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武则天尼姑皇后女皇的三级 及其背后的推手

在李唐王朝289年的历史长歌中,却偏偏有一段15年的插曲: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的武周政权。这个政权的创始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说起这位女子,各种影视作品多少年来不停地"八卦",她的人生早就有了传奇色彩。本来是山西并州一家木材商人的女儿,先入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却私下里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好上了。李世民死后,先被发配到尼姑庵当尼姑,苦熬了几年后咸鱼翻身,被终未忘情的唐高宗李治接了回来当贵妃;然后深宫里沉浮,先算计掉了李治宠爱的其他妃子,坐上了皇后的宝座,从此独霸后宫;接着参政议政,趁李治荒废国事,沉于享乐的机会渐掌大权,期间据说害死了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李治死后又废掉了先后做皇帝的三儿子四儿子,最后?到渠成,成功夺权,取唐而自代,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武周王朝。

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千百年来,以其阴狠的心机,坚忍的耐力,跌宕起伏的人生,还有身为皇帝的不朽政绩,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她是正?是邪?是大逆不道的篡逆者,还是开创盛世的明君?还有她那些有鼻子有眼的情史以及做皇帝后豢养男宠,荒淫后宫的经历,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褒贬不一,就如她去世时那块无字碑一样,种种非议吵到今天,依然没有定论。

但是有定论的是一条:在她从尼姑到妃子,从妃子到皇后,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里,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身边聚集了各种能人,为她鞍前马后,殊死效命,效命的结果,就是大唐的基业仅过了二代,就轻而易举地改了姓。说起这些为她"帮闲"的人,后代史家的评价大多是一致的:都是些不忠不孝的佞臣!

然而,这些佞臣,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武则天尼姑皇后女皇的三级 及其背后的推手

从尼姑到女皇帝,闯关夺权的道路是艰难的,对于当年的武则天来说尤其艰难。在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早期,回宫后她面对的第一个强大?手,就是三朝元老长孙无忌。

在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里,长孙无忌大多作为反面人物出现,但他确实是唐朝初年最杰出的政治家。他本姓"拓跋",隋末的时候就是山西当地的门阀望族,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发小",更是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在位时期,他先做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最终被李世民拜为宰相。整个贞观盛世里,他是唐王朝各项大政方针的具体实施者,可谓功勋卓著。对这位"大舅子",李世民始终信任有加,甚至李世民在临终前,还曾对另一重臣褚遂良遗言"我死后,你要保全无忌"。而唐太宗死后,即位的唐高宗李治是?的亲外甥,长孙无忌被加封齐国公,成为唐高宗在位初期位高权重的百官之首。

但这位"百官之首",很快就让他的外甥感到了不舒服。长孙无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和他的亲信同党们,代表的是一个共同的势力-;-;关陇士族阶层。这个阶层多是当年跟随李渊打天下的亲贵们,而且相互关系密切,通过联姻、结党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群体。唐高宗这位皇帝,在即位早期其实是受到掣肘的。唐朝时期虽已实行科举,但是官员的升迁,最重要的还是看身份,即使是科举本身,中榜者也多为世家豪门子弟,非士族的官员,想获得升迁是非常困难的。?久天长,长孙无忌其实成了寒门官员与皇帝两头都觉得不舒服的人物。

与此同时,唐朝在经过了贞观之治后,到唐高宗即位早期,虽号称"永徽之治",其实也出现了日益腐化的趋势。即使长孙无忌本人,也曾因接受贿赂而遭唐高宗讯问,长孙无忌反而大言不惭回答说:"臣为亲戚谋私,怎能完全杜绝。"可以说是腐败公开化。对此唐高宗也无可奈何,只能叹息一声了事。而且唐高宗即位后,朝中高官皆出自长孙无忌一派,许多国家大事竟然不经过唐高宗,只向长孙无忌奏报,唐高宗曾经在朝堂上叹息说:"五品以上大臣,多年来竟无人奏事,"却也只能?息而已。长孙无忌,从做太子时的亲娘舅,到后来即位初期的股肱之臣,而今,却成为唐高宗必须要搬掉的一块石头。

搬掉这块石头的棋子,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在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51年被正式接入皇宫的.第二年,她就为唐高宗生下了长子李弘,从此大得恩宠。此后,她利用当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的矛盾,帮助王皇后一起除掉了萧淑妃,之后,她和王皇后的"盟友"关系就破裂了。唐高宗的王皇后,是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王家也是关陇集团的豪门,和长孙无忌家更是世交。所以,所谓的皇后之争,不仅是皇帝的一个家庭?题,而是事关无数人前途的政治势力博弈。偏偏王皇后本人太没斗争经验,她性格直率,不像武则天那般会邀宠,自然渐渐失宠。然后,武则天借着女儿的死(有说女儿是被武则天自己掐死的),一口咬定王皇后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偏偏王皇后又出昏招,竟然找巫婆诅咒武则天,事情败露后,本来就对王皇后忍无可忍的唐高宗不再姑息。公元655年八月,唐高宗把王皇后打入冷宫,并正式把"废后"提上日程,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当然旗帜鲜明-;-;反对!

反对当然是应该的,王皇后的娘家,就是这个集团中的一员,而且王皇后是唐太宗给李治选的媳妇,轻易废了,自然对不起先皇。而此时的唐高宗隸基未固,也不敢违拗群臣自作主张,要废后,必须取得大臣的支持。唐高宗先是服软,主动找各位大臣私下会谈,没结果,然后又重点找突破口,找长孙无忌商谈。召进宫里谈,不同意,去长孙无忌家里谈,也不同意,然后咬咬牙放下身段,竟然给长孙无忌送礼。先送官,把长孙无忌3个小儿子(平均年龄5岁)都封了正六品,又送钱,单绸缎就送了10车,最后逼得没办法,连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都上门请求,但任你说破天,长孙无忌就俩字-;-;不行。

如果照这个局面闹下去,关陇集团抱成团硬抵制,武则天的皇后梦估计也做到头了,至于以后的当皇帝,更是痴?说梦。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谁都没看上眼的小人物-;-;李义府,轻易扭转了局面。

李义府也算是个老臣了,贞观年间他就入朝为官,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考他的才学,后来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是一个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在贞观年间,他是最有名的笔杆子。可跟长孙无忌比,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到了唐高宗在位时期,许多门第高贵,曾与他平级的官员,早已经位高权重,他却还在做抄抄写写的工作,没办法,谁让他出身低微呢,而且原本赏识他的马周等众臣也作古了。可他不甘心,一直在等待机会,看准了废后之争这个机会,他决心赌一把。

?不过这个决心不好下,长孙无忌毕竟是朝堂上的大佬,真撕破脸,那就混不下去了,还没等他下决心,长孙无忌就先和他撕破脸了。李义府为人阴沉,绰号李猫,虚伪小人名声早就在外,偏偏又因工作上的小事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眼里不揉沙子,准备把他贬官到西北去,如果再不赌,就要在老少边穷地区喝风了,李义府下决心:赌!

他赶紧给唐高宗写奏章,中心内容一句话:速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以安兆民之心。这奏章可真是雪中送炭,唐高宗高兴地立刻拿给群臣看,接着又把他提拔成中书省侍郎,一个小秘书,摇身一变成了副部级高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李义府现身说法,朝中一大群寒门出身的官员纷纷上表,要求废掉王皇后。唐高宗登位后,第一次感到有这么多人支持他。

但长孙无忌不甘心,他聚拢了裴行俭、褚遂良等大臣,决定联合上奏,将李义府贬斥。但唐高宗先行一步,在武则天的撺掇下,将长孙无忌的得力干将裴行俭一下子贬到了高昌,削掉了长孙无忌的羽翼。当然裴行俭贬官后在当地整顿边防,屡败突厥,成就了名将的威名,这是后话了。

事情到这里,算是僵住了,与其说是废后问题,不如说是一大批被门阀士族压制的寒门官员,在废后的名义下大胆地造反了。一连几天,朝堂之上争论不断,长孙无忌一派人少但权重,李义府一派人多而权轻,双方陷入了僵持。这时候,又一个人意外地加入了,这个人就是在贞观时期打了一堆胜仗的名将李绩。

李绩为什么要帮武则天,原因很简单,李绩战功卓著,却也因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时一直遭到压制,论地位远不能与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临终前还对李绩不放心,将李绩贬出京城,又嘱咐唐高宗即位后立刻将李绩召回,以收揽李绩之心。但长孙无忌掌权,李绩一直不得抱负,连他的兵权也被长孙无忌收掉,所以借机和长孙无忌唱对台戏,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绩公开宣称:"这是陛下家事,臣子无权过问。"一句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对废后的重臣褚遂良被贬,废后不可逆转。十月十二日,王皇后正式被废,31岁的武则天,从此母仪天下。而长孙无忌一派在这场斗争里,遭到了沉重打击,褚遂良、裴行俭等大臣相继遭逐。唐高宗也借机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长孙无忌也算识趣,此后几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头著书,以图借此避祸,但祸终究还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仪等长孙一脉的重臣,在之后几年陆续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举报长孙无忌勾结太子谋反,礼部尚书许敬宗几次强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门官员纷纷跟风弹劾。众议汹汹之下,唐高宗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将长孙无忌发配到四川,随后褚遂良的官职被撤,长孙无忌的子女被流放岭南,长孙无忌本人自缢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谢幕,当然,导演就是武则天。

 

在这个过程里,给武则天出力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的李义府,一个是后来追查长孙无忌案件的许敬宗。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会投机,都是出身寒门,身后的名声也都是"奸臣"。说奸臣,一点都不冤枉李义府,他本人就是个伪善小人,人品也极其卑劣,"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由他而来。后来他专好贪污腐败,与儿女合伙卖官鬻爵,各类官职明码标价,仅借他母亲病逝的机会,就收了200多万钱的贿赂。但最后终于玩大了,在武则天皇后位置稳固后,因他臭名昭著,找了一条"谋反罪",于公元666年被流放,死于流放路上。

而另一个"贰臣"许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废后期间,他是紧跟着李义府上奏的人,为人最擅长见风使舵。废后之争白热化期间,唐高宗特意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可以说是废后事件的直接执行者,后来长孙无忌倒霉,也是他穷追猛打的结果,在武则天夺权的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开路急先锋。但这个人却有另一面:隋末农民战争的时候,他和魏征一起是窦建德的谋士,后又一道被俘归唐,魏征获得重用后,曾多次大力举荐他。贞观年间,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修史,当时他是著作郎,贞观一朝的实录以及隋末农民战争的记录,相当多都是他留下来的。如《隋书》《晋书》《太宗实录》,皆出自他的手笔,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历史的宝贵资料。他还曾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受命起草诏书。

在唐高宗当政时期,受到重用的许敬宗,做得更多的还是文化工作,当然被诟病的也不少。比如他受命修《姓氏录》,抬高武则天家族的地位,一直被人称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录》打破门第观念,按照政绩功勋来排定姓氏座次,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寒门子弟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彻底打开。他在做礼部尚书期间,改革科举的选拔方法,鼓励大批寒门学子参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垄断,甚至建议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文教,鼓励少数民族部落子弟学习儒家文化,这对于唐王朝的统一和巩固,都是有贡献的。而且许敬宗为人"性谨慎,常掩僚属之过" 。在当时的口碑,确实比李义府好太多。所以比起李义府最后被一脚踢开,他却终生显贵,于672年以太子少师身份善终。

如果武则天的亲信,多是李义府这样笑里藏刀的,或者是许敬宗这样见风使舵的,恐怕她也完成不了从尼姑-;-;皇后-;-;女皇的三级跳?事实上,武则天的一生沉浮里,确实有许多才能卓著的"贰臣"辅助。

武则天尼姑皇后女皇的三级 及其背后的推手

武则天能够顺利介入朝政,树立自己的威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步步为营,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一场战争中的决策:公元661年的唐平高句丽之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唐朝原计划先平高句丽的盟友百济,再集中力量剿灭高句丽,却不想百济平而复叛,又联合日本从朝鲜半岛登陆夹击唐军,麦克阿瑟"临川登陆"的妙笔,竟然在1000多年前就上演了。正在苦战的唐军,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危局之下,唐高宗甚至一度想御驾亲征,却被武则天劝阻,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唐朝组织海军,渡海东征,从朝鲜半岛登陆击败日本,保证战役胜利。这个方案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然后,唐军顺利地平灭了高句丽,击败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念念不忘的心愿。武则天的声望也第一次鹊起,从此渐渐参与朝政,直到掌握政权。而在这场战争里,武则天另一个贡献,就是举荐了一个人-;-;刘仁轨。

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仁轨已经60岁了,但这却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这位老军人从李渊时期就入伍参军,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干到了县尉,却因擅杀都尉差点被李世民处死,幸亏魏征说情才捡回一命。在李世民时代,他始终是县丞一类的芝麻官,直到唐高宗登基后,才升任给事中,后来李义府被人告发,他公正处理,得罪了当时这位位高权重的"李猫",虽被提升为山东刺史,却因运送粮食的时候遭遇飓风,被李义府下狱,幸亏武则天说情,才免于一死。不久之后,高句丽战事吃紧,刘仁轨得武则天举荐,临危受命渡海东征。

武则天赏识刘仁轨,是从刘仁轨做给事中开始的。当时的刘仁轨曾上《平高句丽五策疏》,提出了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从那时起,武则天就认定了这位老将的能量,虽然此后刘仁轨得罪了武则天的心腹李义府,但武则天仍然举荐了他。公元661年三月,刘仁轨出征,唐军从锦江登陆,一举击破百济军的包围圈,锦江一战歼敌万人,百济联手高句丽夹击唐军的计划彻底破产。得胜后的唐军又遇大雪酷寒,唐高宗闻讯,意图让刘仁轨赶快班师,刘仁轨却坚决反对,认为现在班师会功亏一篑。果然不出刘仁轨所料,百济随后联合日本,联兵向唐军发起反扑,刘仁轨当机立断,率领水师抵达白江口,与日本舰队相持,日军此时有5万多人,是唐军的5倍,敌众我寡下,刘仁轨先抢占江口,逼得日本水师400多艘战船,只能挤在狭窄的河道里,继而发动火攻,5万日军登时陷入?一片火海,唐军趁势冲杀,一场大捷,杀得日本军队全军覆没。这场中国史书记载不多的战役,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交兵-;-;中日白江口之战。也正因此战失败,此后的日本,对中国由侵略一度变成仰视,下死命向中国学习。

朝鲜战场得胜归来的刘仁轨,得到了唐王朝的嘉奖,一下子官升6级。到了公元665年,又升为太子左中护,成为武则天长子李弘的近臣。刘仁轨为人以忠厚著称,当年他得罪李义府时,李义府的亲信袁异式曾为虎作伥,拼命陷害他,而刘仁轨得宠后,非但没有反攻倒算,反而向唐高宗举荐袁异式之能。此后,刘仁轨一度退休归养,后来唐军败于吐蕃后,刘仁轨临危受命,又负责防备吐蕃,此后又被任命为太子李弘的左庶子。这时唐高宗已经荒废国事,刘仁轨的飞黄腾达,大多出自武则天的授意。李弘死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三子李显相继为储君,刘仁轨皆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可谓对他信任有加。

但对于高宗后期的政治形势,刘仁轨有清醒的判断。白江口之战后的这些年,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辞官"。到了唐高宗晚期的公元683年,他的辞呈终于获得了批准。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亲政,大肆清洗前朝旧臣,作为武则天亲信的刘仁轨再次被起复,甚至对刘仁轨说"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亦委你",将刘仁轨看做汉朝良相萧何。刘仁轨一面请辞,一面兢兢业业地为武则天做事,比如他曾弹劾反对武则天的郎将姜嗣宗,使姜嗣宗被判死刑。公元685年,加封左相的刘仁轨病死于任上,武则天命令朝堂停朝3日以悼念,可谓宠信之至。

在武则天最终登基的道路上,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人,武则天能否成为女皇帝,或许要打个问号。然而这个起到?键作用的人,其本意并非?此,对于武则天最终登基这个结果,他也许只能说-;-;我不是故意的。

这个人就是裴炎。

唐高宗一朝,做得最多的就是清洗。先清洗掉长孙无忌这些老臣,而后又清洗掉李义府这些功臣。政治斗争打得热闹,可国家大事也要有人干活儿。一个能干活的人,就这样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裴炎。

裴炎是山西闻喜人,出身于当地的裴家大族,曾在弘文馆就读,后来在科举中及第,得以进入仕途。这样一个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原本是很难入武则天法眼的。裴炎入仕后从基层做起,先在山东、河南等地做过地方官,后?回中央做过御史。而他崭露头角,却是拜这时期唐王朝遭遇的"极端天气"事件所致。

从公元675年开始,承平日久的唐王朝,突然遭遇到了"极端天气"的困扰,原本富庶的唐朝关中地区,竟然连续3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偏偏就在这时期,唐王朝还在进行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的战争,西北战场战事不断,国家经济捉襟见肘。唐王朝原本巴望着先熬过灾年,等着第二年灾情过了,自然也就缓过来了,可偏偏这次自然灾害持续得长,一年甚似一年。唐王朝的粮食储备也渐捉襟见肘.当时还是御史的裴炎果断建议,立刻停止在西域的战争,调边军回关中,引黄河水灌溉关中缓解旱情。这?看似疯子一般的建议,在当时几乎遭到了举朝的反对,但关键时刻,武则天支持他,唐王朝也暂时停止了对外的征伐。此后一年,裴炎作为该工程的主持人,修筑了连接渭水到黄河的水利灌溉工程,灌溉良田无数,事实也果然不出裴炎所料,这场剧烈的旱灾,竟然一直持续到公元681年。随着唐朝水利工程的竣工,关中平原竟然出现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之后几年粮食收成日益回升,唐王朝也因此渡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这个事件让裴炎大受武则天赏识,仅仅4年之后,裴炎就被提升为中书省门下三品,成为署理国家朝政的宰相,同时武则天还委任他为太子太师,成?彼时太子李显的老师。唐高宗东巡时,裴炎受命协助太子监国,颇得好评。怎么看,他都将是新君登基后的重臣。

事实也确实如此,公元682年唐高宗病逝前,曾专门单独召见裴炎托孤。唐高宗病逝后,李显即位,裴炎成为中书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已是太后的武则天也对裴炎信任有加,在李显即位的第一个月,曾多次召见裴炎,询问李显的表现。而裴炎也屡次请求武则天"问政",因为这位唐中宗李显,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治国的本事没有,偏偏还耳根子软,老婆韦皇后吹了枕边风,就要提拔岳父当宰相。作?中书令的裴炎自然不干,俩?争吵起来,裴炎以"太后令"为由,拒绝草拟诏书,气得唐中宗当场骂娘:"我就是让他当皇上,也轮不着你管。"裴炎更刚硬,你骂娘,我找你娘告状去,转头就把此事给武则天汇报了。偏偏这事犯了武则天忌讳:她本来就是以皇妃身份起家的,难道这位韦皇后要有样学样?权衡利弊下,武则天下了决心-;-;废帝。这件大事,最早就是武则天和裴炎两个人密谋的。作为唐高宗的托孤大臣,裴炎出谋划策,先建议武则天调忠于她的军队入京换防,撤换京军左右羽林的部将。到公元683年二月初六,裴炎代表武则天宣召,废除唐中宗李显的?位,流放岭南。废帝之事之所以顺利,主要还是裴炎出面,说服了当时各位掌握大权的群臣,但口子一开,就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了。次日武则天宣召,立小儿子李旦为帝,这位李旦倒不像他哥哥那般荒唐,但他喜爱文学,沉于音律,唯独对治国没兴趣,登基后就一直居于别殿,国家大事尽由武则天掌握。至此,武则天夺权,就剩下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了。

偏偏这最后一步,裴炎不干了。

此时武则天的娘家宗族已经开始参政,裴炎与武则天的决裂正从此开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建议追封武家七代先祖,忠于唐朝的裴炎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僭越。不?这时候的裴炎仍对武则天有幻?,他只希望武则天能够辅助弱君,在他眼里的武则天,是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却更是大唐的儿媳妇。所以裴炎苦口婆心,多次劝解武则天,并拿吕后的事情做例子,希望武则天不要越轨。但武则天这时候做皇帝的念头,已经十分坚定了。裴炎,从10多年来的得力助手,变成如今的绊脚石。偏偏裴炎还在继续坚定信念,公元684年,徐敬业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专权,武则天向裴炎问计,裴炎认为,只要武则天归政于皇帝,叛乱自然平息。结果武则天大怒,裴炎被当场下牢狱,10天后被斩首。这位之前一直为武则天夺权效力的能臣,在牢狱中极其刚烈,坚决拒绝向武则天认罪。但不知他是否想到,武则天夺权的最后一步,其实他就是最重要的推手。

裴炎的死以及之后徐敬业叛乱的迅速平定,让武则天搬开了成功登基的最后两块绊脚石。然后,就是中国历代改朝换代都有的"劝进"。群臣上表请武则天称帝,劝到公元690年,终于顺理成章,废唐睿宗李旦,武则天登基,改国号为大周。唐王朝休克了,统治中国15年的武周王朝开始了。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