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真是源于万历皇帝时期吗?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将万历皇帝的漫长执政期视为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开始。这种观点在不少层面上都有依据可寻,但其实并不全面。因为万历朝实际上是整个明朝最具锐意进取精神的时期之一。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已经是近200年前的永乐时期。
所以,要回答明朝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就必须将时间线拉长。通过一些非常具有表象性的事情,在不同年代的表现做下对比。才能看清,什么时期才是明朝的衰退的起点。
万历时期的明朝疆域 大体上比较稳定
首先,万历朝绝非一个看上去万马齐喑的时代。虽然内部有皇帝的长期不上朝,外部又经历了多次战争。但当时的明朝在整体上都能应付,并成功维持了王朝的继续运转。在非常要紧的经济层面,万历朝直接继承了之前隆庆时代的开放政策遗产。通过澳门、月港和大同等地的开关贸易,刺激了经济增涨。这也为整个万历时代的诸多历史事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通过有别于之前很多时期的开放,明朝增涨了朝廷的税收收入。尤其是来自美洲和日本的银矿,大大提升了战略储备的价值。同时,因为贸易的有限开放,缓解了此前出现的各种边境纠纷。无论是西洋人的商船还是沿海岛屿上的倭寇,又或是北方的蒙古人与边境的走私团体,都不再闹出让明王朝疲于奔命的动乱。明朝也有足够的时间来积蓄国力,并为更大规模战争而储备了相应的军队和资金。
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就以依靠隆庆与万历前期积累的白银资本完成的。其中,除了宁夏之役是由于边境部队叛乱引起而比较好解决外,其他两次用兵都是非常艰险的恶战。以军事水平而言,无论是宁夏的蒙古叛将,还是丰臣秀吉首先的日本大名,又或是杨应龙的西南土兵,都在战斗力上强于一般的地方明军。所以,明朝要将之逐一击败,就需要从各地调集精锐上阵。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军饷和后勤保障,漫长的战役组织就无从谈起。加之三大征的时间几乎是前后连贯一致的,等于是让明军在不间断的情况下进行了王朝建立以来最长的连续作战。
所以,要是说万历朝是明朝衰退的开始,恐怕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国际市场上的巨额贵重金属输入,要到万历皇帝本人死后才出现供应下降问题。如果将问题归结于万历朝,实在是不太公平。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说万历朝是明朝衰落的开始,那我们不妨再看看之前统治明朝数十年的嘉靖皇帝。看看同类型事件在嘉靖朝都以什么形式表现,又以什么结果收场。
对照万历朝时期的经济情况与边防形势,我们就不难发现嘉靖朝是一个更加糟糕的时代。与之对比的万历朝,反而有点中兴气象。
嘉靖朝恰恰是海禁加强 催生动乱的时期
由于嘉靖朝实行的是异常保守的收缩战略,所在沿海和北方边界上都以消极阻碍贸易政策为主。结果自然是与万历朝截然不同。不仅朝廷的赋税远远不及后世,边患压力倒是有增无减。除了沿海的倭寇屡禁不止,北部各地的蒙古势力也屡屡南下。而且和万历朝的战争不同,经济疲软等因素都让明军失去了大规模集结作战的能力。一般动员力量超过3000-5000左右,就显得非常吃力和低效。所以,除了偷袭缺乏防御的双屿岛和剿灭登陆的倭寇外,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军事表现。
如果在嘉靖朝时期发生类似三大征的战事,明朝能否组织有效的远征军都成问题。相反,嘉靖朝时期的明朝军队,在面对远不及后世对手的小股冲突时,都显得异常羸弱。不仅有争贡之役和50倭寇奔袭南京的臭事,皇帝本人所在的京师也一度被轻易突破边关的蒙古骑兵包围。甚至还有边关重镇出钱向敌人赎买和平的记录出现。
嘉靖时期的京师 就险些被南下的蒙古军队占领
但我们也不能将嘉靖朝视为明朝衰落的开始。因为嘉靖皇帝从继位开始就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恰恰是矛盾积压已久后的总爆发。其中,除了西洋人带来的大航海时代因素和日本室町幕府衰败引发的地方诸侯失控外,其余事件往往都是内因占据主导地位。由边区居民构成的倭寇和白莲教主力,远比数量有限的外人更有破坏性。
因此,如果要找到明朝衰落的开始,我们就应该继续向前追寻,并将时间倒推至明朝的前一个盛世。
万历朝之前能与之比肩的盛世 仅有永乐时代
符合类似定位的,恐怕也只有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时代。因为至少从表面来看,朱棣治下的帝国在内外层面都比万历时期更为气势凌人。不仅有皇帝亲自带兵造访草原腹地,还有大规模船队出航南洋与印度洋地区。在用兵最频繁的时候,南北各地的明军会在漠北、安南和南洋三处战场作战。无论是南洋的海盗头子、蒙古边区的小部落首领、锡兰国王和越南北部的安南人,都成为了大明朝的虽远必诛对象。
同时,明朝国内也在进行多项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包括北京的新都城改造项目、作为皇宫的紫禁城园区、南京的大报恩寺修建,还要重新疏通负担“南粮北调工程”的大运河。如此巨大的工程规模,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别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嘉靖时期,就是能大量吸纳白银的万历朝都难以做到。
紫禁城只是朱棣众多大工程中的一个
巨大的国力消耗,很快就让明朝的财政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朱棣带兵巡游草原,本身就要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和随行班底的基本运作。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又让造船和沿途补给的花费居高不下。外加发动大军对安南地区的长期占领,也需要国内不断提供的兵源和物资补给。至于各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也绝不会少于涉外的所有费用。于是,明朝只能大量发行没有任何准备金的纸币。同时还要用各种进口的商品来进行不得讨价还价的抵扣。
朱棣时的明朝曾大量印刷纸钱 引发通胀
朱棣死后,他的永乐盛世便戛然而止。没有完成的工程被叫停、下西洋的船队被召回遣散、对蒙古方面也不再进行效率低下的武装示威,在越南的大军也黯然撤回境内。明朝的国力严重受损,不得不休养生息到英宗时期。
明英宗鉴于帝国的实力力稍有恢复,就继续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对外用兵。无论是对西南麓川的长期鏖战,还是对北方瓦剌蒙古的灾难性远征,都在规模上不输于万历时期的三大征规模。但无论胜负,明朝自身的付出与损失都大过实际收益。皇帝本人甚至被瓦剌蒙古人所俘虏,落成不过几十年的都城也遭到攻击。这也就难怪有不少人,也将明英宗时期判定为明朝衰落的开始。
英宗皇帝的时代 京师第一次遭到蒙古人的围攻
但这样的定位,还是显得不太公平。因为明英宗接手的帝国,是在朱棣诸多政策肆虐后稍稍恢复生气的“废墟”。他在很大程度上有模仿永乐皇帝之嫌,却已经无法获得永乐皇帝所能撮取的资源。当朱棣一面用畸形的制度来破坏各地方经济,一面将众多资源都耗费在大工程和大规模对外扩张时。明朝的衰落就已经无法避免。
永乐盛世完全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
所以,真的要给明朝设定一个衰落的起点,永乐时代便难辞其咎。从时间线上来看,朱棣之后还确有数次规模程度不等的复兴。但无论采用最保守的儒家收缩政策,还是审时度势的改良主义,都无法让明朝再达到朱棣时代的“辉煌”。
因为朱棣营造的“辉煌”,恰恰是提前耗尽了继任者们所应拥有的财力和民力。当永乐皇帝一手营造的潮水退去,就只能任由后来的皇帝们自己想办法继续裸泳了。
相关文章
-
“上帝之鞭”阿提拉,为什么没有东进攻打中国?因为一个致命原因
-
78年前的中日女排赛中国穿短裤日本穿裙子无论输赢都是耻辱
-
苏联曾经的二号人物,妻子被流放为何不敢反抗?有不可告人内幕
-
丘吉尔重新参选大败而归!被斯大林嘲讽,一句话怼死斯大林!
-
二战最怪异一幕:英国对盟友下手,法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
为何汉学家理解中国都这么难
-
让日本立即投降的不是原子弹,也不是苏联参战,而是天皇隐私泄露
-
动物驯化的主要迹象
-
【党史微课堂】扎赉特旗总工会党史学习教育微课堂(二十四)
-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17岁被中科院录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劝退
-
这不是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历次温泉关之战
-
[图文]二战解密档案显示纳粹女间谍玛琳娜·李改写历史
-
一片又一片的“乱葬岗”,再证加拿大“黑历史”!
-
中越王牌血战 越军惨败用车尸
-
被誉为欧洲版“巴铁”,当年我国重回联合国,都是他们提出来的
-
彩色老照片:被德军侵占时期,看看镜头下的巴黎,法女不知亡国恨
-
他拯救了1.2万犹太人,却是人民心中的敌人,可谁知他的身不由己
-
南海发现英国沉船,船上满载圆明园的宝物,英国:马上还给我们!
-
钱学森回国时接到电报:不要在沿岸下船,如今终于找到发报方
-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五十五集上下求索
-
莫达木吉通行费收费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
-
古代人类也喜欢喝醉
-
3个月屠灭50万日本人,面对质问回击:我不在乎杀死多少人
-
紫石英号事件以后,再没有外国军舰敢在中国的内河里横行霸道
-
此国总统妻女死于日军屠刀下,索赔80亿,被拒后杀光了日军战俘
-
《叛逆者》孟安南是特务吗?孟安南真实身份是什么?
-
朱可夫临危受命大打出手,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歼灭德军2万
-
牛宝宝赵姓免费起名
-
蒙古发现汉文崖刻,中蒙专家翻译后沸腾了:时隔千年终于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