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齐鸣迎“皇帝”叩头百次祭地神
“皇帝”出斋宫,游客争相拍照
猪年大年初一,天气晴好,地坛庙会、龙潭庙会、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朝阳国际风情节等各大庙会开门迎客。作为京城两大人气最旺的庙会,昨天地坛庙会游人量达到18.3万人次,龙潭庙会游人量达到16.8万人次。厂甸庙会等也是人头攒动。
“新皇帝”接替“老皇帝”
昨天,地坛庙会在热闹的舞狮表演中开幕。上午9点,传统保留节目皇帝祭地仪式在方泽坛上演。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扮演了28年皇帝的齐学恩终于退休,今年接替他登上方泽坛的新皇帝是其子齐霖,一个“80后”的帅小伙。
上午8点半,表演皇帝祭地的演员们已经在斋宫的院中集合。一间休息室里,31岁的齐霖正在化妆,化妆师张璇在他脸上涂上粉底和腮红,又涂了点口红。62岁的齐学恩坐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
上完妆,接下来就是穿龙袍,这时齐学恩亲自把龙袍的套领系在齐霖的脖子上,并帮他把厚重的龙袍穿好,还不忘把衣服上褶皱抻平。身高1.91米的齐霖比齐学恩高出一头,因此龙袍都是新定制的。齐学恩穿了20多年的龙袍,静静地挂在墙角的衣架上。“儿子这几天一直咳嗽,我也把龙袍带来了,万一他上不了我还能替补。”
游客争相拍照 一睹“皇风”
离9点的祭地仪式还有不到10分钟,一身乾隆扮相的齐霖准备乘步撵出发。“今天咱俩就按上次彩排时的流程走,每个步骤千万别出错。”齐霖跟身边的“赞引官”小声交流着。
上午9点,斋宫的大门打开,此时鼓乐齐鸣。“一定注意坐姿,腰要挺直了,眼睛向前看。”齐学恩还不忘最后叮嘱一番,目送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从斋宫到方泽坛沿途,逛庙会的市民、游客争相一睹“皇帝”的风采。到达方泽坛,“文武百官”分列两边,在“侍卫仪仗”的前后簇拥下,“乾隆皇帝”从步撵上下来,沿石板路缓步登上祭坛。
祭地需磕头100多次
祭地表演有舞蹈、歌咏、古乐等仪式,其中舞蹈部分分文舞和武舞两部分,文舞官手持古笛,武舞官手持兵器,舞姿刚劲舒展。随着“皇帝”走上方泽坛的中央,祭坛四周响起悠扬的中和韶乐,在“赞引官”的引领下,“皇帝”信步来到供奉地祈神的神位前上香,“跪——拜——”随着“赞引官”的口令,“乾隆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礼,随后又来到祖先的神位前,同样行三拜九叩礼。如此反复数次,需要磕100多次头,事实上,说这是件“体力活”毫不为过,演员是颇为辛苦的。在历时半小时的祭地表演中,现场有千余名游客在警戒线外安静地观看。
演出结束后,齐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直到农历正月初五,齐霖每天都有一场祭地仪式的演出,他希望接下来的4场演出,自己能把“皇帝”的形象表现得更到位。
走出斋宫大门就不能笑 避免穿帮
作为地坛庙会“老皇帝”齐学恩的儿子,齐霖几乎每年都要看父亲的祭地表演。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身体等原因,齐学恩不能再登台了,齐霖意外地成为“新皇帝”人选。
跟齐学恩一样,齐霖也是“业余”演员,上学时学的平面设计,现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技术人员,平时工作很忙,这两周的周末他才抽空排练,“先从熟悉场地开始,然后就搭配着音乐进行合练了。”
有了父亲的言传身教,齐霖排练得非常顺利,齐学恩把自己多年总结的小“窍门”传授给齐霖,比如下跪的时候脚要踩住垫子,起立的时候要撩起龙袍的一角,这样就不用担心表演的时候绊倒。
“我爸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受到环境的干扰,比如有游客打招呼或者拍照不能理会,从走出斋宫的大门开始就不能笑了,避免穿帮。”齐霖告诉北青报记者。
昨天演出结束,齐霖卸了妆就回家忙自己的工作去了。他也没有把扮“皇帝”的消息告诉任何人。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其他亮点
故宫网红文创品热卖
北青报记者昨日在地坛庙会发现,羊肉串、烤鱿鱼这些污染环境的小吃已经不见踪影,今年首设的80个文创年货展位成为地坛庙会的最大亮点,网红“故宫猫”等文创产品受到市民和游客的追捧。地坛庙会文创展区相关负责人王沙沙介绍,80个展位几乎都是原创产品,比如根据《西游记》衍生出的毛绒小悟空和“来福八戒”,还有像可以拆装组合的“皇帝”公仔,《猪福365》生肖日历等。
在故宫文创展区,人们纷纷购买故宫娃娃、故宫猫等网红小摆件,特别是造型多样、憨态可人的故宫猫格外受欢迎。卖得最好的是一款如意猫,一只胖胖的大黄猫正在慵懒地挠痒痒,脚边是一颗如意球,不到一上午已经卖出去几百个。还有一款变身清代格格的猫咪也受到很多女孩子的喜爱。
在一个主打春节“福娃”的文创摊位前,年味十足的“年娃”、“春妮”毛绒人偶玩具和红灯笼也让人爱不释手。第一次参加庙会的摊主嗓子已经喊哑了,她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次准备了500对“年娃”和“春妮”,以及2000个红灯笼,没想到庙会刚开幕,红灯笼就卖出500多个,“年娃”和“春妮”卖出100多对,照这个速度,用不了两天就要脱销了。
除了文创产品,位于斋宫附近的二十四节气主题艺术展也很有看点。二十四根节气柱呈圆形排列,中心是以猪为核心的十二生肖。每根节气柱上有介绍各个节气的诗歌,还用艺术手段展现出不同节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比如中秋节的场景是一轮圆月和丰收的谷物,清明节则体现出农耕劳作时的场面。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责任编辑:郑月(EK012)
相关文章
-
天才爱因斯坦,因疯狂工作而疏忽家庭,用诺贝尔奖换离婚
-
内蒙古挖出华丽血棺,开棺时流淌出神秘液体,专家大喊:快走!
-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平息国内反战情绪精心炮制了一则假新闻
-
历史上的今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诞辰
-
[图文]盘点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十个大帝国
-
我来-我看-我征服:泽拉之战与凯撒的惊世豪言
-
走进千年古盐井——自贡井盐
-
禹城县尧山发现“仙蜕”,本来是考古大发现,却因为意外而毁掉了
-
以色列建国,为何不选非洲和南美?牵制阿拉伯国家却是英美策略
-
为何这几年日本没有影响亚洲的现象级歌手了?
-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死因之谜
-
1938年美国记者福尔曼在开封拍摄“维持会”家属,老人的儿子是汉奸
-
[图文]两度预谋刺杀蒋介石的日本女杀手张南造云子
-
日本港口横须贺,为何美国第七舰队总部在这里?
-
《觉醒年代》好看之中最好看的,就是他!
-
对越反击战中,我军侦察兵是如何抓越军俘虏的?虎口拔牙绝非神话
-
商汤为什么要灭葛?他是用什么办法灭葛的
-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本来是收藏战争物品的,为何收藏了个猪头
-
[图文]说“辛亥革命”中如何演变来的
-
东南亚国家泰国为什么没被殖民统治?
-
一号作战:日本最大规模的陆军攻势
-
[图文]苏格兰和英格兰长达几个世纪的恩怨是怎么来的
-
169名西班牙人对阵数万印加人,结果印加士兵死亡7千,皇帝被俘
-
丰臣秀吉为何钟情宁波妄想征服大明之后定居宁波?
-
北约29国65艘军舰大会师:突然一艘俄军战舰,杀入演习区怒射导弹
-
美军自信满满:核潜艇领先中国30年 2050年前无人能超越
-
731并非日军侵华唯一的细菌部队 长春存其他遗址
-
戴上这个蛙嘴盔,只要别低头瞄准,骑枪糊脸都死不了!
-
【党史故事】邓小平16岁远赴法国,遇到影响一生的兄长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