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妆趣闻:古人也有护肤品桑白皮作洗发水
洗发水、洗面奶、沐浴露、面膜……这些可都不是现代人的专享。古代的中国,先人们早已制作出了类似产品,而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材天然,有些成分直接就是中药材。用中医养护和调理的方法保养皮肤,由来已久,有些制作虽然工艺繁琐,但所用药材多数可方便购买得到,所以大家也不妨参考借鉴一下。
去屑洗发水,古人用桑白皮
现在市场的洗发水种类繁多,各种功效被细致划分,去屑、保湿、修复……古人的洗发水,没有这么多细致入微的划分,但所用材料却都是纯天然的,从桑叶水、皂荚到淘米水。这些洗发水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桑叶、桑白皮(桑树的干燥根皮)。《本草纲目》记载: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淘米水洗头。七次后,发即速长。如果遭遇头屑烦恼,古人会求助于桑白皮。《外台秘要》记载,单用桑白皮一味外用洗淋可治疗鬓发堕落、头屑过多、瘙痒等。方子看似简单,但取材很有讲究,尤虎说,桑白皮通常在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桑叶霜后采集入药。
以鸡蛋为原料制作面膜
敷面膜这种美容方法,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古代的宫廷它就出现了,只是当时它还不叫面膜。尤虎介绍,流传比较有名的一款,叫张贵妃面膏。相传是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所用。制法如下:取新鸡蛋一枚,蛋壳上开一小孔,去黄留清,装入朱砂细末,之后再以蜡封孔。封好之后,把这枚鸡蛋跟其他鸡蛋放在一起,让母鸡孵化。等其他蛋中的小鸡孵出来之后,这枚鸡蛋就可以拿出来用了。医书《肘后方》中记载,说这种面膏可以令面如白玉,光润照人。不过,因为方子有朱砂,所以不宜长久使用,以免重金属超标。
古人用的面膜里还有一款流传广泛,即天后泽面方。光看名字,有人就能猜出这是武则天当时所用的美容方。这个方子曾被收录在当时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中。后来它又被《外台秘要》等医书转载,所以后来流传广泛。不过这款面膜的制法和取材都很讲究。记载称,要在端午日采益母草全草,去土晒干,研磨后过筛,再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调和。然后捏成鸡蛋大小的丸子晒干。接着再将这丸子放入特殊的炉子里炼制。之后取出等其凉透了,再研磨成粉,多次过筛,越细越好。最后,再加上一定比例的药末、滑石粉、胭脂等调匀。虽然做法复杂,但用起来很简单,只要每日早晚取少许药粉,加水湿透,敷在脸上,一段时间后再洗干净即可。
洗脸洗澡用澡豆
现代人洗澡、洗脸,可以选购的产品有多种。而在古代,澡豆则是清洁、保养皮肤的利器。澡豆是以豆粉为主,再加各种药物而制成的专供洗脸、洗澡时用的一种粉剂,被认为有光滑润泽肌肤、预防皮肤疾患的功效。这个领域,最出名的莫过于唐代永和公主的澡豆方,这个方子后来被收录在宋代的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里。取白及、白术、白茯苓、白附子、鹿角胶各90克,白芷60克,桃仁、杏仁各50克,沉香30克,皂荚5枚。先将淘米水2000毫升煎沸片刻,投入鹿角胶使其融化,再入糯米200克煮成粥。等粥变成半透明固体,将其晒干。然后将诸药共研为细末,与大豆粉500克合匀;另用蜂蜜、白酒各60毫升,加热后拌入药末中,晒干后再加入麝香1.5克拌匀,密封贮存,等到洗澡、洗脸时再拿出来用即可。
相关文章
-
讲好新的淮海战役故事
-
“华夏”放在一起说,是不是夏朝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华朝”
-
叶永烈揭秘:“铲共专家”诱使顾顺章叛变 道出了中共重要机密
-
皇宫深处的同性之间,那些异样情愫
-
那些在汉墓中发现的“古董”
-
改革永不停止,历史终结论应被终结
-
揭密元稹与薛涛关系之谜:薛涛与元稹姐弟恋是真的吗
-
本是可以一统中国的军阀,因一疏忽全军覆没,退出历史舞台
-
渡江战役的悲壮书写
-
切齿龙 长有硕大的门牙(窃蛋龙中唯一的植食恐龙)
-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斗争 冯太后要废孝文帝?
-
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强盗都不敢打劫?强盗:简直是找死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什么时候开始“苏杭”并称齐名的
-
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102岁(具体年龄无法确定)
-
满洲龙:中国出土的首批恐龙化石(埋葬于黑龙江沿岸)
-
皇帝死了妃子们怎么办?一般这样处理,专家表示:有其合理性
-
叙诡笔记|“铁丐”吴六奇真的救过查伊璜吗?
-
朱门酒肉臭的高岗在仕途上为什么能够一帆风顺
-
距越军十几米远给战士送饭?对越反击战中我军炊事兵迎炮弹向前冲
-
桑塔纳盗龙:南美洲小型食肉恐龙(长2米/9900万年前)
-
赵云真人图是怎么样的 赵云的人格形象是怎么样的
-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效忠皇帝?
-
上官婉儿怎么死的真相:被李隆基杀死(武则天的女史)
-
封神中,为何众多仙家不愿封神?背后原因很无奈,看看你知道几个
-
▲冷兵器时代,骑兵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但是遇上大炮和火枪,就怂了
-
学党史||党史天天读(12月8日)
-
安第斯龙:阿根廷超巨型恐龙(长40米/距今9100万年前)
-
浙江省一个区,名字一读就错,总人口超130万!
-
中英联合考古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