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自持不惶惑
作者:张硕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包拯“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寥寥数语,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清官形象跃然纸上。
笔墨纸砚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必不可少,然而包拯在离开产名砚的端州时,却没有带走一块。如此“不持一砚归”的行为,看似小事一桩,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包拯守正自持的定力。
人生的格局与境界从来都不是由物质多寡决定的,正所谓“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外在的名利远远不及内心守正自持那般可贵。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往往取决于内心能否不躁动、不走神、不惶惑,能否始终坚持理想、付诸行动。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只有多一份守正自持,才能多一份坦然、欣喜,才能像公孙仪一样不被诱惑撼动半毫,嗜鱼拒馈;如子罕一般“以不贪为宝”,守正如初;如诸葛亮一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代先贤的这些事迹都以不同方式诠释了“不持一砚归”的境界和操守。
遗憾的是,总有人不懂得更做不到守正自持,从起初为小恩小惠所惑,到后来被人情世故所累,被贪婪欲望所控,逐渐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不少落马官员都承认自己的问题正是从吃吃喝喝、收购物卡等小事开始。如此,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让意志不坚者防线松动进而底线失守,受贪欲支配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如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忏悔称,正是由于纵容自己的贪欲,才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
“观操守在利害时”,面临艰难险阻时能勇于担当,面对风险诱惑时能守正自持,面对复杂情形时能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不惶惑,这些不正是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吗?
方志敏一生恪守清贫,从不随便动用公家一个铜板,对筹集的款项不贪不占,一点一滴都用于革命事业;“草帽书记”杨善洲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昔日荒山披绿装,他却始终淡泊名利;“治沙书记”谷文昌辛勤付出14载,让福建东山风沙岛变为鱼米乡,调回省城工作时,带走的只有两只皮箱、几袋杂物。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正是明白了“为谁辛苦为谁忙”的道理,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不停步、守正自持不惶惑,才能在多年以后“还是那个谦朴样子,还是那股赤子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就是告诫领导干部要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守正自持,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相关文章
-
大型食草蜥脚恐龙:大安龙 体长5米(仅在四川发现化石)
-
党史学习教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三十九)
-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环?
-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的寓意是什么
-
古代都是木城门,为何士兵攻城时不选择火烧?专家:烧了就死定了
-
思接千载,与古人游:孙家潭藏战国秦汉官印撷粹
-
《尚食》大结局:孟子沄死在汉王身边,姚子衿和朱瞻基甜蜜在一起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利弊?
-
为了皇室的教育而设立,南北朝侍从讲读制度对人员有何要求?
-
王莾是不是现代人穿越到汉朝的?
-
古代皇帝的圣旨中,有3样很难模仿,难怪无人敢假传圣旨
-
贺年卡原来古代就有!古代春节拜年都有哪些讲究?
-
《前行者》谁是卧底?唐贤平最后被策反了吗?
-
No.961 仇鹿鸣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的王肃
-
原媛: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战争观
-
颁布三道“杀胡令”,是武悼天王冉闵率先挑起的民族战争吗?
-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68:平定徐州黄巾乱军,陶谦独安一方
-
帝王竟被饿死 惨死皇帝有那些
-
古人喝酒动不动就千杯不醉,到底是真是假?了解完这些你也可以
-
布拉塞特龙:三叠纪最大植食动物(长3.5米/有一对尖牙)
-
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
中越战争,他凭一把枪,击毙10个持火箭筒的越军,授予一等功
-
全是石头的世界文明地是哪里 这个文明为什么都是石头
-
巴塔哥尼亚爪龙:南美小型恐龙(长2米/缺乏颅骨)
-
四大美女个个皆有生理缺陷,杨贵妃的缺陷最可怕,普通人受不了
-
为什么古代帝王精英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
-
几乎所有大禹治水的漫画中都会拿把叉子?这把叉子有何作用?
-
毛主席两次打压陈光,究竟是怎么回事?
-
民间一直流传嘉庆皇帝是被雷劈死的,是真是假,真相究竟如何呢?