。本辞条以下引文,凡引自本书的,只注篇名)。他认为人口众多是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统一天下的重要前提。人口太少,出兵攻伐敌人,就没有多余的人力耕种土地,取得给养;如果把人力用于耕种,敌人也会得到休息,不能两全其美。所以,要想富国强兵,彻底制限敌人,首先就应根本改变秦国"人不称土"(《徕民》)的局面,大力增加人口。根据当时秦国的国内外形势,他认为增加人口最好是用经济办法,采取"徕民"政策。这样既可在短期内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人兵源枯竭,迫使敌人完全臣服。反之,采用人口自然增殖,不仅费时久,收效慢,也削弱不了敌人。在人少地多、生产工具和军事装备都很落后的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用徕民办法增加人口,虽然有益于秦国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富国强兵,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
商鞅发展了墨翟关于人口与土地必须保持平衡的观点,第一个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徕民》)。他认为容纳五万的生产人口,需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其中良田占40%,坏田占20%,城镇、道路占10%,湖泊、河流、山地占30%。上述比例不论是否符合当时实际,但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来了,是十分可贵的。此外,他还指出人多地少时,应大力开垦土地,不然会出现"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算地》)的情况;人少地多时,应大力增加人口,不然会出现"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同上)的情况。
为了推行"农战"政策,商鞅还很重视增加农业人口,第一个提出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过十比一的主张。"百人农,一人居者(指非农业人口),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农战》)他认为商人和官吏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其特殊作用,但他们尤其是那些以技艺为业、游说好辩为业、学诗书为业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产的游食之人,这部分人多了,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垦令》),造成国家的贫困危弱,"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农战》)。为了增加农业人口,他除了主张采取"徕民"政策,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外,还主张用赐与官爵、免除徭役、加重工商业和非农业人口的征课、实行粮食高价政策、限制雇工和不准开设旅店等来扩大农业人口。商鞅把一切非农业人口都看成不事生产的游食之民,是错误的。他增加农业人口的办法,有的也是极端的。但远在农业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战国时期,主张农业人口必须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符合实际的。同时,象他这样不惜采取一切措施来增加农业人口,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商鞅还反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主张人民愚昧无知。他认为人们"务学诗书"(《农战》),有了知识和文化,不但可以在其他诸侯国势力的支持下,"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同上),不再为了名与利去努力从事农战,还会"高言伪议"(同上),扰惑民心,使人民与君王离心离德。"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同上)所以,要想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使民"不好学问"(《垦令》)。商鞅这一思想,不论是否有利于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农战政策的推行,都充分暴露了他的剥削阶级的本质,有害于广大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为了加强户口管理,严密控制人口,商鞅还很重视人口统计。他除了主张建立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连坐"法户籍制度外,还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周密的、经常的人口统计。他认为详细了解人口的出生、死亡情况,即"举(凡)民众口数,生者著(登记),死者削"(《去强》),正确掌握人口总数和男、女、老、少及商人、游食等各类人数,是关系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大事。如果不知道"竟(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指游说的人)之数,利民(指商人和手工业者)之数",即便"地虽利,民虽众",也会"国愈弱至削"。
商鞅变法消极影响有哪些?
商鞅变法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实行的是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且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的快速变法,其实是不能够接受的。尤其是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面是加重了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让人民的痛苦加剧,且与旧的一些制度与文化等方面没有彻底的分开。
以上是对于商鞅变法的一些影响,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对于但是的秦国来说,的确是有一定的成效的。但是对于贵族的利益受到一定的侵犯,于是遭到反对,最后商鞅逃亡,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即使商鞅死了,但是商鞅变法还是继续着。
相关文章
-
部编版八上第9课对外开放
-
四大美人也有身体缺陷?西施的不算什么,杨玉环的才让人难以接受
-
封建政权下的王爵制度,十分钟看懂古代亲王、郡王、藩王如何区分
-
牧野之战发生在什么时期 牧野之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古代皇帝治吏反腐各出奇招
-
甄嬛传:谁能想到荣宠一生的胧月,最后会如此结局,是慧极必伤吗
-
和氏璧下落之谜 和氏璧是什么玉
-
对于曹操的威胁,孙权的态度是什么,诸葛亮之语究竟有多大作用
-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什么关系 他们两是父子关系
-
“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
破解古墓长明灯千年不熄灭之谜:古墓长明灯奇闻
-
支持与反对争论不下,周恩来为何同意挖掘明皇陵
-
南京挖出王安石父亲墓,考古队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请立即住手
-
昨天嘉兴刚发现的这件宝贝,背后竟有这样一段传奇
-
离任留犊有感
-
苏明成在古代到底能活几天?这些行为能洗白吗?!
-
特等功臣杨春增:血战京几山,最后关头支开小战士,原因让人泪目
-
30岁继位的千古一帝,订立二十四节气,开创上古第一个太平盛世
-
建国元勋100人珍贵照片集
-
视力最好的鱼类,希望螈(看得远所以登陆/人类进化的功臣)
-
何新解放战争杂记:淮海战役决策的形成过程
-
《老西藏故事》第三十三集:一袋糌粑三代情
-
京口瓜洲的京口是现在哪个城市的古称:江苏镇江(扬州)
-
这个国家领土近印度三倍,人口超过2亿,但存在感却超低
-
清代朝鲜使者留下的“燕行录”是什么?
-
汉成帝死在赵合德床上 竟是服了赵飞燕的春药
-
这个国庆长假不无聊,12部国产高分纪录片推荐
-
【党史百年·天天读】1月3日
-
张家山陵墓发现后,出土汉简,专家竟在里面发现珍贵的《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