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养瘦马盛行,无数贫穷少女被当成商品买卖,一辈子命运多舛
世人皆知,自古扬州出美女,而“扬州瘦马”在明清时期更是名噪一时。在当时有一种特殊的行业——“养瘦马”,“瘦马”的含义并不是真正的马,而是指面容姣好、身材纤弱的少女,她们出身贫苦人家,年幼时被人以低价买走,经过一番琴棋书画的调教,长大后高价贩卖给富人家做妾,而没有被挑选走的女子会进入烟花柳巷,从此悲苦一生。
从明朝开始,商业发展迅猛,扬州一带经济繁华,富甲一方,出现了一批富得流油的盐商。这些盐商们平时在扬州城内纵情享乐,日日歌舞升平,生活奢侈糜烂,看厌了以胖为美的丰乳肥臀,开始有了追求纤细身段的瘦弱女子的癖好。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为了迎合盐商们变态的心理,催生出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养瘦马”的人,形成了暴利但畸形的行业。
这批少女出身贫寒人家,天生丽质,在七、八岁时被低价买走,之后像进入魔鬼集中营一样训练,十四、五岁时再卖出去。调教的内容包括歌舞、琴棋、书画、女红,甚至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要严格符合富商们的喜好,比如走路要轻,笑不露齿,眼神要含情脉脉。这些“瘦马”们有的是天生贫苦,身材瘦弱,但也有的是故意被饿出来的。
“瘦马”们也分三六九等,调教的方式不一。清代小说家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中描述过,一等资质的女孩,要学习弹琴吹箫、吟诗作画、下围棋和双陆棋等,还要学会化妆和训练形体;二等资质的女孩,会识字、弹琴即可,主要是学会记账管事,将来好当富商们的小秘书;三等资质的女孩,不教识字,只学习女工,或是锻炼厨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
在当时的扬州城内,有数百个人口贩子,像苍蝇一般围着这些富商们。这些人中有牙婆,是专门介绍人口买卖为生的妇女,也有驵侩,是专门做牲口贸易的中间商,因为牲口不如人赚钱,也来“养瘦马”。
一旦哪位有钱人想要买“瘦马”,这些牙婆们就开始推荐手上的女子。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描写过挑选“瘦马”的场景,牙婆扶着“瘦马”出来,要经过下拜、走几步、转身,看看面相、身姿、走路形态;将衣服撩起来,露出手臂,看一看是不是皮肤细腻光滑;瞧一眼相公,看一看眉眼是不是有神;回答一句年龄,听一听声音是不是动听;最后要鉴定一下是不是小脚。
这些被精挑细选的“瘦马”命运大多悲惨,选中的“瘦马”也不见得生活美满。最幸运的可以嫁入大户人家做妾,在年老色衰之前享受荣华富贵,也有运气不好的,有被大老婆杖毙的,也有受尽凌辱投井自尽的。
而那些落选的“瘦马”,则命运更加凄惨悲切,她们无家可归,只能被卖入烟花柳巷,每晚涂脂抹粉,打扮妖冶,等待着客人的临幸。张岱在《扬州瘦马》中写道:“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可怜了这些女孩儿,从小被当成商品买卖,沦为富人们的玩物,一辈子就这样毁了。
“养瘦马”这个肮脏的行业,是旧社会的畸形产物。随着现代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尊重女性,男女平等,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了普及的观念。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相关文章
-
采访组走进红都瑞金:毛主席称谓从这里叫响
-
古代印度人上厕所后,不用卫生纸,他们是如何保持身体清洁的
-
蒋方舟为何难被原谅?郑强也有类似经历,回国后揭穿对方不良动机
-
一个女地下党员在台湾的身后事 在台湾被判死刑
-
直到1990年,苏联才承认他们在二战中,曾犯下一桩什么罪行
-
烟波浩渺中的黄龙嘴——宣城南漪湖水乡渔村百年史记(下)
-
抗战时我军大刀队真如抗日神剧中那般无敌?老兵道出实情令人心痛
-
施瓦辛格、史泰龙的伯乐辞世,匈牙利总理悼念
-
吓尿!狂暴凶狮危险出没,上演高能人兽对抗之战!
-
斯大林曾反对西安事变 认为张杨兵谏是叛变
-
世界罕有兵种,仅有29人,全靠配特种兵保护,无法培养都是天生
-
匈奴使用细菌战?汉武帝征战匈奴为何失利?
-
常乃超曾在德国深造,为何回国后仅仅混了个杂牌师师长
-
大汶口:“鸟负日连山”的刻画符号,为何说像极了太昊族徽?
-
日本二战最惨一战:20万日军被打的只剩几百人
-
二战德军散发的色情传单 唤起敌方士兵对后方的思念
-
在那场侵华战争中,日本皇族几乎倾巢出动,连王妃都有罪
-
郑和航海三件宝:导航、瓷器、老婆婆
-
《因法之名》如果陈谦和没有隐藏指纹,许志逸恐怕还是会含冤入狱
-
[图文]玛尔维纳-吉特勒:二战间最可怕女冒险家
-
慕容复文武双全,只是不懂这个道理,否则不会是疯癫的结局
-
贝加尔湖如何形成的,为何还在扩展,淡水资源能够人类喝100年?
-
抗战时期死亡率那么高 一名新生儿多个“奶爸”照料才能活命
-
二战中因德军空袭引发的英国踩踏惨案19级台阶要了173人的性命
-
他1个举动干掉日本20万人,多次被要求道歉,他表示自己从未后悔
-
普鲁士统一德国,为何要将奥地利排挤出局?
-
中东风云:1941年的盎格鲁-伊拉克战争
-
泰王原配遭到冷遇,64岁生日宴冷冷清清,唯有帕公主陪伴左右
-
这位日本“维新三杰”之一,人生经历跟张良竟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