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836年2月25日,美国发明家柯尔特获得一个转轮手枪的
塞缪尔·柯尔特(1814-1862)美国人,著名的火器发明家和枪械制造商,柯尔特公司的创始人,“转轮手枪之父”。据说这是他在乘船时观看舵手操作舵轮而触发的灵感。转轮手枪属于机械式多弹巢的单手射击武器,在中国俗称“左轮”手枪。与其他所有枪械不同的是,转轮手枪的枪管和枪膛是分离的,转轮手枪通常由3部分组成:枪底把、转轮及其回转、制动装置和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枪底与一般枪上的机匣相类似,上面开有许多槽孔,以便将所有的机构和零件结合在一起,如枪管、框架、握把等;转轮、回转和制动装置通过回转轴固定在框架上,转轮既是弹膛又是弹仓,其上有5~8个弹巢,最常见的是6个,故人们又把这种六个弹巢的转轮手枪称为六轮手枪或称其为“六响子”。
柯尔特1814年6月9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火药有着浓厚的兴趣。12岁那年,他偶然发现一张制造火药的配方。作为一个胆大的、爱冒险的孩子,柯尔特决定制造火药并试用于手枪中。他所在学校的校长认为他的试验是危险的,因而要求他停止进行。但他拒绝了校长的指令。几天后,他在学校试制火药时发生了爆炸,所幸无人伤亡。为免遭斥责,他逃离了学校。
1930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塞缪尔·柯尔特并未急于找工作,而是为自己安排了一次航海之旅,以便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也正是这一段旅程成就了一位传奇枪械大师和他的枪。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无聊至极的柯尔特经常跑到驾驶舱观看舵手们工作,舵轮时而左转,时而右转,柯尔特突发奇想,能否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旧式转轮枪上呢?他不断思考,灵感如泉涌,于是果断在纸上绘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枪结构图,随后用木头材料制作出了同比例模型——击发式转轮手枪模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柯尔特转轮手枪的原型。
一次航行到印度,他得到一个叫柯利尔的人制造的能从圆筒里发射子弹的枪,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1831年旅行结束后,柯尔特马上投入到了枪械的研制中。他在父亲的资助下雇佣了一个工人,根据他的设计制成了一把实验用的“左轮手枪”。但这把枪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颗子弹打响的同时,枪的弹室(即装弹圆筒中容纳子弹的长孔)便发生了爆炸。柯尔特试图用更坚固的圆筒来纠正这个错误,但新制成的枪却打不响。柯尔特的父亲失望了,他建议儿子放弃制造“连发”枪的念头。但柯尔特相信自己能造出这样的枪,并决定自己挣钱来实现这一梦想。3年后,他在机械工约翰-皮尔逊的帮助下,成功制作出了样枪。这项发明使过去所有的手动转轮手枪相形见绌。它有着明显的优点:射击时每个弹巢依次与枪管相吻合,因为它的弹仓是一个有弹巢的转轮,并能绕轴旋转,保证了这种吻合性。这一奇特的构思和设计,在世界枪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35年10月,萨缪尔-柯尔特获得专利号6909的英国左轮手枪专利。之后,各式各样的转轮手枪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1836年2月25号,柯尔特获得了五发子弹左轮手枪的发明专利。
左轮手枪的转轮设计其实早于1718年燧石枪(flintlock)时代就已经开始,但早期转轮手枪,多是用多枪管而很笨重,或者无法防止转轮逆转,所以没有很大的实用价值。1718年,英国律师詹姆斯·帕克尔 (James Puckle) 就发明了装弹9发的转轮燧石枪,英国人伊力沙·柯里尔 (Elisha Collier) 于1818年就取得了转轮燧石枪的英国专利。
1835年美国人塞缪尔·柯尔特改进前人的设计,获得英美两国的专利,由于柯尔特的推销技巧,以及美国不像当时欧洲因为保密关系,由国营或垄断的私营兵工厂独占一切枪械新科技,所以柯尔特才能以其名字流传于世,以致后人将他与转轮手枪之间划上等号,柯尔特甚至被误认为是第一把转轮手枪发明者。
军事博物馆中的柯尔特M1873转轮手枪
柯尔特是一个技术和经营两方面的全才,他在发明转轮手枪后,一方面不断改进,从1847年至1860年间,他共改进与推出12种转轮手枪;另一方面,他将发明与实业结合在一起,他申请专利时,申请的专利要求范围达8项,其中包括转轮手枪上的枪管、转轮弹膛和枪底把的连接方法等,而且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柯尔特武器制造公司。然而此时,新生的柯尔特公司却遇到了大麻烦,因为专利问题,柯尔特无法生产后装式转轮手枪,这一情况直到1870年之后,才发生改变。1871年,柯尔特终于推出了一把后装式转轮手枪,命名为同M1871式转轮手枪。该枪采用单动发射机构,即发射时,需用手将击锤扳至待击位置,再扣动扳机才可实现击发。
故美国西部影片中的牛仔使用该枪时总是双手齐上阵,一手快速压击锤,一手扣扳机。这款转轮手枪借鉴了同时代其他转轮手枪的许多优点。该枪的固定式转轮座与之前的雷明顿转轮手枪类似,转轮座上的装填口盖和退壳杆也并非柯尔特公司的发明,而是借鉴了法国勒福含M1854转轮手枪的设计。但柯尔特陆军单动转轮手枪绝对是跨时代的优秀代表,其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自从美国军方采用之后,便声名鹊起,开启了其百余年的传奇。
相关文章
-
对文物的“破坏性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
-
一战后的土耳其,为什么称为西亚病夫?
-
港媒:中国为何热衷考古和古生物学
-
古代最残忍的“水刑”,老外冒死去做试验,坚持18秒就崩溃了
-
抗战女汉奸被判死刑,临刑前亮出身份,被当场释放,活到2014年!
-
抗美援朝:美国的苦涩回忆 美韩联军损失140万兵力!
-
“航母之父”巴比奇:拒绝美国邀请,选择为中国航母事业奉献一生
-
远古铁器时代,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全靠这种憨傻的动物
-
没去成迪斯尼的赫鲁晓夫 被安排在好莱坞看表演 妻女在旁很尴尬
-
三星堆再次出土一件青铜神树:耗时4个月发掘
-
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75周年记者探访皮斯卡廖夫烈士陵园
-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德国为何拍手叫好
-
德国元帅凯塞林,二战后被判处死刑,为何盟军集体为他求情
-
[图文]苏联士兵奉命在毫无防备的士兵挺进核爆中心
-
木柄手榴弹变砸核桃神器?制造太繁琐,我国兵工厂为何量产数亿枚
-
同样是战胜国,二战后意大利为何没有像法国一样进入五常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被侵略者当头一棒打醒的中国!
-
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都放弃了自己殖民地,为何俄国却死也不放手?
-
他是纳粹党的神?还是犹太人眼中的魔?魔鬼是世人对其最好的诠释
-
世界上最喜欢内斗的民族,内斗上千年,如团结在一起,将是巨无霸
-
[图文]苏联红军136步兵师阵亡士兵遗骨重新隆重安葬
-
老照片:1898年德国人占领下的青岛,清廷官员陪着亨利亲王骑马游玩
-
俄罗斯发现匈奴古墓,墓中遗骸却不忍直视,学者:墓主人太残忍了
-
解密: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一元帅有多狠?令印军至今不愿提起
-
重新发现中国海洋文明——解码泉州世遗
-
图伽郡主和李长歌什么关系?她喜欢的人是阿隼吗?
-
老家(外一首)
-
揭秘:45万唐军为何不敌2千突厥?
-
外蒙古独立不到百年,10多万定居的汉人怎样了?现状你肯定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