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平息国内反战情绪精心炮制了一则假新闻
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暗中支持恐怖组织为理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于时年3月20日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的霸权行径,曾遭到许多国家的谴责与反对,而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国内普通民众的态度是什么呢?
尽管战前美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宣传,明确指出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是美国的最大威胁,但是,从3月20日对伊拉克战争开始之时,美国连续两天爆发全美反战示威游行。
经过第一波次的震慑行动和针对萨达姆父子数次斩首行动,入侵美军有序地向伊拉克的纵深推进,就在开战第三天,一条阿拉伯地区的半岛电视台捅出的一则新闻,让驻伊美军斗志受挫、让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达到极点。
半岛电视台播出了一组美军战俘的图像,并报道说:“伊拉克俘虏六名美军士兵,其中包括一名女兵!”
(半岛电视台播出的新闻截图)
半岛电视台还对这些战俘进行了采访,这些美军战俘说,他们不是自愿上战场的,半岛电视台还播放了四具美军尸体图像!
这则新闻一经播出,关于战俘这一敏感话题在开战后的第四天被公开提及,瞬间将美国全境的反战情绪推到极点。
为了安抚国内民众和驻伊美军家属,布什总统随机接受采访并强调:“希望伊拉克能够用人道方式对待美国战俘,虐待美国战俘者将被作为战犯处置!”
做为回应,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说:“尽管你们(美英士兵)对我们的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可是你们(作为战俘)的待遇,我们将根据《日内瓦公约》予以尊重!”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白宫立即做出反应,所有媒体不得播出这一录像,尽管如此,之后几天,纽约等街头又出现反战示威游行并散发大量反战传单,谴责布什政府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人权而是为了石油。
虽然全美有超过2000名反战示威人士被逮捕,但是美国国内民怨沸腾,反战的力量越来越强,反战示威游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这种局面是如何最终被控制?从反战到支持战争,美国国内的舆论是如何被转向的呢?
同样是一则新闻、一则事后被证明的假新闻,新闻中一个十九岁的女孩,让美国的舆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半岛电视台提到的那名美军女俘虏,名叫杰西卡·林奇,参加伊拉克战争时,她才19岁,是美军507机修连的一等兵。
(杰西卡·林奇)
2003年4月1日午夜,美军出动海豹突击队在伊拉克的纳西里耶附近的萨达姆医院救出了被俘的杰西卡·林奇,战时摄影队甚至记录下了林奇被救的全部经过。
媒体为这次营救行动配发的报道中,是这样描述杰西卡·林奇:在开战的第三天,她在浑身多出受伤的情况下,浴血奋战,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被俘虏了。
林奇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成功获救,让林奇的父母欣喜若狂,令美军的士气为之一振,而整个美国舆论都开始转向,人们开始纷纷赞扬美国士兵在伊拉克战场的表现,称赞他们是民族英雄。
伴随着战争的进行而不断发生的反战示威游行,因为林奇的出现竟然全部消失,从这以后,美国国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示威抗议美伊战争的活动。
从3月23日到4月2日消息传出,不到十天的时间,美国国内的反战形势发生逆转,逆转的原因就这这则拯救女兵杰西卡·林奇的报道!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
拯救女兵林奇事后被证明是一则假新闻!
2003年3月23日,伊拉克战争后的第三天,林奇所在的机修连车队在伊拉克纳西里耶附近迷路,遭到伊拉克萨达姆军队的伏击,11名美军士兵被打死,林奇和其他几名美军士兵被俘。在遭遇伏击过程中,林奇乘坐的"悍马"军车当时倾覆,导致她脊柱两处骨折、神经受损,并且右胳膊、右脚及左腿都不同程度受到损伤。她在被俘前也不曾开过枪。
2007年4月27日,杰西卡·林奇在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说,她当时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身受重伤,根本不知道五角大楼正在利用她拍摄一部虚假的英雄宣传纪录片。
林奇在伊拉克的战地医院度过了8天,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她说那里的伊拉克医生给了她良好的照顾,其中还有护士给她唱歌。如果不是伊拉克人及时将她送到医院救助,她可能真的就不能活着回到美国了!
林奇(前左)出席听证会
林奇在听证会上说:"这是不真实的。我直到现在还觉得非常困惑,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撒谎,并试图将我宣传成一个伟大的英雄。美国军方操纵拯救过程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们更不应该把拯救过程拍摄下来。他们利用我来象征某些东西。他们这么做显然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杰西卡·林奇被救是真,但在这一过程中,在违背真相的情况下,杰西卡·林奇被做了精心包装。
(回到美国的杰西卡·林奇)
可以说,林奇被救,只是美国和军方为了战争的继续,自编自导的一个微型大片而已!
对于自己后来获救,林奇感慨万分地说:"上帝,这是真的。我就要回家了。但是我对于美国电视台反复播放的拯救过程不敢苟同,我对拯救我的战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章
-
二战初期美国曾打算帮助德国打击苏联
-
一日本兵被政府宣布死亡,失踪60年,“复活”后说:对不起中国人
-
日本即将进入令和时代,但历史还有可能重演
-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五月举行:“芭蕾外交”《白毛女》牵起中日情
-
70年前,这个团的官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
我国打捞十艘装满清朝文物沉船,英国却要我们归还,还要派军舰来
-
喀秋莎火箭炮:二战中苏联“武器控”的梦中情人,纳粹军团的梦魇
-
NASA揭示“月球漩涡”之谜或为太阳风与月壳磁场共同作用结果
-
两边都军演,菲律宾跟美国还是中国?拒美赴华答案来了!
-
世界世仇国家,相互之间的争斗超过数世纪,到今天为止仍然不对付
-
日本天皇离世,日方希望中国可以出席参加其葬礼,中国霸气回复4字
-
二战德军标志性的钢盔和“狗牌”原来自古以来就有了?
-
古代打仗防御力和机动性怎么取舍?简述欧洲腿部防护发展史
-
以色列考古学家发现一枚千年鸡蛋!专家:可能是空的
-
东条英机的老婆管丈夫有一套,日本军人送她个中国外号
-
英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代价有多大?
-
55件文物“安家”贵州省博物馆
-
明朝掘墓人:大将李成梁的破坏性成功
-
打倒当权派——每一个“匪夷所思”都有其原因
-
历史上的今天——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
真耐看!建国70年银幕上的人民海军经典形象
-
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苏联为什么迁回莫斯科?
-
美国又抛“中国内存芯片威胁论” ,对福建晋华实施出口限制
-
有奖 |诡异的中东战争:英法和埃及都输了,那到底谁是赢家?
-
花木兰女扮男装12载,为何没被发现?看完这几个案例,或许就懂了
-
李云龙天不怕地不怕,为什么碰到穿皮鞋的日军就跑?网友:他不傻!
-
奥巴马:美国经济增长是我的成绩,而非特朗普
-
二战后苏联是怎么对待日本战俘的 四个办法一个比一个狠
-
内山完造:中日两国的相互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