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数码科技 > \

积木云CEO:绝大多数仅宣传TPS的公链,没什么实际用处|链得得吐槽大会

原标题:积木云CEO:绝大多数仅宣传TPS的公链,没什么实际用处|链得得吐槽大会

积木云CEO:绝大多数仅宣传TPS的公链,没什么实际用处|链得得吐槽大会

大文丨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本期链得得吐槽大会的主持人,链得得《大文观链》专栏主笔马文佩。

这一期做客链得得《无眠吐槽大会》的嘉宾是积木云CEO 明中行,今晚将由他接受500位吐槽师的提问与质疑。今天的吐槽主题是“终极猜想—物联服务时代的新逻辑”,让我们欢迎明中行~

明中行|主咖:感谢链得得给我们和大家交流分享的机会,感谢主持人,大家晚上好。

【起源--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

大文丨主持人:明博士好,从协议逻辑出发,你觉得,传统互联网服务和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以服务为中⼼的⽹络有什么区别?区块链技术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中行丨主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传统的互联网服务和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服务其实没什么区别,但是传统的互联网服务和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是有区别的。

互联网始于1969年,那个时候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为了了抵御苏联的核打击,美国需要一套特别强大的战时指挥系统,要求在遭受核打击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全境被核武器覆盖,这个指挥系统依然可以保持整个网络的畅通。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电话系统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电话有比较固定的一些交换中心和电话局,如果把这些地方摧毁了,整个电话系统就瘫痪了。所以后来美国国防部的一个科研机构DARPA建立了阿帕网,它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可以看到,创建互联网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在大范围摧毁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畅通的网络。

当时,美国将大学用作指挥所的掩护,在早期互联网上连接了很多这样的“大学”,而每个指挥所对应网上一个节点。由于互联网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这些指挥所在位置上还要变动的问题,因此将指挥所位置和身份进行统一。每一个连接的指挥所节点身份和位置两个信息之中,只需要知道一个即可,如果找到指挥所的位置,就知道了其身份。这就是我们传统的以地址为中心的底层通信方式,它在互联网建立的前期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它比较简单,但是现在网络已经越来越复杂,这个情况就会发生一些问题。

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就底层对于上层应用层的接口来说,我的位置不再等于我的身份了,因为我可能经常会动。通俗点说,以前你认为一个人的家里的门牌号就是他的身份证,现在这个人可能有好多房子,他可能经常动,还会出去旅游,还会住酒店,所以你不再用他家的门牌号绑定他的身份可能就不太适合。这就需要一个独立的身份证,当你在找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要找这个身份证,而不是找他家的门牌号了。

这个就是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和以地址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在提出了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为上层应用提供面向服务名字传输机制来将传统的IP地址的身份与位置的双重语义进行分离和解耦,使得网络可以更方便快速高效的应对大规模的动态的环境。

那区块链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区块链是在这个过程中来提供网络的服务的一个信任性的机制。以前非常简单,我知道我要连的那个IP地址是谁,我知道我要连的那个人他在哪儿,所以我直接连他好了。那现在我已经不知道了,我只知道我要连一个服务的名字,这个服务具体在哪儿我不知道,这个服务到底靠不靠谱,真实不真实呢?其实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好区块链的创新性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网络底层搭建一套自适应的分布式的验证机制,可以使得我们网络可以自动的来验证这些服务的真实性。

大文丨主持人: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服务是否运行在Tcp/IP网络上,如果是,还是需要找“门牌号码”,区别只是先找门牌再找服务名还是先找服务名再找门牌,这似乎没有本质区别。

明中行丨主咖:其实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对于网络来说,最终肯定还是要找到门牌号的,因为门牌号是你的物理地址,就是你物理上位于哪里。但是我们的网络是分层的,从应用层到传输层一直到底下的物理层,它每一层有不同的语义,每一层有不同的业务逻辑。

就现在来说,传输层对应用层提供的语义,是应用层必须知道下面找到的那个东西的门牌号在哪儿,如果这个门牌号动了,现在传输层的语义认为连接那个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门牌号了,你必须重新发起所有的连接。就相当于虽然那个人还是他自己,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网络来说,如果他动了,他就不是他了。

但是以服务为中心的逻辑就是说,对于传输层对应用层的上层语义来说,应用层只认要的服务的名字,至于它在底下怎么走,把它交给网络,它们本身不知道这件事情,也不想知道。如果只要这个服务或者说你可以理解只要这个人还在,对于应用层和传输层的语义来说它就认为这个连接是稳定的,没有中断的,一切都照常。底下可以比如说有千变万化各种灵活的路径,或者你移动之后,我重新路由,这些事情都可以把它放到网络里面来做,而网络来处理这个事情比在应用层来从更高的层面处理这个事情效率要高的多得多。所以说虽然最终还是要找到那个东西的门牌号,但是现在对于应用层来说,它已经不需要去找那个门牌号,找门牌号的这个事情交给网络,它就可以变得非常的简单,速度和效率都会变得更高,性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大文丨主持人:有人认为,应用层现在也不需要找IP地址做为门牌号,有域名做为中间层,结合DNS已经解决刚才说的那个问题了。

明中行丨主咖:DNS是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DNS有两个维度的问题。首先即使使用DNS,但是其实没有改变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的以地址为身份标识的这样一个语义,这样就导致应用层必须来自己关心底层网络的变化。而恰恰是这种应用层必须来关心底层网络的变化,才导致你的连接会中断。比如说我现在通过DNS查到一个百度的地址,我连到了它,那如果百度换了它的IP地址,我们先不考虑CDN的情况,那么上层应用什么时候去进行DNS的查询呢,一定发现我的连接已经断了时,我如果没断我不会发起DNS查询的。

另外一个维度就是说,即使我们让DNS去做这件事情,但是DNS其实是一个静态的系统,他不是为动态网络来提供的,不论可扩展性还是响应速度都不能应对实时的动态网络的要求,比如说DNS查询的速度要远远慢于底层网络自动重新路由的速度,以及DNS的更新速度是以分钟、小时、天来算的,不是说你一个节点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全球的DNS就会更新了,不是这样的。

【进化--CoDAG和PoS】

大文丨主持人:积木云为用户实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明中行丨主咖:积木云为用户实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上网体验更好,对于B端用户和C端用户来说,在不同的场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收益。积木云主要解决上网四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不论是B端和C端,通过使用积木云可能会使得上网速度更快,更加稳定,费用更低,以及更加安全和可信。

大文丨主持人:积木云运行在现有物联网四层架构的哪一层?

明中行丨主咖:我们位于TCPIP协议站的传输层和网络层。我们本质上是在传输和网络层之间做了一个夹层,我们并不改变网络层本身的语义,但是我们对传输层的语义进行了改变,将IP地址的身份与地址的双重语义进行分离,从传输层以上对应用层只提供身份的语义,应用层对下不需要了解或者维护网络的一个动态变化。在传输层以下,整个IP地址的动态变化由网络自适应的来完成。

大文丨主持人:我注意到白皮书中特别提到了车联网、移动医疗等场景,那么面对物联网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并发、高可靠和低时延需求,积木云如何保证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水平?

明中行丨主咖:我觉得这是两个维度的问题,积木云的目标是提高网络的性能和提高网络的安全,去中心化的方法是我们使用的手段,它并不是我们优化的目标。

其实对于互联网来说,这里先澄清一个概念,物联网本质上是一个更大的互联网,物联网跟互联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在我们以前叫做互联网的时候,连的差不多就是PC、手机,物联网是其他的通电的玩意都上网了,但是本质上用的是同一套网络的技术。

那回到中心化这个事情呢,其实从基因上来说,互联网本身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去中心化的。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它是为了防止苏联的核打击,这个情况你就不能有中心化的指挥机构来运营互联网。假如被一个原子弹打掉指挥机构,系统可能就没法正常运转了。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互联网的根本要求就是在没有一个强力的中心化组织运行的情况下,可以自组织、自适应的保证网络的连通。

所以一直到今天,其实整个互联网的底层是非常去中心化的。现在互联网整个底层的路由体系我们可以说感性地把它叫连通体系。它的路由系统,是由世界上千千万万个自制域或者自制的网络自发形成的全球的路由系统。比如说我这里面要看Youtube,我要连到谷歌的服务器,如何从我这儿找到谷歌呢,没有一个中心化的任何一个节点来从中国一直到美国控制这件事情,整个路径上可能会跨越“千山万水”,经历无数个自制域和我们直观点说可能会经历二三十个路由器,它们之间的转发规则都是通过这些自制域之间。

如何从我这儿连到美国的Youtbue都是由路径上的这些节点自发的通过一些分布式的网络协议。 在网络中,我们其实用现在的区块链时髦的词也可以叫做他们之间的共识,来形成的一个没有人中心控制的路径选择方案。所以我觉得对于优化底层网络来说,你其实已经不需要来追求它的去中心化了,因为互联网的根本理念或者说运行方式就是去中心的。

但是在区块链领域经常有一些说法,把去中心化作为追求的一个目标,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不对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做一个项目、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需要追求的是如何实现我们这个产品或者服务的本身追求的目标,即如何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去中心化手段,能让我们把这个服务得更好,我们就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如果不是的话,那我就用其他的方式,为了追求去中心而去中心,我觉得这是许多区块链技术或者方案走向的一个误区。

对于网络的安全性来说,其实网络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杂的系统,从底层的物理层到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不同的层次之间有非常复杂的验证机制。这里面我要澄清一个观点,对于积木云来说,我们的区块链是为了保证网络服务信任性的问题,就是说我保证我连接的那个服务确实是那个服务。我想看一个《哈利波特》,你不要给我一个《葫芦娃》,但是比如说网络其他方面的安全性,比如说加密的属性,在传输过程中,防止黑客的入侵,比如地域DDoS的攻击,防止一些僵尸病毒的植入等等这些问题由网络的其他的已经成熟的安全方案来负责,或者说它并不是区块链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在积木云的信任体系里面,我们是通过将服务的注册信息发布到链上,我们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PoS(Proof-of-Service)的服务证明的共识机制,通过众多节点的分布式的矿工自适应的一个行为,来自适应的验证网络中服务的真实性,如果服务的真实性会记录在我们的链上,同时我们通过区块链创新性的共识机制来对这些服务进行真实性的验证。

大文丨主持人:CoDAG如何避免DAG和八卦协议本身存在的高冗余和高双花风险?

明中行丨主咖:CoDAG本质上是一个混合式的共识机制,它其实是一个DAG形状的数据结构加上POW的一个结合。我们的CoDAG虽然叫做CoDAG,但是它名字有一点误导,实际上我们的CoDAG并不是以一个高SIP的协议,在DAG数据结构上进行共识来达成一致的。本质上我们是对它进行一个以DAG形状的数据结构的存储,而我们的共识实际上是通过POW完成的。

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们相当于将传统的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的POW的共识机制进行了一个维度上的提升,把它的帐本结构从一个链式的结构提升到网状的结构,这个网状的结构通过连通性定义哪些帐本可以存在哪儿。从原理上,根据CoDAG层数以线性的方式提高我们POW共识机制的速度。

举个例子,假设我现在用以太坊的POW的一模一样的机制,和它的参数配置,然后用CoDAG来存储这个数据结构,中间用它的连通性作为表示。那么理论上来讲CoDAG有多少层以太坊的POW速度就应该能提升多少倍,比如说100倍层就100倍,但实际上可能有网络传输和计算的开销达不到这个理论的性能。我们其实现在已经生成了我们CoDAG的测试的网络,正在不停的测试和完善,我们的实测结果是如果我们有100层的CoDAG,我们的挖矿节点使用了30台的服务器,分布在世界各地,有2.0和IWS的,大概是100层可以达到以太坊的80多倍的这样一个速度,一千层大概可以达到700多倍的这样一个速度。

至于高冗余问题,我们这里面不存在在DAG的节点之间做数据的广播,如果不存在数据的广播,那么就可以极大的降低网络的开销和重复数据的传递。而双花问题,因为我们本身根本上其实是通过POW的共识机制,所以在理论上,我们其实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数学证明,CoDAG的安全性是等价于比特币的POW。回答完毕。

【初心--积木的故事】

Carles Zhang丨链得得怼友:积木云是老互联网项目了,2016年3月就获得了数千万的投资,积木云之前的定位是帮助传统企业实现智能化的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软件开发到硬件设计以及最后的云服务。而现在的积木云是利用区块链赋能物联网,是什么促使了转变,16年的愿景是否已经放弃?物联网和区块链都是目前全球最为宏大的科技主题,落地的切入点在哪?

明中行丨主咖:现在的积木云和我们当时创业的积木云只是名字相同,它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把我们原来的那个物联网项目的积木云这个名字借鉴过来,是因为我们真的特别喜欢这个名字。

本质上来讲,互联网就是一块一块积木搭起来的。比如说我们的TCPIP的网络协议站,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一每一层其实是个大积木,比如说我的传输层里面还有UDPTCP,有其它的东西,每一个小的协议,又是一个小的积木,然后不同的积木期间是相互的轻耦合搭建在一起,每一层都会独立的演进,持续的改进和变化,只要中间留好相应的接口,他们之间的演进可以非常的顺畅和独立。

这个我认为是建立我们积木云项目的根本理念之一,就是我们觉得区块链,不论是区块链技术和行业还是说互联网本身,5G技术等等新的技术的发展,都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早期的阶段,你很难定义哪一种技术可以在现在定义出来之后,一直在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过时。

那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秉承互联网这种搭积木的轻耦合,可以持续分阶段演进的这样一种特性,以搭积木的形式,把互联网底层的体系搭建出来,然后让它以一种亲耦合的形式,每一部分可以不停的独立的进化和演进。以适应本身我们对网络的需求,比如说我们的四层体系结构里面,大家关注比较多的CoDAG,CoDAG在我们的体系里面主要是用来记帐的,它是一个以DAG数据结构为基础的混合式共识机制,其作用是在我们这里记帐,如果未来有更好的记帐的技术,那其实你不用CoDAG用其他的也可以,本质上我需要有一个记帐的东西。

我觉得市面上没有特别好的记帐的帐本,我就自己做一个CoDAG先记着,以后如果有更好的,我用其他的也行,如果CoDAG以后更新换代来升级,变成了CoDAG的平方,或者CoDAG的三次方,也可以的。但是现在有一些区块链的项目的白皮书里面,直接告诉你,它的共识机制就是最好的,放在这儿一辈子就不变了。这个根本违背了互联网的发展原理,从历史上来看,不能进化的体系结构是不可能长久的。

所以说其实不是转变而是只不过我们借鉴了那个名字而已,我们现在做的积木云的事情,是我们本身一直长期以来从事的科研工作以及产业化工作。那之前的物联网项目是我们产业化实践的一个经历,同时它也在运行,但实际上我们物联网的积木云的那个平台和现在的积木云不是一回事。

对于切入点来说,我觉得就是到生产生活中去找,看哪里需要,哪里有什么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不是用物联网的技术能让它变得更好,那我们就用。

大文丨主持人:涉及到医疗、车联网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有着很强的隐私需求,积木云如何保证敏感数据的安全?

明中行丨主咖:好的。这里我想先分清一个概念,就是安全性和信任性是不同的维度的两个问题。在我们的积木云的体系里,区块链是用来帮助我们解决信任性问题的,他同时提供一些激励性,我一会儿可以再说,对于数据的安全性,本身我觉得区块链技术并不能在底层网络帮助网络提高数据的安全性,这些安全性可能需要一些加密的方式,一些防止网络攻击的方式,一些其他的存储方式来获得。

而对于积木云来说,积木云只是网络底下的一个管道,在这条通道里要跑各种的应用,而积木云的区块链只负责来承载这些服务的身份信息,并不承载这些业务逻辑,不论是积木云本身的网络体系还是积木云中的链。

还以爱奇艺为例,假设说爱奇艺跑在积木云上,积木云可以帮他对B端来说节省带宽的消耗,可以通过自适应自组织的方式在边缘帮他找到更多的节省带宽的节点。对于用户来说,体现为看爱奇艺网站上的视频会感觉更流畅了。

区块链在这里面干嘛呢?我们要激励,一方面来激励对网络中贡献服务的这些边缘节点,给它一些流通和支付的支持,然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的电影的这些服务信息你要放到链上,如果这些服务本身身份是虚假的,或者这些服务是虚假的,我要有办法知道和进行处理。

至于这些数据的本身安全,比如说爱奇艺的电影,如何对《哈利波特》电影加密而不被窃取,这个事情本身是爱奇艺程序自己解决的问题。这些业务逻辑并不是积木云解决的事情,或者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我们从底层更好的保证网络上层服务的真实性,但是服务的这些安全性,我们在底层并不对它进行业务的承载,所以现在的互联网的安全性是怎么样的,在积木云里的安全性就是怎么样的,既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坏。

【再定义--服务的质检员】

大文丨主持人:每一代通信技术的出现都会从根源上改变整个互联网世界的运行模式:短视频、直播、SNS,乃至区块链、人工智能都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全新业态。那么5G的出现,对区块链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明中行丨主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DNS,其实DNS的出现和发展也是极大促进了我们整个Web3.0的发展,现在短视频直播SNS和区块链,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我觉得区块链和5G可以算做车和马路的关系。这里先稍微区分一下5G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互联网,本质上从广义的互联网是万物互联的一张网,它是其实把5G包进去的。狭义的互联网是指我们传统的IP网络,5G属于移动网通信网他们本质上是属于两张网。我们现在经常说的5G,如果5G到来了,网络会怎么怎么样,其实只是优化我们现在所有上网其中的一部分,5G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举个例子,5G和我们现在说的狭义IP网络的互联网,他们关系有点像水龙头和水管,我们狭义的IP网络,底层的互联网就是水管,5G就是边缘的这个接入通信的水龙头。所以如果要让我们的水的流速更快,出得更稳定,你既要把水龙头做大,也要把水管做大做强。

或者从另一个维度说,无论是5G还是互联网,更像是一个马路,而区块链,SNS直播,短视频就是马路上的车,车在上面跑,底下的路你要畅通,5G和之前的网络相比,像从一个乡间的小路升级成了一个高速公路,既然变成了高速公路,你可以想象可以在上面跑的车更多了,跑的车的种类也更多了,以前支撑不了的业务就可以支撑了。

比如说4K的电影,现在在4G网络条件下,我们用手机看4K的电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4G无法支持移动网络的4K流媒体的业务,但是5G就可以。如果有了5G,你就可以看4K的抖音了,你就可以在手机上看4K的爱奇艺了,这个事可能也没有那么贵,远远比现在的便宜。另外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人工智能其实需要非常非常大的数据量,海量的数据作为样本来训练。在现在网络条件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有一个人工智能服务器,这个网络一定是承载不了的,因为传输的数据量太大了,对的延迟和带宽都是有很高的要求。

对于5G来说,现在的标准大体上是50兆每秒以上,这个不论对于我们传输一些流媒体的业务还是大数据、AI、VR、AR的业务,都会产生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以前做的一些事做不了。再举个例子,就是之前的电影《头号玩家》里有个场景,所有人都连接那个虚拟网络。现在的4K和互联网一定没有那个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但是5G有可能能让它变成现实,但是5G只是把水管进行了拓宽,后面的水龙头还要继续放开,这就是积木云做的事情。

对区块链行业产生的影响,我觉得就是这样,因为底下的路宽了,因为这个水龙头宽了,因为水管变粗了,以前干不了的事能干。,当然能干得事情越多,就越可能产生问题。还以《头号玩家》为例,如果现实生活出现了那里面的问题,数据被篡改怎么办,这里面的人身份验证怎么办,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装备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怎么映射到我的游戏里,如何实现谁的装备就一定是谁的?这个其实恰恰是区块链可以做的事情,因为溯源、验证、去伪存真本身是区块链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一个领域。

积木云能干什么?积木云就能让这个水管变得更粗,我们在手机上,连到了边缘的5G网络之后,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可以畅通无阻。你玩《头号玩家》就不会感觉卡顿,你打着怪突然断线了,体验肯定不会。积木云帮你做两件事,第一,帮你的网络变得更好,你打头号玩家更安全、更流畅。第二,你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保证你连接的服务的真实性,不至于出现要连某个服务,但是被一个坏人给劫走了,就不知道连的是什么服务。

所以总结起来,我觉得5G的发展会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产生深刻的变革,产生很多新的工业领域一些新的应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中,会大量的存在验证性,需要进行溯源,防伪、验证和激励这样的问题,这些东西可能是区块链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领域。

xiaping丨链得得怼友:从明博士的介绍中,现在的积木云似乎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地址到服务)。能否进一步解惑一下和物联网的联系?

明中行丨主咖:如果是现有的互联网,不改进其实也挺好的,用户现在使用微信或者听我的分享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对于物联网来说,如果能通电的玩意都能上网,可以想像连入网络的设备会呈几何级的增长。举个例子,大概计算下现在全球连入网络主要的设备,我们全球有70亿人,如果平均起来一个人有一个电脑和一个手机,大体上是百亿这样的级别。但是对于物联网来说,如果是万物互联,能通电的玩意差不多都能上网,那这个数量会呈平方级的增长,这里面就会出很多问题了。

比如说刚才的地址和服务的关系,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买罐头。假设说你要吃一个罐头,假如地球上人很少,一共就一个小村子,所有人都在村子里面低头不见抬头见,就一个罐头厂人们都知道在哪儿。你要吃罐头,可以直接去这个罐头厂买这个罐头,非常方便快捷。你也不需要有什么信任性的问题,因为你知道你买的罐头就是那个罐头厂出产的,如果出问题就找他。但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现在,全球已经70多亿人了,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你如果还想吃一个罐头,你现在去罐头厂买方便吗?显然不方便,你方便的形式是什么呢?你去超市,罐头厂把罐头给超市,你去超市拿罐头,你不需要知道这个罐头厂在哪儿,比如说罐头厂今天在北京,明天搬到深圳了,这个事你根本不需要关心,你只要知道你去沃尔玛,就能买到这个罐头就行了。至于罐头是哪儿来的,谁给你的,你不想知道,你也不用知道,你也知道不了,在这个过程中,那就需要有一个中转环节,你要把钱给超市,超市要把钱给这个罐头厂,这个收银员是谁呢?在积木云里面就是区块链。

还有一个信任性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说你还是想吃这个罐头,那沃尔玛卖罐头得检验这个罐头靠不靠谱,如果是假货就不能卖,就需要质检员。区块链充当一个质检员的和一个记录的角色,就是把罐头登录到区块链上,会有一堆矿工不断来看这个东西真实性有没有保证,记录其真实性,如果没有保证的就踢出去。

即使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因为人们需要的的本质上是那个服务,假如你要知道一个导航的信息,从西直门到北京机场,你真正关心的是我这个路怎么走,哪条路堵不堵,高速公路上有多少车,而不是关心这个数据是哪个摄像头给你的,或是地底下哪个传感器给你的。

那么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向网络要,比如订阅一个导航信息的服务,至于导航信息是哪个传感器给我的不重要。我也不想知道,我也知道不了,这些传感器如果A传感器坏了,B传感器给我提供这个信息也行,反正我也不关心,只要有这个信息就行。

这个恰恰是物联网的应用场景,物联网他的学术名词叫做“传感器网络”,就是无数的传感器会连入到网络里面,然后为人类社会提供信息和贡献价值,至于具体是哪个传感器,其实人们是不关心的,人们只关心他里面提供的那个服务,那我们就直接让网络连服务就好了,你省着去知道传感器的地理位置在59.723836这是一号传感器,他生产编码是B,这个事情就会极其的复杂,我们也不希望整个网络未来向这个方式来迈进,我们需要对他进行优化,这就是积木云做的事情。

物联网的学术名词叫做“传感器网络”,就是无数的传感器连到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因为是无数的传感器,所以我们很难对每一个传感器进行独立的定义和标识。人们在连一个服务的时候,只需要向网络要这些传感器的服务就好了,这些传感器将提供的服务记载在网络上,有人帮你记帐,有人帮你验证真实性。用户来到网络里要这些服务,不需要知道具体的传感器在哪儿,这样可以大大方便整个物联网的连接方式和扩展其应用场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是为静态网络设计的,那么如果仍然要求每一个传感器都以基于地址为中心的通信方式来连接的话,整个网络是极其复杂以及低效。

【质疑--为了中心化的伪公链】

大文丨主持人:哪些场景中去中心化是不必要的?哪些是必要的?如何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设计不同的服务方案?在适应不同场景的过程当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明中行丨主咖:我觉得对于已经实践证明的非常成熟的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一些场景和商业模式,如果中心化的情况已经很好了,那就不需要去中心化。以爱奇艺为例,现在我们去它的客户端看一部电影,就已经感觉挺好的。你如果非要把他变成一个去中心化的爱奇艺,反倒可能降低它的效率,影响用户体验。而信任方面,爱奇艺事实上已经有足够强的信任背书了,所以用户把钱放到它的平台上也不会有顾虑。但如果弄一个分布式的流媒体,这批用户反而会不放心,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例子。

再比如滴滴,其实滴滴目前有宰客或者不透明等其它问题,有人认为可能去中心化的一个滴滴会更加公平,但是不是这样呢?也不一定,比如说现在大家如果打滴滴的话,没遇上那些恶心的司机可能也没觉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但是如果真的去中心化,就会面临司机怎么选,然后遇到不好的司机怎么办,中间的整个规则怎么定等一系列问题,可能反而还不如现在的滴滴。

当然,有一些场景比如说一些非常大规模的、动态的同时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公认的信任体系的这样的一个系统,可能是需要去中心化的,就比如说现在的Internet,为什么需要去中心化呢?第一,中心化的方式,很容易发生危险,我一个原子弹就把中心化的那个交换机给炸了,整个网络就瘫痪了。第二,在现实情况下,它是一个全球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中国不可能让美国控制你整个的网络路由系统,美国也不可能让中国来控制,我们也很难想象我们会成立一个联合国来监控全世界的网络,来记录规定每个报文、转发路径应该怎么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分布式的可以自适应、自组织的系统,通过一些共识的机制,或者一些之前我们可以共同认可的协议,让他们自动的来完成整个网络的组织和治理工作,这样的场景可能就需要去中心化,这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不同的方案,我觉得还是应该看这个场景首先需要什么,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再去选我们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技术。而不是说我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我限定了我必须达到如何去中心化,然后我必须达到怎样的一个共识机制。要基于我们看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怎么样能实现这个目标更合适,我们就使用什么样的手段。

大文丨主持人:区块链行业一直以来都在对交易吞吐量、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三角进行权衡,按照您说的,这个三角是否根本没有意义?基于应用的公链也往往会以高TPS作为宣传重点,是不是同样没有意义?

明中行丨主咖:这都是两个比较大的问题,我分开来回答。

对于第一个来说,我确实比较迷惑为什么我们一直将它作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因为在我看来,吞吐量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吞吐量和安全性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去中心化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那为什么我们会把目标和手段放在一起做成一个三角形来进行很多的研究呢?我其实不是特别理解这件事情。

当然我理解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比如说吞吐量、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是三个参数,我们现在在做一个优化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要在三个参数中选取一个最优解,如果做科学研究,如果我去写论文我觉得有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但是对于实际的工程性的项目来说,它是要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的,主要的评判标准应该是怎么样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比如说吞吐量达到每秒多少,然后安全性达到可以抵御什么样的攻击,以及我的稳定性可以达到多少。这个过程中,我可能需要,这个是我们先要定义的一个目标,然后基于这个目标,可能看看我们引入多少去中心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去中心化的方式好我们就用去中心化,如果中心化的方式好就用中心好,如果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结合最容易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就把它结合,我觉得这是互联网人根本的思维。

还是强调一点,就是我认为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和这个方向领域的前沿探讨是有价值的,但是作为一个工程性的实践和一个项目设计原则是没有意义的。

然后另外一个TPS这个事情,我觉得它也要从两个维度来看,就是说对于区块链系统它确实因为分布式的一个方式所以导致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瓶颈,那么如何在保证以分布式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让它快,这个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向,以及一个很好的研究点,我觉得从这个方面是有价值的。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公链主要以TPS来作为宣传点,可能对有一些就是用来追求TPS的公链还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来说,可能是因为它真的没有什么用,所以只有TPS这个亮点可以说。

我觉得现在区块链的公链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不是它的TPS到底有多高,而是说这个链做出来到底有什么用,到底能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能给我们的实际的生产生活而不是建立在一个想象下的乌托邦的一个情景下。

这里我想引用一个已经去世的一个著名的作家二月河老先生的一个观点,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和《乾隆大帝》等作品的作者。有人问他,你怎么评价过往帝王功过是非的时候。他说我大概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二、是否为老百姓干了好事;第三、是否促进民族团结。具体我记得不是那么太清楚了,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那我觉得现在区块链技术应该也是这样,我们评价一个公链好与坏,不应该只是从TPS的角度,我们应该看它实际到底能干些啥,真正能为我们生产生活创造什么实惠,创造什么价值。现在很多追求TPS的所谓公链,可能除了TPS这个事情看不到实际放到生产生活中来具体有什么用处,这可能现在这样的一个情况。

公链就是用来提供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服务你到底是什么呢,到底能用在哪儿,有没有人用,现在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整个区块链领域会实质性地向前迈进,而不是停留在一小部分乌托邦的理念里面。回答完毕。

大文丨主持人:有网友想问,PoW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PoW的出现本来是不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现在区块链似乎摆脱不了PoW,是不是一种囚徒困境?

明中行丨主咖:我觉得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东西不一定就不好,或者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好,我们可以对他进行改进。

而且说现在区块链摆脱不了POW,我觉得也未必,比如说现在一些新的共识机制,然后比如说在不同的场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像闪电网络,本质上也不是传统的POW,还有包括像我们各种变种的比如说拜占廷容错,应用于不同的领域,都可以产生相应的效果。所以说我觉得区块链就不一定离不开POW。

另一个维度,如果再某些场景POW是适用的,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摆脱它,如果合适就用。如果大体上合适,有些地方不太合适,我们就改进它如果改进了它之后好用的话,就挺好的。

然后另外一个我觉得POW其实你说是广义的POW还是狭义的POW,广义的POW其实这个理念早在中本聪的比特币之前就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并有相关的实践,如果是狭义的比特币的POW的挖矿方式,那我觉得至少在大范围的工程领域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比较少的被证明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地满足我们一些场景需要的一种方式。既然它有效,我们如果在某些场景用得到为什么不用呢?

【关于发行的那些事】

君五丨链得得怼友:对白皮书的一些疑问:1.增发前一天,设备总量和代币流通总量的增长率只有4.9%时,基金会有没临时刷业绩的可能?2.这种一刀切的增发模式容易酝酿道德风险,其次不能满足经济系统的实际需求(如果5%是必须增发的,那4.9%不增发基本会危害系统。

明中行丨主咖:对于增发的问题,其实可以看到,我们不是从第一天就开始增发的,我们是五年之后才开始增发,那五年之内我们是通过基金会保留挖矿的部分,来对矿工进行激励。那为什么一定要增发呢?是因为积木云体系里面,不希望转帐有手续费。如果转帐有手续费的话,我们未来的互联网不论是边缘计算还是物联网涉及到大量的高额小频微支付这样的情况,那么这些场景是无法支持的。

如果没有手续费的话,就需要有矿工在这个体系里面做服务的身份的真实性的验证,以及来记帐,那就得给他激励,所以我们就得留一部分给这些矿工,让他们有意愿来为网络提供记帐和验证的服务。那留的那部分也总会用完,用完了怎么办,我们就增发一点,每年保证矿工有收益,这样才会持续的有矿工为整个网络服务,所以开始我们留了相当的部分,最大的一块30%留给矿工。

那五年之后呢,说刷业绩的可能,我觉得理论上有,但实际上不能存在,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互联网基本上是呈一个超线性的方式在增长,如果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这个速度肯定会更快,五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可以想想,我们从现在算五年之前,我们的网络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多少设备,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现在的普及,现在全球已经有多少设备连到网上了,五年之后这个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到五年之后的这个上网的连接的数量,如果能靠积木云自己来刷单把它刷上去,那我觉得积木云也太厉害了。

那如果五年之后,对于互联网这样的一个规模和增长速度,那我可以靠刷单刷到5%以上,那么意味着积木云是一个相当厉害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我觉得其实也挺好的,大家可以支持一下。

为什么我们设计这个模式以及这样的数量呢?这里面有几个我们设计的原则,其实不是拍脑子定的。首先对于增发来说,我们本身不希望整个体系是一个严格通缩的系统,我们不希望它陷入白银陷阱,如果积木云变成一个金子而不是一个流通手段,它就无法在整个网络里进行流通,无法作为整个网络的体系的血液,来支撑运转,那整个网络就停滞了,这个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通胀发生,因为通胀的话,相当于它就贬值了,整个体系就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我们的整个设计的原则是希望它可以温和地通缩,重点是但它要温和地通缩。

为什么我们设计了5%的这个数呢?是因为我们创新性的定义了一个叫做网络GDP的概念,我们其实是希望通过比较精确或者科学化的定义来思考我们的体系,每年需要增长的经济规模有多大,那我们让我们整个积木云总数量微微小于增长的规模,我们认为他可以达到一个温和通缩的情况。

那如何来定义他的GDP的总量呢?这里面我们参考了两个黄金标准,一个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个定义GDP的方式,就是我整个的流通量,另外一个是网络经济学里的黄金法则,就是一个网络体系它的价值大体上和连入网络设备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我们将连入积木云体系的设备的总量和整个经济体系里面的流通量作为两个参数来定义我们GDP,通过参考我们过去整个互联网二三十年的发展规律,我们发现整个网络的增长速度大体上是在5%到15%之间,就是每年他的增长率整个互联网连入网络中设备的增长率大体上是5%到15%之间,这是过去30年的平均数据。

如果把这个GDP增发的设置为低于5%,就是我大体上按照过去30年的经验,他要严格的小于等于整个经济体系的GDP的增长量,他应该实现一个通缩的效果,而因为我整个体系是5%到15%的一个增长量,我减去5%,就是0%到10%,我们觉得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造成严格的通缩。所以会达到一个温和通缩的效果,至于说接下来的20年、30年会怎么样,我们也不是先知,可能很难从现在的角度进行一个评判,但是我们其实留给社群一个权利,比如说10年之后,当我们再来看整个网络的体系经济规模的时候,我们可以整个社群来决定是否对一些体系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

岳恒说丨链得得怼友:1、请问明总积木云目前代码进行到什么程度了,能在git开源了么? 2、测试网什么时候部署上线呀?3、目前积木云token分配比例分别是?基金会持有多少token,私募多少,市场推广等等?白皮书没有呀... 4、目前的经济模型是个通胀模型,如何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和价值储存?5、ok第一期发售多少个token,比例定了么?

明中行丨主咖:第一是现在我们的测试网络已经有了雏形,我们现在正在测试,也生成了一些测试报告,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这儿我可以大体上我们按我们的路线图今年测试网络可以发布并试运行是没有问题的。在GIT上我们现在已经上传了前期工作的一些代码,主要是来展示一下我们基于名字的服务通信方式部分理念,当我们的测试网,我们内部测试比较完善之后,我们会再更新和加入一些代码。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整个经济体系,虽然他是有增发的,但是经过我们比较科学的测算,其实他应该是一个温和通缩的模型,所以这方面我们认为是可以保证投资人的利益的。关于问题三和问题四,大家可以看到时官方的一些公告。

岳恒说丨链得得怼友:目前积木云token分配比例分别是?基金会持有多少token,私募多少,市场推广等等?这个后续公布?不合适吧?

明中行丨主咖:这个可以公布,这个其实一直都是公布的,我们在过去将近一年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在官网上挂着的。我们基金会有30%,私募15%,种子4%,然后一些激励和构建者社群激励1%,团队10%,早期贡献者和那些顾问,包括我们诺贝尔奖的教授们10%,挖矿30%。

夏平丨链得得怼友:如何实现投资回报?即积木云如何通过运营收益来回报投资者?这里暂且不考虑交易所的价格波动

明中行丨主咖:在不考虑交易所的情况下,其实目前可能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方式,一种是可以通过运营的成果回购投资人的比例,另一种是给投资人一些分红,但是分红因为有比较强的证券化的性质和合规的考虑,所以这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其他的一些创新性的方式,我们也在研究的过程中。

但总的来说,因为本身我们解决的是现实社会的问题,他一定会伴随相当多实体业务的发展,所以相比于一些除了做链本身没什么用的项目来说,我们还是有非常靠谱的业务开展的落地的前景,所以这方面大家应该不用担心,最差最差我们也有业务来支撑嘛。

积木云和传统产业结合就可以产生收入。比如说可以有2B的形式,像和电信的运营商合作,像和运营服务商合作,像和流媒体服务商合作,这些都可以产生一部分的运营收入,另一部分可以通过生态建设的方式,直接向C端提供服务,这里面包括积木云自己的服务,但更多的我们希望搭建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合作伙伴在积木云上建立更多更多的应用和应用场景来向C端提供服务,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探讨一部分经济模型和商业模式。

大文丨主持人:好的那今天的吐槽大会就到这里了,感谢明中行的分享和大家的参与。

明中行丨主咖:感谢链得得,感谢主持人,感谢大家的参与,感谢大家的问题。欢迎关注积木云的社交媒体,我们会把最新的消息都在上面发布。

链得得App注:链得得《无眠吐槽大会》是一档聚焦区块链领域的高质量吐槽节目。每一期将针对区块链领域较为热门的项目/话题/现象,邀请项目负责人/话题当事人做客现场,和社群用户进行有理有据、交锋激烈的高质量辩论,理性吐槽、科学互怼。

链得得旨在通过专业高质量的吐槽辩论,打造去中心化的项目评估平台,直面谎言和泡沫,为行业正本清源。同时,让主角和创造者回归给用户,让每个用户真正参与价值创造,传递知识,在“吐槽”中学习成长。

共识生于质疑、盛于理解,链得得喊你来吐槽!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